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吉林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省在计划经济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研究了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协调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省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省;经济;不平衡发展;收入差距
文献综述:在发展的进程中,平衡发展是所希望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的历史因素,生产和消费水平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济的滞后发展,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就希望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同时的发展,这以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纳尔逊和斯特里顿等人为代表[1]。

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区位优势不一样只能将有限的投资在一些部门和地区,然后再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以来,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国广大学者的关注。

王秋影,徐效坡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一文中,以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的地域单元,通过人均GDP总量、速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测量指标分析省区域经济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总体处在不断扩大的状态,但近年来差距有减小的趋势;罗丙艳,尚琳,贾文毓的《省城市化地域差异分析》引入城市化不平衡指标来研究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分析省区域部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认为省对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生产总值而言的不平衡指数略有上升,而对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而言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则出现了下降趋势。

日昊《中国经济区域非均衡研究—兼论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一文当中,利用聚类分析、生产函数估计、脉冲响应分析等对省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聂丹《省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过对省41个县市应用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省中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屈珍国在《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中,运用指标分析方法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通过比较省各个地区的经济指标,分析了不平衡发展的利弊,提出缩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宋莉岩在《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分析了造成省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马颖璐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过省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时间
序列与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及其成因。

于蓬蓬在《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研究了省产业集群的概况和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朱林在《省区域经济差距调查》过对省九个市州发展水平的分类比较,分析了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提出发展对策;吴艳华在《省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研究》过研究省经济的发展与省居民的收入,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关系;娟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关联性》中研究了我国及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关联性。

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2]。

(一)、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冈纳·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3]。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防止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4]。

(二)、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赫希曼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5]。

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
区域差异
(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6]。

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

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7]。

(四)、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弗里德曼认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8]。

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

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围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五)、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
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9]。

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10]。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

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

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乏实证基础。

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11]。

(六)、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12]。

他通过实施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二、省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省作为东北三省的中坚力量,历史上曾经处于全国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前列,近年来,随着省的迅速崛起和的传统的边境贸易的繁荣,加上的后发优势,给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省不但在地理位置上被包围,而且经济实力和发展脚步也落在了和甚至是的后面[13]。

短时间,省单纯依靠市和市的传统产业增长很难实现快速超越。

因此,省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必须充分认清省各个区域单元的经济发展差距,引导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快速成长,才能最终实现省区域经济协调而快速的发展局面
(一)、省各个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1、省区域划分
省有8 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 个县、3个自治县[14]。

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可把省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如图所示
表2.1 省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2、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现状
按照省现行的行政区划,通过中东西部地区人居GDP的分析,研究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中国社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根据世界银行通用做法确定的分类标准,把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数75%以下的地区划为最不发达地区,75%——100%为次不发达地区,100%——150%为较发达地区,150%以上为发达地区[15] 。

根据上表所示,综合2007年到2011年,可以看出省几乎没有发达地区,,,白山,为
较发达地区,而,,延边,通话地区为不发达地区,属于最不发达地区,各个地区的GDP从2007年到2011年都是逐年增加的,、等地区增长幅度比较大,而、延边,这三个地区增长幅度较小。

发达和落后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从数据显示,以和为例,地区的人均GDP为30987.92元而地区的人均GDP仅为17166.08元,这两个地区经济差异反映了整个省的经济差异现状。

表2.3区域经济极差分析表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区域经济极差指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与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之间的倍数关系[16]。

经统计计算得到的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1 年,省人均CDP 最高的地区和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的差距分别为4.58,5.22,5.18,4.45,4.18,虽然表面上省的贫富差距逐年在缩小,但是,最高GDP 与最低GDP的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差距也相差甚远,保持在4倍以上。

三、省居民收入不平衡现状分析
省居民收入不平衡反映在省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表3.1省地区人均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在近五年来,省全省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4190元增加到2011
年末的17797元,说明省的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也在逐年加大,从2007年的7095.52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10286.57元。

各个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也差别很大,以农民纯收入为例,2007年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为4508元,而在地区人均纯收入仅为2851元,相差1657元,到了2011年年末,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965元,而地区为5513元,相差2452元,地区差异也在逐年扩大。

按地域将省分为中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省地区居民收入的不均衡发展,农村人居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2007年的1165元增加到2011年的1916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尽管相对于农村较小,仍存在不平衡现象
2007年---到2011年省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四、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各个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

(一)、经济不平衡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1、横向比较
近年来,省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但城乡区域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应地也导致了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从地区收入分布来着,总体上中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东部的收入增加,省经
济最好的是中部,以2011年为例,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5%,东部地区占31%,西部地区仅为24%。

省居民人均收入中部地区7798元,东部地区为7549元,西部仅为5882元。

从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中部地区城乡差距从7943元增加到11414元,东部地区从7973元增加到2011年的11433元,西部地区从9129元增加到12804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省的城乡差距在逐年加大。

2、纵向比较
以2011年为例分析省各个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一般来说,GDP越高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快,城乡差距也越大,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了收入的差距。

从2011年数据来看,市的人均GDP为33881元,而城乡差距为12085,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都较大。

(二)、经济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经济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省GDP极差与人均收入的差距来反映,人均收入差距用地区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倍数来反映,计算得到如下表:
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
从表可以看出,2007年的4.85倍到2008年的5.22倍,再到2011年的4.18倍,表明随着省经济的发展与调控,不平衡发展的状态有所改善,人均收入差距也从2007年的1.58倍增加到2009年的1.48倍又降到2011年的1.44倍,表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改善促进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改善,不平衡发展对收入差距有正相关影响。

五、改善省经济与居民收入不平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政府支持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缩小地区差距,进而缩小省区域间收入差距。

推进省项目投资与多元化引资相结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省对落后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项目有所增加;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到落后地区来投资,实现区域规划,体现行政力与市场力相结合[17];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形成市场调节下的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

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有限的政府资金必须有重点地运用。

政府要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将脱贫能力作为扶贫资金发放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要保证扶贫资金发放的过程变成公开透明的申报过程。

(二)加快东部西部经济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中带西、中东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而,加大对东西部地区的支持[18]。

(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生活。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游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而,全而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9]。

进一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一是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东西部地区教育补助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招生和培训力度;二是加大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师资严重小足,高素质的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源非常稀缺,要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行倾斜政策;三是
提升西部人力资本价值,逐步实现物质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向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的转变。

总之,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小断推进,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一定能控制在合理的围,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

参考文献
[1]. 屈珍国,《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
[2]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J].经济地
理,2000, 20(7)
[3] Boudevicle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M].Edinbregh university,1996.
[4]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经济管理,2001.31-32.
[5]艾尔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1991. 176.
[6]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中国轻工业,1999.9.
[7]J .Fredmann[M].Regional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1966.
[8]shujieyao、liwei zhu.Understanding Inequality in China:A Multi 一Angel Perspective[J].
Economic of Planning,1998,(31).
[9]高志刚.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J].经济师,2002,2.
[10] 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M]第一版.:中国物价,1993
[11] 牛新宇,《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中共市委党校学
报》2013 年第1 期
[12]后凯《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1992, (4) 30-32
[13] 马颖璐,《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大学.2009,5
[14]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L]第一版.:中国经济,1997 30-40
[15]林毅夫,蔡防,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 (6) 18-20
[16] 雷小清,易建华.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对策[J].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17]地力木拉提·吾守尔《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 25(1)
[18]伟民《地区间收入差别变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2, (1)
[19]高志刚,延龄《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 22(3)
[20]日昊,中国经济区域非均衡研究—兼论省的区域经济发展[J],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