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牌坊等级精编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牌坊的等级

1、牌坊的起源

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说,门是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也叫牌坊,汉族传统建筑之一。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汉代曰阙。在城门外建阙台防洪。阙上建观。

三国时期,曹操在宫廷外建坊,牌坊即坊门。

宋代以前,牌坊主要用于祭天、祀孔。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牌坊明显多起来并形成特色,“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清代牌坊之制,亦与殿屋桥梁同,经工部定制做法[2],其形制以木构为主,木构以柱额构成若干间,额上施斗拱,其上盖瓦顶,石牌楼仍以石模仿木牌楼者,因材料之不同,遂产生风趣迥异之比例”。在民间,以徽州牌坊最为著名。

近现代,牌楼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视线。其中1867年世博会中国馆牌楼使用木、竹和麦秆等材料,

造型简单,令人赏心悦目;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以一座精心雕凿、涂饰的全木牌楼为正门,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和各国参展官员;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外形仿造国子监琉璃牌楼,气势恢弘。

2、建筑形式

从形式上分,牌楼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3、牌坊的样式演变

而随着牌坊的样式由简单到复杂,由造型单一到花式繁多,由形体规模窄小低矮到形体规模高大宏伟壮观,牌坊的发展由此而进人了鼎盛期。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牌坊具有特殊的功能,故而虽然牌坊的形制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也由小而变得越来越大,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明清时期,对牌坊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它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建造,想建就建,想用什么形制就可用什么形制,想建成多大规模就建成多大规模的,而是对允不允许造,允许造什么样的,

可以用几根柱、盖几个楼都有明确规定。首先制式上,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五间六柱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用三间四柱七楼。像孔林的"万古长春"坊使用五间六柱五楼,仅是一个破例,但是只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才能获得这样的殊荣。至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长方形式的八脚牌坊和")一K"字形态的六脚牌坊,实际上都只是四柱牌坊的变异形态而已,而不是封建礼制规范所给予这些立坊人所享有的殊荣,均是私自建的。如安徽歙县的徐国八角牌坊。

4、封建等级的限制

牌坊依据旌表的内容分为标志性坊、功名牌坊(或仕科坊,专属科举榜样)、节烈牌坊(或贞节坊,专属女性)、仁义牌坊(或忠义坊,专属道德楷模)、功德牌坊(军功或政绩)等种类。

在根据当时的规定,凡通过岁贡、恩贡、拔贡、优贡、例贡、副贡等形式被贡举人国子监读书也即由府、州、学贡献给皇帝的生员,以及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可在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地方官府按规定官方出资建功名坊。关于这一点,清《太仓州志》有明确记载,云:"按牌坊坊盖表厥里居遗意,国制凡贡生、举人、进士,官授牌坊银。则是岁贡以上,皆得建坊,不必功德巍巍也。"这些获得了功名、但"不必功德巍巍"者建造牌坊,虽由当地官府批准和出资,但当地官府是按朝廷的规定办的,因此其审批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制定规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徽州第一坊”之称的许国大学士坊,是仕科牌坊的代表,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八角牌楼,为表彰“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设。据《明史》

记载,许国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礼部、吏部、事詹事府、东阁大学士等职衔,因为功勋卓著,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谥文穆。为他所立的牌坊成为仕科的典型代表。

至于对想以道德气节高尚、军功政绩卓著立贞节牌坊、仁义牌坊、功德牌坊,则要求就更严,事先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经皇帝审查恩准后,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

徽州最小的牌坊是双孝节坊,高3.8米,宽1.8米,建于嘉庆年间,为旌表许俊业继妻金氏妾贺氏而设。许俊业出外经商,生意受挫,生活潦倒,客死异乡。金氏和贺氏纳鞋底持家,在穷困愁苦中了却一生。乡人在清点遗物中找到两人辛苦积攒下的些许纹银,向官府请旌获准后用这些钱建了坊。

忠义牌坊中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即用员外鲍均。”鲍淑芳,清代徽商巨富,朝廷委以盐运使司职衔,总商两淮盐务。乐善好施坊和其他六座牌坊组成了著名的棠樾牌坊群,它属于徽州棠樾鲍氏家族。这七座牌坊,最早的建于明永乐18年(1420),最晚的清嘉庆25年(1820)修成,历经二个朝代、400年,无论是从西向东还是从东向西都是按“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其中表忠两座,表孝三座,表节两座。它们成为徽州牌坊文化的典型代表。

国难之时,国家往往重捐输赈灾的义士。而族人之间的相互帮衬扶持,则是宗族繁盛的重要保证。东门许氏宗族认为,“节义者,天地之正气,士人之德行,非所望于妇人女子者也……吾宗以忠义传家,

而立节守义者亦多。”[13]明经胡氏说:“仁人正谊不谋利,儒者重义而轻财。然仁爱先以亲亲,孝友终于任恤。……倘有好义子孙,捐义产以济孤寡,置书田以助寒儒,请阖族斯文迎祭以荣之,以重义也。”

[14]解放后拆毁的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十二座牌坊中,即有一座是清朝皇帝旌表江南六大富豪之一胡贯三的“乐善好施”义行坊。

节孝的约束直接来源于对良好道德的崇尚。“人子于父母,不得不愉色婉容,以欢其情;承颜顺意,以适其志;或其惑于宠嬖,厚于庶孽,而情有不均,为之子者,但当逆来顺受而已,不敢与之较也……古人于父母之所爱者亦爱之,父母之所恶亦恶之,正为此耳。”因此,节孝牌坊也是三类牌坊中数量最多的。“乡土礼法”的形成受到新安理学的影响,得到商人的追捧,并因为徽商的社会主流地位而置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它影响着光宗耀祖的人生最高目的,也导致徽商相互攀比的社会心理。经济能力也是徽州建坊的根本原因。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孝子、贤臣、节妇、义夫,即使成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旌表立坊,一定的经济基础最终成就了一座座牌坊。

从这些牌坊看,所表彰的人物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族。那么,什么原因决定可以旌表或不能立碑呢?大体可以说,宗法制度、乡土礼法和经济因素是建碑立坊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对于牌坊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宗族是一种由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的共同体。它通过建立组织和一套完整的制度,谋求并维护宗族的社会地位及特权。明隆庆前后,朝廷大力推行乡约,很多宗族借机建立宗族性的乡约,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