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对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2)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具体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
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
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58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也就是说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
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离开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
化大革命”,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也是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和原则,能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我们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不断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
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关系到我们党能否保持先进性的问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依然闪耀着灿烂光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本版今天继续推出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专题,以中国社会科学学者的视野,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130年前的3月14日,一代伟人马克思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了光辉的遗产——以他名字命名的思想体系。
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马克思高居榜首。
进入新世纪以后,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在全球再一次点亮马克思思想的光芒。
现在许多中外进步人士都承认,马克思至少为21世纪的当代世界留下了三大遗产。
深刻察析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性。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分析工具。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各种理论流派,使用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穷尽解数,最终却难以逃脱经济社会危机的冲击。
从石油危机、拉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到近年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占领华尔街”国际运动、各国罢工示威等一系列政治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得不一次次站在危机的悬崖边。
历史已经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
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宣告,“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当今不可超越的思想家。
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则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工具。
无论资本主义发生了何种变化,当代世界仍是一个由资本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世界,这一总体格局没有改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代表大垄断资本利益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及其政策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和消费失衡、资本和劳动对立、财富和收入分配分化。
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演化和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下能够被科学地解释和说明。
正确引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建设性。
13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变了历史进程和亿万民众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得以大大发展,中国面貌得以彻底更新。
马克思的思想还为资本主义心脏地区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提供了指针。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不公、贫困、债务奴役等问题,又激发了国际秩序中的新干涉主义等问题,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
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金钱政治和资本力量主宰社会文化等,受到各国民众的普遍质疑和反思。
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等各种源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不断涌动。
马克思提出的科学论断,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人人平等,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的大思路,仍然是当代世界进步发展的先锋潮流和方向。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运动再次表明,在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仍然“在场”!
有效推进社会科学创新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逻辑严整、博大精深,却又反对死守教条、思想僵化。
马克思的思想10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在于其科学体系和理论观点,而且在于其科学的方法论。
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的思想还渗透在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中。
各国学界积极推动“在场的马克思”对话,以当代现实情境下的研究回答对马克思的质问。
从
生态学、可持续发展、阶级意识和阶级结构、消费社会批判、环境伦理学等角度展开的经济学研究,从异化思想、历史语言学、文化哲学等角度展开的文化研究,从意识形态与霸权理论、空间理论、国际秩序论等角度展开的政治学研究,等等,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研究视角的拓展。
这些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的理论探讨,无一不证明马克思的思想火花所具有的惊人穿透力和强大说服力。
无疑,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仍将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长久的基石,释放无尽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