(完整版)音乐在你心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就在你心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深入地解读理解并接受作者艺术的观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2、识别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文章议论中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3、学习文章独特严谨的论证结构。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关于“无垠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论述。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

(一)预习指导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分几方面来阐述?

2、你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什么音乐最令你心动?为什么?

3、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体味诗中所描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想想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

4、课外阅读《故乡的榕树》,品味最后一段作者流露的浓浓的乡情。

5、课外阅读《明湖居听书》,仔细诵读7、8段,揣摩作者是如何描写王小玉说书的高超的技艺,如何把无形的音乐之美状写出来的。

5、提出各自在预习中的难点,互相讨论。

(二)导入新课

播放作者的成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旋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一、解题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乐谱是世界共同的文字。欣赏音乐就是接受文化的董陶,就是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与古今中外音乐的心灵沟通。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本文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音乐的艺术世界。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

1、课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1、2)总体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的心中。”

第二部分是(3至5)分论从三个角度论述了音乐的艺术世界。

2、第1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其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请具体分析两个设问句的含义。

(1)作用是:吸引读者的视线,引出文章的中心。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有反问的意思。暗示着他内心的困惑、怀疑。

(2)第一问“音乐是什么?”是全文的总起。与后面的3至5段,构成总分关系。

(3)第二问“我--懂吗?”借助这一设问,批评了某些理论家对音乐的错误分析。

这里,使作者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是他们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这完全是违背了音乐的基本规律。在否定之后,引出了作者自己对音乐的正确理解:“音乐就在你的心中。”

(4)作为音乐家的作者为什么对音乐的定义越来越朦胧,越来越糊涂?使作者困惑的是什么?

是理论家对音乐的“分析”,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评僵硬、刻板的理论分析。

(5)“冷冰冰的解剖刀”是什么意思?

比喻理论分析家没有感情、一成不变、泥古僵化的理论分析,正是这种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把行如流水、动人心弦的音乐肢解支离破碎。

(6)再回头看文首的两个问句,就能发现作者是别有用心的。什么用意?

借助文首的设问,引出对僵硬、刻板理论分析的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7)作者不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再正面阐述,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什么手法?(先抑后扬)

3、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说明这一点的?

(1)因为音乐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声音,是人们的心里话,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露。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最容易沁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引起情感的强烈共呜。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表情性是它的最主要的特征。“乐为心声”说出了音乐的最主要特征。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感情并表达某种感情的工具。”音乐的表情性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体会到的,如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泪湿清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等等。

(2)课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这一观点的:

A、比喻:说音乐“像雷电一样”可以“劈开”心扉,让人心“颤抖”、“翻腾”,心花恕放。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对听众的深远影响。因为音乐是表达音乐家真情的艺术,而为种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最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B、引用:引用朱俊在《仰视音乐》中形容的:音乐可以“捕捉到”、“听到”、“嗅到”的,具有非凡的魅力。

C、引申:先解释“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中”指内心;“声”指音乐。这句话的意思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音乐。此句出自《礼记乐记》此文论述了音乐的本系。同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了真情,才有音乐。”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这是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有了真情,才有音乐”这个结论也照应了本段的开头的“乐为心声”这个分论点。

4、为什么说“乐为多声”,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A、因为目前音乐的流派众多,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听众群,所以作者说要用三只耳朵吸不同的音乐,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

B、因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涵量特别大”,所以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去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C、还因为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多种音乐,会用“三耳朵去听音乐”。

“百货中的百客”,用在文章中,是指什么?其原意是什么?句子中的“中”应该怎么样读?--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其原意是指百种货物合乎百种顾客的胃口。“中”应该读为(zhòng)。

5、作者是如何阐述“乐为多声”这个艺术观点的?

A、先用“阐述”:指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涵量特别大”,所以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去吸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B、次用“举例”:例举在纽约,不同的音乐流派有不同的听众。

C、最后“归纳”: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走进“崇高”,也可以享受“美妙”。

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多种音乐,会用“三只耳朵吸音乐”。

6、课文是如何论证“乐为无声”“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这一观点的?

A、先解释“无言之声”这个暗喻。此语出自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意是说巨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庞大的东西反而看不清,正如“超声波”反而人们听不见,乐山大睡佛人们看不清楚一样)。这里的“无中生有”的“无”是指万物本源的那个混沌未开的鸿蒙世界;万物都起源于这个“无”,音乐也是从这个“无”中生出来的。它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大千世界”也是暗引,原是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这里的“大千世界”是指音乐世界的广阔无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