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强国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的钢铁强国梦
宋志强
时光荏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有一个甲子,回首这六十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中国钢铁工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国百万钢铁大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锻造出了“钢铁大国”的强大身躯,实现了成为世界钢铁强国的梦想。不信,你看,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那些贯穿东西南北的天然气输送管道,高速行使的火车汽车,建筑工地上巍峨的起重塔吊等重型机械,蓝天飞翔的飞机,辽阔海洋中航行的大型船舶,这一个个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充分证明了钢铁业为20世纪工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摆脱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而跻身民族自强之林立下了不朽的
功勋。
屈指算来,从事钢铁行业也有十余个年头。每当走进火热的炼钢现场,看到先进的生产线,听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的轰鸣声,让我想到,这样一个场景,曾经是几代钢铁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中国钢铁人追求了六十年,而就在今朝得以实现,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会被中国钢铁业前辈执着和吃苦耐劳精神所打动,也会被高速发展的中国钢铁所折服。
沿着遁去的时光轨迹,遥想那些与钢铁有关的人和事。谁能想到,目前钢铁产量雄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曾几何时,连一根铁钉都要靠外国的轮船运来,因此国人把普通的铁钉称为“洋钉”。作为最先使用铸铁和用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近代却饱受帝国主义“坚船利炮”之苦。旧中国冶金工业的落后,导致国力的极度衰落,从1880年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之始,中国钢铁生产由手
工业转向机械化生产。然而旧中国外扰内乱使得钢铁工业停滞不前,生产能力低下。直到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尚不足现在一天的产量。
共和国诞生后,中国的钢铁工业迅速崛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改变中国“缺铁少钢”的历史,炼钢生产成了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期席卷全国的一股热浪,虽然“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激进做法折射出建国初期我们对现代工业认识的局限性。可正是这一个个挫折,让中国的有志之士从多年痛苦的经历中深刻地认识到,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也为我们的钢铁业留下了宝贵的技术人才资源——第一批钢铁人,他们在全国各地做起了钢铁梦,即使在搁置之后,他们依然坚信中国有煤、有铁矿,得天独厚,一定能炼出好钢。
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钢铁工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季节”。从50年代恢复钢铁工业的建设,到80年代上海宝钢、天津钢管公司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建
成投产;从大部分钢铁产量集中东北一隅的不合理布局,发展到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沿海内地齐头并进的良性区域格局;从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到消化吸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向国外出口……我国钢铁工业的成长进步令世人瞩目:年钢产量从建国初的十几万吨,到1996年突破亿吨大关,一直到现在,年年突破亿吨,最高达到5亿多吨,由世界产钢排名第26位跃居世界首位;钢材轧制规格由百余个发展到板、管、线、带、型材品种俱全的4万多个,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钢材销售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地位。
当中国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人发现这样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国内钢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许多钢铁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下滑;另一方面,国内各类高附加值的精细
钢种短缺,国家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外汇去购买各类急需的特种钢、高附加值钢,并且随着中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持续提高,对钢的品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国内的众多钢铁却难以满足这一高层次的需求。仅仅是钢铁生产大国还远远不够,中国钢铁工业水平还在低水平徘徊,钢铁品种结构落后,大多数钢种是普通碳素钢,品种结构及不合理,“技术瓶颈”影响了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的发展。中国钢铁人意识到,中国钢铁工业要的不仅仅是单纯数量的增长和位次的前移,而是在摘取“钢铁大国”桂冠的同时,必须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式发展转到优化工业装备和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上来,实现高质量的健康的“精细化”发展,这是迈向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九五”是我国从“钢铁大国”开始向“钢铁强国”大步迈进的5年。以宝钢为代表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在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今国际钢铁前沿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开发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已跻身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一些老牌钢铁企业也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加速推进老企业技术改造进程,引进或自行开发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先进生产线和设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作为我国钢铁工业摇篮的鞍钢坚持“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方针,实现“平改转”的成功经验在全行业引起巨大反响。鞍钢经验经国家经贸委的推广,加快了冶金企业淘汰平炉的步伐。上世纪末,平炉炼钢工艺全部淘汰,我国实现了全转炉化生产,“鞍钢宪法”、“以钢为纲”,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随后,我国钢铁工业不断提高连铸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实现了全连铸组织生产,又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了一步。全国钢铁企业又先后建成投产了连轧机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和1780mm
热轧生产线的建设,标志我国钢板生产工艺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也使得国内长期短缺的钢板自给能力显著提高。据资料显示,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提高到20%左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装备提高到50%以上。技术装备的更新,为优化品种和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国产钢材品种质量已大都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航天、航空和军工等高精尖技术产业所需钢材品种都能立足国内生产。钢材执行国际一般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双标”比率稳定提升,部分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期间,中国钢铁人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起落,多少辛酸,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炼出好钢,为了祖国繁荣富强。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钢铁企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钢铁企业的活力也与日俱增。以“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负增效”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减轻了钢铁主业的沉重负担,彻底扭转了几百万人同吃钢铁饭的局面;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初步建立了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组织体制与管理机制,使钢铁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这些都构成了我国钢铁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支柱。
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人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停止不前,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又引领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与发展,许多生产线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钢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越来越多,很多品种的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钢铁工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