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_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孙红霞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摘要:兴起并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是伴随着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而出现的。
由此,启蒙时代的科学理性受到来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的巨大挑战和威胁,也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科学理性的信心和偏爱,懊恼和悲观以及受骗和失望的情绪在蔓延。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在对科学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亦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包括当时流行的各种神秘主义教派)参与的反对科学组织和科学机构的运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前期在西欧各国以卢梭为代表的以及后期以尼采为代表的众多浪漫主义反科学斗士的反科学思想以及言论,并从文学史角度来考察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想在德国、英国和法国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特征,例如:德国的浪漫主义反科学突出的表现为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相结合的特征,以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为代表;英国的浪漫主义反科学突出的特征是诅咒城市文明,缅怀封建中古,否定技术进步。
其中以对英国的浪漫主义的发展和改革起到关键作用的湖畔派代表,像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等;浪漫派代表,像拜伦、雪莱、济慈等;法国的浪漫主义突出显示了批判古典主义的特征,其中以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和雨果等为代表。
通过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力图发掘出众多思想家和文化先锋的反科学思想脉络和轨迹。
最后,本文尝试揭示出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的如下特征:即主观性和反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反对科学存在的合法性。
关键词:浪漫主义; 反科学; 特征
引言:
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为法国的大革命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础,然而,“理性的胜利”在革命之后却如同坠落的天使,失去头上的光环,瞬即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信仰。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思潮和运动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和民族解放斗
1作者简介:孙红霞,女,1976年生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E-mail Address: hongxiasun@
争渐入高潮的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正当人们开始怀疑长久以来左右人们行为、意志的观念体系,并且渴望新的信仰之时,新诞生的浪漫主义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并最先占据了文化领域中的先锋思想家的头脑。
在历史上,18世纪浪漫主义的立场是对古典主义的朴素、客观和平静的一种自觉反抗,由此,这种自觉的反抗首先来自时代的先锋思想家,赫尔岑是这样来理解这些先锋思想家的,他认为:“他们是把垂死的世界认为永垂不朽并为其深致哀悼的、过时的世界的过时的代表人物;除了拔刀相向,对新世界他们是不屑一顾的;笃信中世纪传说的他们,酷似唐·吉诃德,披着一身忧伤和诅咒的长袍,为人们沉沦于深渊而伤怀。
”2事实上,他们后来在与古典主义对垒时所表现出来的诸多行为进一步实践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接下来他又说:“浪漫主义像唐·吉诃德一样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搏斗,而古典主义则坐在那里现出一副罗马元老院议员那样并没有死亡,因为在它们的行列中曾经出现一些卓绝的人物,边沁、李文斯顿、泰纳、德坎托尔、别尔采里、拉普拉斯、塞伊。
所有这些人物并不像是战败者,而且古典主义营垒中已经发出了贝朗热的快乐的歌声。
被浪漫主义者所诅咒的他们,沉默了一阵之后就发出了响亮的回答,——忽而用轮船、忽而用铁路,忽而用像地球构造学、政治经济学、比较解剖学这样的新创的整套的科学部门,忽而用他们用以解除人类繁重工作的许许多多的机器。
浪漫主义者以轻蔑的目光看待这些劳动,用尽所有的手段辱骂每一个实用的事业,在时代的唯物倾向中寻找可诅咒的瑕疵,并且管测蠡窥,忽略了有如北美已经获得的巨大发展的工业活动中的诗情。
”3浪漫主义竭尽所能的对古典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必然导致唯灵论和怀疑主义的泛滥。
一、以卢梭为代表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卢梭是近代公认的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
卢梭对科学进行过整体的批判和否定,例如,他主张以理性为背景的文明强设的习惯、价值和标准必须被抛弃,因为“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自由而生的——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
卢梭不仅揭示了科学的原罪,如“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
2[俄]赫尔岑著,李原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修订2版,第6页。
3[俄]赫尔岑著,李原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修订2版,第28页。
仇恨、谄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所有这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
”4而且,卢梭还认为科学的结果对社会造成损害,是危险的,“当生活日益舒适,工艺日臻完美,奢侈之风开始流行的时候,真正的勇敢就会削弱,尚武的德行就会消失。
”5在哲学家、讽刺作家曼德维尔试图调和礼仪的纯朴和世俗的伟大这两个方面时,卢梭接受了一方而否定了另一方,即对人性道德抱有乐观态度,然而对现实文明却悲观失望。
卢梭在1750年和1755年提交给第戎自然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Arts et Belles-Lettres de Dijon)两篇论文时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即“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人类越是远离纯朴的原始状态,其命运就越是不幸;文明在根本上是堕落的,而非具有创造的。
”6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一开始“盛赞了现代启蒙运动的壮观和辉煌,以及人类心智在恒星间的遨游”,接下来话锋一转,“人类因文明过程而丧失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最初自由,……‘我们的灵魂随着科学和艺术趋于完美而受到腐蚀’。
……‘奢靡、放荡和奴役一直是对我们努力野心的惩罚,而我们做出这些努力的目的,却是要摆脱代表永恒智慧的上帝将我们置于其中的天真与幸福’。
”7在这篇论文的结尾,卢梭告诫人们远离或放弃科学:“人们啊,你们应该知道自然想要保护你们不要去碰科学,正像一个母亲要从她孩子手里夺下一种危险的武器一样;而她所要向你们隐蔽起来的一切秘密,也正是她要保障你们不去做的那些坏事,因而你们求知时所遇到的艰难,也就正是她的最大的恩典了。
人类是邪恶的;假如他们竟然不幸天生就有知识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更坏了。
”最后,卢梭坚定的表明自己的反科学立场,他在1756年8月18日给伏尔泰的信中写道:“形而上学的一切微妙之处连一刹那也不能使我们怀疑灵魂的永生和天意的仁慈。
我感觉到灵魂的永生和天意的仁慈,我相信并且指望获得这一切,我将保卫这一切,直到咽气为止”8。
在卢梭的影响下,各国浪漫主义文化先锋纷纷发起对科学的攻击,使得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欧各国高潮迭起,尤其在德、英、法三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4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460页。
5[法]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37-38页。
6[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24页。
7[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25页。
8阿尔泰莫诺夫著, 《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337页。
德国的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突出的特征是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因为在“德意志性格中总有一种神秘主义的、热烈得做作的,爱好思辨,爱好卡巴拉式的①(中世纪犹太教中的神秘教义和仪式。
——译者注)东西,——这是浪漫主义极好的土壤,因而它马上在德国得到了充分发展。
过早地片面地解放了德意志思想界的宗教改革,把它推向了一个诗人气质的而又烦琐的、唯理论的而又神秘性的方向中,严重地脱离了真理的轨道。
”9其中以施莱格尔、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为代表,尤其是施莱格尔的许多著作,像《印度的语言和智慧》等,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唯智论的基础。
由于“浪漫主义的基础是唯灵论和超验性。
对于它来讲,精神和物质不是处于和谐的发展中,而是处于斗争之中,处于不协调之中。
自然是虚妄,不真实的,一切自然的事物都被否定了。
人的精神实体‘因为肉体投下身影而感到羞愧’。
生命觉察到自己的两重性,就开始为内部的分歧而感到苦恼,于是就用摒弃两个因素之一的方法谋求和解。
”10。
因此,基于唯灵论和超验论的浪漫主义,使得德国的浪漫主义对科学的反对极端地表现为推崇矛盾和斗争,并将它们看作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并最终抛弃了现实的经验和肉体,仅仅去追逐精神和超验的主观感觉,这样就使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隔绝开来,并成为后来浪漫主义逐渐衰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
英国的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突出的特征是诅咒城市文明,缅怀封建中古,否定技术进步,其中有对英国的浪漫主义的发展和改革起到关键作用的湖畔派代表,像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卡莱尔等,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1800)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浪漫派诗人们的宣言。
华兹华斯认为“18世纪以抽象的科学分析来接近自然”必然丧失对自然中的美和奥秘的惊异之情,而他则“以本身一切具体经验和抽象的科学概念对立起来。
”11。
怀特海总结了华兹华斯反对科学的如下观点:“他反对科学不该完全沉浸于抽象观念之中。
他始终坚持说,自然界的重要事实逃脱了科学方法的掌握。
……他的理论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他认为不论我们把任何分离的要素作为单个自为的个体来确定,周围事物都会神秘地出现在其中。
……他在
9[俄]赫尔岑著,李原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修订2版,第26页。
10[俄]赫尔岑著,李原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修订2版,第33页。
11[英]A.N.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1版,第79页。
“序曲”第一卷中写道:充乎天,沛乎地,自然之形影,山峦之幻影,幽境之精灵!壮哉造化功,俗念何由生?儿时栖游处,此影未尝去。
峦严林泉间,洞穴绿茵处,惊恐欲念情,均为此影铸。
纵情与狂欢,期望与疑惧,大地有此影,狂澜永不住。
”12由此,华兹华斯强烈地表达出科学分析或理性只能歪曲事实的本来面貌。
卡莱尔描绘并概括出科学的机械特征,然而他认为对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来说,艺术中包含的诗意、热情、爱、恐惧等等也是不可少的,在科学如日中天的时代,艺术明显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在卡莱尔看来,科学和艺术都是“源自人类的能动的本质,而不是机械的本质。
”13他又举例说明宗教为什么能广泛传播,因为:“通过‘祷告’、自然的和个人的努力的方式,它触及到人的灵魂深处,这如同圣火一样传遍世界,直到所有的人都被它所纯化和启发;通过人类黑暗的宿命时,它闪耀着神圣的光辉,并与日月共辉映。
这里再没有机械主义;人的最高的收获是能动地获得的,而不是机械地获得的。
”14此外,在浪漫派代表拜伦、雪莱、济慈等中,雪莱表现出对科学极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赞颂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辉煌,但另一方面他又反感机械力学图景的绝对统治,这样的矛盾基因是从卢梭那里继承下来的。
法国的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突出显示了批判古典主义的特征,其中以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和雨果等为代表,夏多布里昂在1802年出版的《基督教真谛》(Genie du Christianisme),是从浪漫主义的审美视角著成的一本辩解之书,他认为“‘上帝并不护卫那些开满鲜花的大道,即使它们反过来对他是有用的。
’”夏多布里昂曾以卢梭的风格写道:“当人类达到文明的最高点时,也就是处于道德的最低级台阶;如果说人类是自由的,那么他也是野蛮的;他在教化礼仪之时,也为自己铸造了锁链。
心灵的获益以大脑为代价,大脑的获益以心灵为代价。
”15除了对基督教的学说进行思考之外,浪漫派几乎不思考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这一问题,这与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否定之余的妥协,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反对之余的担心着实不同。
浪漫主义思想家开始转向中世纪,拼命掩盖牛顿以来科学技术产生的一切成果,“夏多布里昂、波纳德、德·迈斯特、拉姆内都坚定支持原始的黄金时代说12[英]A.N.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1版,第81-82页。
13Tim. Fulford, Romanicism and Science 1773-1833, London: Routledge, 2002, p157.
14Tim. Fulford, Romanicism and Science 1773-1833, London: Routledge, 2002, p157.
15[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85-186页。
和人类的衰退,并谴责自培根到孔多塞的关于渐进思想的整个趋势。
”16这在意大利文学家哥齐(1722-1806)的童话剧中可以找到佐证,例如在女奴席尔玛在叙述年老的哲人对她说道:“
他一再说,别对那虚假的三段论法艺术入迷,
为了召唤那不受上帝建立的
神圣制度所节制的自由怪影。
这样的一些人,只会
给世界带来混乱和分裂。
他们经常去盗窃,谋财害命,
亵渎神灵,做绞架的对象。
“17
二、以尼采为代表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尼采沿着卢梭的道路,使浪漫主义在19世纪掀起又一次高潮,但是这也预示着浪漫主义行将末路。
尼采向世人抛出了他的反科学言论,首先,福柯在提到尼采的《善与恶的彼岸》中的第39条格言:“‘实际上,全知者会毁灭,这是生存的一个根本特点’(《善与恶的彼岸》,49)”18,这里体现了尼采对真理探索者的预言;接着他又对有神论者扬言“‘恐怕我们并没有除掉上帝,因为我们还笃信语法。
’(《偶像的黄昏》,38)以及‘理性思想就是根据一个我们无法摆脱的框架所进行的解释’(《全集》批判研究版,12:194)”19;同时,尼采分别对科学理性和真理进行了揭示,他认为“理性在世界中的产生纯属‘偶然’(《曙光》,125),自由意志学说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发明’(《全集》批判研究版,2:545)。
这样的分析证明事物背后并不存在什么秘密的、非时间性的本质,它们的秘密就是它们也许没有本质,或者说,它们的本质是从外在于自己的形式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起来的。
”20,这就否定传统本质论的说法,实际上否定了科学自身固有的本质。
在尼采看来“假设一个‘必定会在人类思想和人类价值中具有其对等物和尺度的世界,假设一个可以凭借我们微不足道的理性完全而一劳永逸地把握的16[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86页。
17阿尔泰莫诺夫著, 《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92-193页。
18[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3-84页。
19[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第82页。
20[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5-86页。
‘真理’世界,如果不是心理有病、愚蠢之极,就是没有开化和过于天真’(《快乐的科学》,335)。
这样一个世界‘不是事实,而是诗意的创造,是有限观察的不断完满;它处于‘涌动之中’,是某种不断生成的东西,是一种不断自我更替的错误,真理是永远也不可能接近的,因为:‘真理’根本就不存在’(《全集》批判研究版,12:114)”21,由此,尼采大胆的否认真理的存在,这样就否定了科学所追求的目标。
在否定了真理之后,尼采又对人类的理智大加鞭挞,“为了描述‘人类理智在本质上是如何地与影子相似、短暂易逝,是如何地漫无目的、武断随意’,他还在这部著作中讲述了下面这一寓言:‘在宇宙的某个被无数闪烁的太阳系所遮蔽的角落,曾经存在着一个星球,在它那里居住的那些聪明动物发明了知识。
这是‘世界历史’中最为骄傲也最不体面的一分钟,不过它仅仅只延续了一分钟。
在自然的几次呼吸之后,这个星球冰冻起来了,这些聪明动物不得不死去’(《全集》批判研究版,1:875)。
”22对此,尼采隐喻了人类发挥理智作用去探究真理的悲惨后果。
最后,尼采找出了启蒙运动以来欧洲思想界痼疾的病灶“‘在当今的陈列柜中所展出的大部分东西,如‘客观性’、‘科学性’、‘为艺术而艺术’、‘不受意志束缚的纯粹知识’,等等,都不过是妆扮起来的怀疑主义和瘫痪了的意志:这就是我为欧洲的疾病做出的诊断’(《善与恶的彼岸》,130)”23。
由此,尼采指出:“我反对一切虚假的、伪善的科学性:一指论证的方法,假如它不符合思想起源的话;二指对方法的要求,而这些方法在特定的科学时代根本不可能产生;三指对客观性的要求,也就是对冷酷的、无个性的要求。
”24
三、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的特征
简单讨论了德国、英国和法国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的不同特征之后,最后我们可以得出18-19世纪浪漫主义总体表现出如下反科学的带有共性的特征:
1、主观性特征,这与科学倡导的客观性背道而驰。
从一开始卢梭就认为:“人生来自由,但他在每一处都被捆住了。
”他认为他
21[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22[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23[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24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467页。
正史无前例地开创了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他兴味盎然地在他同伴面前描绘出人的许多相似之处,他不仅知道自己的心里的感觉,而且认为自己不是由所见到的和存在的那些事物产生出来的。
他认为如果说他不是最好的,至少他也是与众不同。
这种主观性特征渗透在浪漫主义的整体框架之中。
浪漫主义拒绝自然科学的机械论隐语,而视自然科学为有机论体系,换句话说,他们选择把具有情感的生命有机体当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当作仅仅具有某种功能的客体。
杰出的浪漫主义思想家Sir Humphry Davy说道,理解自然需要崇敬、爱和祈祷的态度,知识是通过真正地欣赏和尊敬自然而获得的。
自我理解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过理解自然,进而能够控制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追随尼采的浪漫主义文化先锋倡导发现你自己,表达你自己,演奏自己的音乐,写自己的戏剧,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爱人和痛苦。
他们是乐队中敢于唱反调的人,他们同时也知道自己是反叛者。
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斗士们对主观主义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
这种基于主观和个人的判断,必然否认科学与生俱来的客观性和自主性。
可以说注重个性,特别是注重主观性和自我表现是浪漫主义的不朽遗产。
2、反对古典主义传统,歪曲和反对科学理性创造的文明成果,反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反对科学存在的合法性。
从一开始,浪漫主义就反对古典主义,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
它从反对科学的本性出发到反对科学理性创造的文明成果,到贬低反映科学合法性的科学建制。
早在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就惹来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蔑视和贬低,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通俗读物《格列佛游记》中通过描述英国皇家学会中的科学家的工作,恣意嘲弄科学毫无用处,这个皇家研究院用科学满足社会福利的方式表现为:“一位教授正试图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另一位教授力求提出建筑房屋的新方法,先从屋顶开始,然后再向下施工;还有一位教授尝试把人的粪便按其原来的食物分开;”25斯威夫特把科学家以及科学家从事的研究描绘成了滑稽的人从事不切实际的事情。
到后来,作家塞缪尔·巴特勒谴责皇家学会中的年轻科学家对‘驴的叫声’感兴趣等等,这些歪曲的言论目的是通过勾画当出的科学家的不尽如人意的形象,使科学和科学组织失去人们的信任。
25汉伯里·布朗著,李醒民译,《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9页
L. Marx也对浪漫主义的科学观做出了如下阐释:“相反地,大多数突出的表现为对当前科学的批判的主题是由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们所预测到的。
他们置疑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和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的合法性。
”26这一阐释与本-戴维所主张的观点,即浪漫主义拒绝科学的中心传统-牛顿传统相比,在一个不同的角度对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特征进行了一个较全面的概括。
四、小结
从卢梭到尼采这股席卷西欧各国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浪潮虽然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它确实搅动了整个18、19世纪的思想界、学术界,并且在今天各种对立或相容的观念中我们也发现了它的身影。
虽然它对科学的反对有失偏颇,但是它为人类不断反思宇宙和自身,以及为人类整个思想史留下了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德]恩斯特·贝勒尔著,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 [俄]赫尔岑著,李原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年11月修订2版。
[3]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4] [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12月第1版。
[5] [英]A.N.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3月第1版。
[6] [法]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7] 阿尔泰莫诺夫著, 《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
年版。
[8] Stephen Cotgrove, Styles of Thought: Science, Romanticism and moderniz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29(3), Sep. 1978.
26L. Marx, Reflections on Neo-Romantic Critique of Science, E. D. Klemk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mi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1980, 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