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

耳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以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以同期收治的4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抗炎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操做简便,疗效显著。

【关键词】内窥镜;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表现为中耳乳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其分泌物粘稠,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可以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1]。治疗上多以手术显微镜下行鼓膜切开并放置中耳通气管,但仍有创伤大的缺点。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中耳腔置管可在直视下进行,创伤小,疗效好。对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耳鼻喉科收治的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1564,平均39.34±1

2.35月;病程625月,平均16.13±

3.25月。以同期收

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366,平均37.89

±13.28月;病程727月,平均18.62±5.32月。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阻塞感和耳鸣等;检查有鼓膜内陷、光锥消失、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等;中耳有明显的积液平,电测听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气骨导差<30dBHL,鼓室导抗图为“B”型曲线,鼓室负压;常规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2]。2组在男女比例、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口服头孢氨苄胶囊。(2)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外耳道,经外耳道插入零度耳内镜,在显示屏直视下行操作。首先仔细观察鼓膜及中耳积液情况,鼓膜用麻醉剂棉片行表面麻醉,于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鼓膜穿刺,从中耳腔内抽吸出分泌物后,注入地塞米松针5mg和α-糜蛋白酶针4000U混合液冲洗,促进残留的分泌物降低黏度,同时减轻局部的水肿,促进积液的排出和吸收,畅通咽鼓管口。其次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作以平行于外耳道壁的弧形切口,长约12mm,且勿损伤鼓室黏膜,以免黏膜渗血,镜下充分吸除鼓室内积液。对胆脂瘤型,清理胆脂瘤基质。最后用中耳置管专用器械将硅胶管准确放入切口内,术毕用消毒棉球封堵住外耳道口。术后静滴抗生素,口服强的松,1%呋麻液滴鼻1周,术后14周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如果鼓室内仍有积液可经管口吸出和注入药物冲洗,如果36月以上无积液,听力恢复良好,给予取管。

1.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标准,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见下附表,可见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的比较

3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咽鼓管的功能是平衡鼓室内外气压,维持鼓膜的正常传音功能,表面纤毛上皮上的纤毛向鼻咽部运动,其粘膜表面有一层粘液毯,有利于鼓室内的分泌物向鼻咽部引流。引起病变的因素多考虑为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菌感染,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机械性阻塞。如果咽鼓管因各种病因出现功能失调将会引起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会逐渐被黏膜吸收,鼓室负压,鼓室乳突粘膜充血水肿,浆液渗出,形成中耳积液。中耳长期的积液,可刺激中耳腔粘膜,导致中耳功能障碍,导致许多后遗症[3]。

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了常规抗炎治疗外,可用咽鼓管导管吹张法,利于分泌物排出,但多次插管吹张过程繁锁,多次插管对咽鼓管咽口粘膜也有损伤,出现炎症水肿,加重阻塞[4],因此一般多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有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术和鼓膜切开

置管术3种。鼓膜穿刺和鼓膜切开不能使鼓室内液体完全引流,不能保持鼓室内外气压一致,鼓膜切开置管术则即能使鼓室内液体持续的引流,还能保持鼓室内外气压的一致、咽鼓管通畅、恢复黏膜表面纤毛的运动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耳道反复冲洗给药,使鼓室内液体稀释,促进液体的流出,促进鼓室黏膜炎症的消散。因此鼓膜切开置管术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鼓膜的切开置管通常是在额镜或头灯的照视下进行,视野较狭小,光线弱,暴露差,易造成切口大小深浅不适,损伤中耳结构;显微镜虽然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图像,但只能观察到物镜轴线上正前方的解剖结构,鼓膜的切开置管,需借助耳镜及牵拉耳廓,变动头位,暴露效果不理想。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创伤小、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5]。

本次研究中,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总结,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能在直视下准确选择鼓膜切口位置,有效控制切口大小及深度,避免了切口过大、术后脱管、置管过深使管滑落埋入鼓室内。

②能清晰地了解鼓室积液性质,可反复用药冲洗鼓室并引流,防止术后堵管或引流不畅。③可全面直视中耳结构,防止损伤[6]。

综上,耳内窥镜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具有术野清晰、易于精确操作、创伤小等优点,有效避免了置管对外耳道、鼓膜及鼓岬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