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全套课件747P)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颜师古称“合韵”,陆德明称为
“协韵”(《经典释文》),都是采用 改读古字读音的方式求语音的协和。但 陆德明已经认识到古人押韵标准较宽, 今韵不同韵的字本来就可押韵,“古人 韵缓,不烦改字”。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音” 说。如《燕燕》三章的“南”字,与 “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 改为“尼心反”就协韵了。
一.古代汉语语音的概念
古代汉语语音(以下简称古音)
指古代汉民族语言的语音,其 时间跨度,上限是汉语产生之 日,下限是20世纪初(五四 运动),包括书面语语音、口 语语音、共同语语音和方音等 几个方面。
音韵:我国传统语言学把语音
叫做“音韵”或“声韵”。其 中“音”“声”指声母,“韵” 是相对“音”或“声”而言, 指汉字音节中除了声母之外的 部分。它其实是汉语声韵调三 要素的总称。
二.古音研究的任务
从理论上讲,古音研究的任务应
是全面探求五四运动以前历代书 面语语音、口语语音、共同语语 音和方音的性质特点及其演变规 律;
但是中外历史文献中能反映周朝以前
汉语语音状况和其他时代汉语口语语 音及方音状况的材料都比较匮乏,因 此,从可行性上看,古音的研究应把 周秦至五四以前的书面语语音作为主 要任务。
古代汉语语音研究
引 论
课程内容:
基本概念、历史音系、古音材
料、古音研究方法等环节。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汉语语音
各主要发展阶段的音系概况和古音 研究的基本材料,掌握汉语古音研 究的主要方法,为汉语语音史及相 关专题的研究实践奠定基础。
学习方法:
1.熟悉音韵学基本概念。 2.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 3.注意语音的时代特点。 4.注意音变规律。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 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 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 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 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 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不 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 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 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 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音韵学和语音学虽然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 但它们内容上的分歧决定了它们在观点和 方法上的不同。音韵学侧重于音类的划分、 语言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 音原理的分析。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 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 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 代科学。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 切关系的,它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 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语音学是音韵 学的基础。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
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 “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 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 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 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 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音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

音韵 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 的《韵集》。隋陆法言《切韵》,可 谓早期汉语音韵学集大成之作。此后 还有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元 代周德清《中原音韵》。 唐末五代僧人守温和尚归纳总结了汉 语的声类,归纳为三十字母。宋代音 韵学家改为三十六字母。
又《关雎》第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
魏晋南北朝:人们意识到语音有异,但不
明原因。晋代徐邈称之为“取韵”,沈重 称之为“协句”。 沈重(《毛诗音》,据《经典释文》引): 燕燕於飞,差池其羽。之子於归,远送於 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野协句, 宜音时预反。”(这样与羽、雨押韵)。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於归,远送於 南。 “南”:(那含反)注为“协句,宜乃林 反”。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
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 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语音学研究有三 个主要分支:发音语音学研究发音器官 在发音过程中的运动;声学语音学研究 语音的物理属性,如语音在传递时的频 率和振幅;听觉语音学研究听觉的语音 感知。其他还有实验语音学,使用机器 利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语音研究。
三、音韵学的产生、发展 汉代:对语音变化零星的散论。例如: 郑玄《诗》笺:古者声,“置填尘”同也。 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 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东汉:用直音或譬况的方式注音,《说文》 和《释名》中的“读如”“读若”。但它们 是训诂的辅助手段,目的是考求字源和语源。 《释名》中已有“舌腹”“舌头”“合 唇”“开唇”“推气”等术语,初具描写发 音方法的雏形。 汉末:受从西域传入的印度声明学的影响, 发明反切。较早用反切的是服虔和应劭。用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
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 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传统音韵学包括 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 韵学等学科。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 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 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 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 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 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 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它是研究汉语史上各个时期的语音情况 和它的发展的学科。历史语音学大致可 以划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一组历 史上的材料,推求它当时代表的音。比 如研究《诗经》押韵音、《切韵》音等 等。这有时候需要从现代方言材料倒着 往上推求。第二是就某一个或一组音, 把它从某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变成现代某 些音的历史叙述清楚。这两个方面经常 是互相交叉,互相验证,互相辅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