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本土现代性与戏剧的发生

分析本土现代性与戏剧的发生
分析本土现代性与戏剧的发生

分析本土现代性与戏剧的发生/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艺术论文戏剧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分析本土现代性与戏剧的发生

以往研究对思想内容方面现代性的不恰当的过分强调(强调是必要的,笔者始终坚持,现代戏剧正是来自革命和启蒙,但这种强调若游离于形式之外,就是不恰当的了,毕竟戏剧首先及最终是一门艺术),造成了一个不小的误会,仿佛革命与形式无关,形式是只万能箩筐,只要把革命塞进去,就万事大吉了,箩筐的美丑、好坏,是否变形、损坏等,都无关大局,无关痛痒。如此一来,其结果是,不论戏剧革命与否,其形式美均遭忽视,不仅那些从思想、政治和道德上被否定和批判的作品无人问津,被彻底遗忘,即便革命文艺本身,其美学意义也始终得不到恰如其分的清理和开掘。以上种种思路和做法,除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其实还有那个西方中心意识在作怪:除了西方美学、文艺理论所认可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⑥外,没有别的面孔;除了这“五副面孔”笼罩下的现代艺术形式变革外,别无变革。因此,在中国现代戏剧(岂止戏剧!)研究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论调:现代戏剧是建立在所谓“亏欠的话语”⑦上的,其躁急的追赶心理,造成日后现代戏剧的一系列现象和后果。但奇怪的是,中国现代戏剧所渴望追赶的那个外在目标(西方写实戏剧),至少在1907年以前是根本看不到的,而1907年春柳社演剧后,这个目标也不能说已十分明确。⑧其实,所谓影响研究,“挑战-回应”模式,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这些做法和理论背后,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作怪:人家是标准样本,我们是仿制品;对照样本(宣言、运动、社团、口号、作品等等)一一印证、对号入座,难免会得出副本缺席、残损等结论。“亏欠”理论的大前提不外乎,现代话语无法在中国本土语境中诞生,必须倚赖西方的强大外援,这就形成了研究中所谓样本/副本模式:副本无论如何总抵不上样本,样本仿佛古典形而上学中那个完美的理式,是尘世的影子们永远无法企及的。翻译成戏剧史现象,就造成了如下理论怪圈:中国现代戏剧(就现代性而言)永远也别想指望赶上西方那一轮辉煌的太阳,因为影子永远要落在太阳后方。为了弥补“亏欠”和自卑,“民

族性”话语(所谓“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就被发明出来,以慰藉影子们的失落感。这样一来,在围绕西方的太阳(西化)还是中国的月亮(民族化)转的争辩和缠夹中,现代戏剧被裹挟向前。

⑨其实,如果正视中国现代戏剧与革命话语耦合这一现象,现代戏剧的所谓特殊性(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本土性)是不难理解的,它对集团意识的爱好,对个人话语的冷淡,对“现实主义”的独尊,对民族美感的依恋,乃至引入演说,高倡社会问题剧,“话剧加唱”等等,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予以解答。而所谓“亏欠”、“影响”和“回应”,只能产生在由这一耦合所导致的时间断裂发生之后:当我们投身革命,搭乘时光列车奔向远方,传统与我们渐行渐远之时,一路俯拾沿线各种(可能主要是外来的)思想资料,我们才会意识到有所谓“亏欠”,才会产生“亏欠”的自卑和“影响”的焦虑,于是,我们更渴望加速度,以迅疾掠过西方人几个世纪的历程,这样一来,不仅他们启蒙时代的理性,浪漫时代的乡愁,象征时代的颓废,还有未来派、先锋派的急进,表现派的焦躁,都被一股脑收进帐中。自然,也有人不堪速度之重,扭身逃回故里。在这个激烈而复杂的聚变、裂变反应中,现代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提炼并汇融为一个清晰有力的声音,这就是对话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的呼唤。话剧的出现,是中国戏剧现代意识的结晶,标志着与千年古典戏剧传统断然决绝的姿态。在本土现代性的推动下,话剧作为本土现代性建设的一部分,绝非产生于对外来形式单纯的猎奇和套用,⑩而是在革命话语的呼唤、渗透、带动下,逐渐从对戏曲“非写实”的功能性(主要不是审美)缺憾的修正中滋生和分离出来的、基于对写实性戏剧美感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产生的美学结果。这个过程如果可以从逻辑上(仅仅是从逻辑上!)拆分为两个“阶段”的话,那么,第一个阶段———对戏曲“非写实”的不满和修正———即对“话剧”(指纯以对话建构戏剧)的刻意追求,第二个阶段才是对话剧的辨识和建构。需要强调的是,“话剧”意识最初并非外来,而是发轫于戏曲唱段不断被削减、直至彻底去除的过程,辑讹辊它是括去唱段后所剩余的对白部分的扩展,与古典戏曲中固有的“话剧因子”輰讹辊有着天然的美学关联。这种本土“话剧”与稍后由春柳社传入的、经由日本改造过的话剧意识相结合,

在文明戏阶段较松快的艺术环境下,进行了一系列效率颇低、缺乏明确理论总结和指引的实践摸索,方从中逐渐悟出写实戏剧(被想像为话剧,虽然此时尚无话剧一词)与本土“话剧”及戏曲在美学特征、形式建构和戏剧性(dramatism/theatricality)表达等方面的本质区别。这一过程用去了大约十年(1907-1917)时间。正是在这个饱受批评、被认为是日益颓废没落的阶段,在剥离了启蒙大众、宣传革命的传播功能后而与戏曲具有相似题材的家庭戏中,现代戏剧(话剧)诉诸情节而非情境的戏剧性(dramatism)建构被剧人和观众逐渐悟出、认可和接受(春柳派的观演者可能要稍早一些),从而相当曲折地完成了从戏曲诉诸空间性(情境)到现代戏剧(话剧)诉诸时间性(情节)这一美学观念和表达方式的重大转型,不仅为中国戏剧舞台贡献出了一种新的戏剧样式,而且为中国戏剧美学增添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即现代戏剧美学。它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散点透视、多重空间、混沌思维的时空观,过渡到了现代(指中国的现代)的单点聚焦、三维空间、线性逻辑的时空观,从而引发了五四时期对西方稍早出现的诉诸舞台幻觉和“第四堵墙”理论的现实主义戏剧(尤其是社会问题剧,但掺杂了一些自然主义成分)的认同和呼唤及对传统戏曲的严厉批判(此即所谓“亏欠”的心态),从而将中国现代戏剧引上了我们所熟知的这条道路。这样来看,一般所谓近代戏剧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逐渐分蘖出并不断明晰化对写实性戏剧(话剧)的需求,如情节的复杂化、似真化、合理化,角色增多且突破行当和类型化表演模式,对白大量增加,诗歌、抒情成分降低,加入演说,表演和舞美向仿真化靠拢等等。这些都已在晚清戏曲创作和海派京剧改良中逐渐尝试摸索。这些心得和做法前后经由上海学生剧、海派京剧和文明戏(包括春柳派)大量实践,并补充、发明和强化了一些新的因子(主要是演说入戏、写实性布景、分幕和幕外戏),经过不断融合、冲撞、筛汰,去糟粕,存菁华(从形式着眼),直至文明戏后期(“甲寅中兴”之后),才基本捏合出较为象样的话剧,并逐渐确立了较准确的话剧意识。正是在长达十多年(1901-1917)看似低效的运作中,由戏曲萌发的“话剧”意识和操作技巧,经由学生剧、海派京剧和文明戏的同步拣选,最终从“不得不如此”(以说白建

构“话剧”)转变为“非如此不可”,完成了写实(现代)戏剧观念的建立,为写实性戏剧(话剧)在五四前后迅速立定脚跟打下了观念和形式美学的基础。輱讹辊在这一点上,改良戏曲和文明戏起到了观念和形式转换的润滑、衔接、磨合及传播的作用,功不可没。当然,今天看来,这一过程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产生了一些赘疣,如演说入戏和幕外戏等。但这些不正规、不合理的做法,从话剧的形式建构着眼,在当时都曾起到一定的替代、中转和交接功能,有其历史合理性,是能量转换中不可避免的热消耗,是必要的成本核算的一部分。如果要责备这些做法的低效甚至负面效应,那么首先应该责备长期以来对戏剧艺术审美质素的忽视,正是这种忽视造成巨大的审美和理论缺失,使戏剧无法在良性循环中合理、高效地运作,带来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同时,还有必要指出,这种事后之明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现代性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在中国本土生成的绝对难度。因此,这一艰难转型过程就更值得尊重。中国戏剧由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中国戏剧史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核心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转型过程的具体情形,即现代戏剧(话剧)究竟如何生成,却言人人殊,语焉不详,由此造成对转型期出现的几种戏剧样式(改良戏曲、海派京剧、学生剧、文明戏等)、多种戏剧现象(“废唱”、连台戏、家庭戏等)和戏剧构成因子(写实性布景、幕、幕外戏、演说等)难以给出恰当评估,并影响到相关戏剧研究,确实亟待清理。我以为,这一切,都应立足于本土现代性,才能得到准确和切实的梳理,因为现代戏剧乃本土现代性作用之结果,详情已如上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本土诱因,其实质当然是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互激荡、作用的结果,或者说,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中国本土民族特性作用下的现代化,这应无疑义。然本文之所以不采民族化、民族性等术语而以本土性代之,原因在于,学界已普遍将民族化、民族性视为可与现代性对等的“影响因子”,仿佛民族化与现代化(此时,现代化常常被贬义化甚至污名化为“西化”)是两种时相颉颃(有时亦能和谐相处)、本质上往往呈现对立态势的质素。为避免此一误会,本文一律以本土性来称呼诞生于中国本土的现代性,意指在启蒙与革命主导下滋生的

线性时间意识,并认为现代性(线性时间意识)始终超越于民族性之上,乃中西皆然的主导性现代化诱因,民族性只能位居其下,起补充、修饰、解释作用。以本土现代性为理论依据审视中国现代戏剧,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初的校园演剧,乃中国现代戏剧的直接源头,它与其影响下的育材学校、民立中学演剧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戏剧最早的风景:在蔡元培、陈去病等革命派所倡导,以《警钟日报》(含《俄事警闻》)、《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白话报》等为舆论阵地的戏剧理念引领下,出于对时代政治风云的敏锐感悟,这批新式学堂学生最早赋予戏剧尖新的时事政治题材和激进大胆的排满革命思想,罔顾传统,大胆实践,跨校组合,北上租界,与跻身舞台“现身说法”的革命党人王钟声等,及受到革命派感召的职业剧人汪笑侬、“新舞台”艺人等汇流,将新式题材和新颖形式引入影响更大、规格更高的职业演剧,凭借辛亥前夕对排满革命的普遍共鸣,彻底且不可逆地将中国戏剧导入写实———写时事政治之实———一途,更新了中国戏剧的题材和形式,攻克了传统戏曲“乐本位”的审美高地,深刻左右了日后中国戏剧的面貌和走向。从启蒙与革命的立场观之,是他们,而不是稍早些时候圣约翰书院那种颇为高蹈、题材陈旧的汉语演剧活动,才堪称中国现代戏剧的肇端。輲讹辊南洋公学发端的这一支校园演剧流脉,实为中国现代戏剧之滥觞,当之无愧。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戏剧基本常识

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1 戏剧基- - 本常识

戏剧有关知识

一、戏剧文学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 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综合性,是戏剧的显著特征。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因此,演员在舞台上所塑造的戏剧形象是直接形象。这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和想象才能获得的形象——间接形象,是有显著区别的。戏剧形象的直接性,使观众具体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人物的声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因而,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较直接和强烈。形象的直接性,是戏剧的又一个特征。弄清了戏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研究戏剧文学(即供演出的“脚本”,或称“剧本”)的特点。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因素之一。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不仅供人们阅读,主要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创作的。因此,剧作者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情节像翻腾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地向前发展,迅速地展示人物性格。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吸引观众。剧本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的集中性,要求开门见山地揭示矛盾,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戏剧矛盾必须是激烈的,在演出时应能始终紧紧地抓住观众和听众,以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为例。屈原一生有着曲折复杂的遭遇,有着漫长的悲剧历史,怎样写进剧本里,再现于舞台呢?郭沫若为此考虑再三。起初,郭沫若想写上、下两部,但是,写作的结果,原计划完全被打破了。郭沫若自己说:“本打算写屈原一世的,结果只写了屈原的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但这一天似乎已把屈原的一世概括了。”《写完五幕剧〈屈原〉之后》,《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郭沫若怎样以一天来概括屈原的一生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我国戏剧表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很多戏剧表演已经走向了国际发展的方向,这对演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戏剧表演者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影响戏剧表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的许多戏剧表演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首先对戏剧表演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戏剧表演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然后提出一些在戏剧表演中如何进行任务塑造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31-01 戏剧表演对演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要求很高,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舞台表演修养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需要具备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但是现阶段的戏剧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和以往的老艺术家们相比,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素质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场好的戏剧表演最重要的就是演员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人物塑造的能力。 一、戏剧表演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直接影响到戏剧表演的好坏,为了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演员往往需要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要将剧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行为特征完美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样才能够使得观众通过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对剧情有个全面认知。 首先,演员要准确把握好剧本情节中的实际历史情况,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再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要准确把握时间发展过程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角色的精神,使戏剧的表演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人物是戏剧表演的重中之重,只有人物的完美塑造,才能使戏剧表演精彩呈现出来。戏剧表演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每个演员的个体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剧本通读一遍,对整部戏的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放在剧本中进行估量,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剧中所占的比例,然后再對角色进行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老艺术家们拿到剧本之后,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自传,就是通过演员对剧本有了个人理解后,得出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个人履历,以及该角色在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2011年12月27日17:05:28 若干概念 话语分析与阐释学的宗旨大相径庭。阐释学要求对某一文学文本在整体上进行理解和阐释,而话语分析不事先预设任何文本意义,目的也不在于探究其意义,而是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 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奠基人是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福柯的话语概念具有多重意义和开放性,强调实践,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不同的意义。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介绍自己的话语分析概念时,将其比喻为“采石场”,其一是说各个学科的同仁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再有就是反映了福柯对完整理论构架的排斥。 如果将话语分析作为方法泛泛的运用于文学研究,我们会遇到问题重重,因而有必要事先澄清几点:首先要限定话语概念,使之适用于文学分析的实践。话语可以被概括为有关某个主题的语言陈述的总和。福柯认为话语的关键不仅是所说(Gesagte)和所写(Geschriebene)的集合,而是特定文化决定了如何思维、如何言说条件下的陈述(Aussage)之和。话语并不再现或临摹文化现象,而是引发和建构了它们,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的与其说是话语,不如说是话语依据的规则、依存的条件。 话语驾驭个体的感知、思维和行动,这是福柯的出发点,因为他关注“说”的条件,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什么甚至被言语和思维遗忘。他引入了“话语实践”的概念,话语不再是符号(指示内容或表征的意义载体)的总和,而是不断实践,是根据一定规则系统生产话语对象的实践(福柯1973:74)。 福柯认为话语的可能性(即“可说”与“可想”)受制于某种排他机制,它由禁令、边界、注释、方法、理论、习俗和教义协调运作生成。福柯于1970年12月2日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话语的秩序》中概括了这种机制,为了解释不同时期话语的不同排他规则,福柯以孟德尔的遗传学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19世纪的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居然不能认识到孟德尔学说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孟德尔所谈论的对象,运用的方法,他所置身的理论视野,对于那个时代的生物学简直匪夷所思[…]。孟德尔道出的真相没能在当时生物学话语认可的…真理?那儿找到容身之处:那时的生物学研究对象和概念遵循的是另一套游戏规则。”(福柯1991:24) 福柯认为,“真”是遵循某种规则的话语互动产生的被“当真”的陈述。这些规则不一定在场,不一定在文本中被描述或涉及,而是隐而不显。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话语的存在条件,描述它们所遵循的规则,此外要通过了解“未说之物”研究权力的非话语实践,因为话语的根本就在其中。 文学在建构文化的话语关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福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评价了文学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回答。 其一,福柯在60年代零散的发表了关于文学的(包括评论和散文)文字,集中处理了文学文本,探讨了文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他将“别处”(Heterotopie)即“他者”带入文学,这个他者游离在统治话语及其话语强制之外,不断的僭越被设定的边界。福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反话语”的概念(福柯1971: 20, 76)。 其二,随着话语分析的深入,规律性和强制问题在7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文学文本不仅仅是统治话语的忤逆者,也是它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某些文本可以

初中语文戏剧常识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戏剧有广狭二义:一是话剧、歌剧、戏曲的总称,一是专指话剧。因此,狭义的戏剧文学也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则应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在内。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话剧、歌剧、戏曲剧本,虽然它们各自有一些特异性,但作为戏剧文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戏剧演出的综合性整体中,剧本虽然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却是演员的表演。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如话剧中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歌剧中还有歌唱,戏曲中则有唱、念、做、打,等等。动作是演员艺术的根基,也是戏剧艺术的根基。戏剧艺术的特性就在于它是动作的艺术,这也决定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从表面上看,剧本同小说一样,也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但一般地说,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剧本中则主要*人物通过自身的动作进行自我表现。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其中包括对动作展开的时间和具体的物质环境的说明,对人物外部动作、静止动作的提示和对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的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其中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这些,都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方式。在戏曲剧本中,人物的台词(道白与唱词)有时也有说明动作环境和叙述事件的作用,但其主要性能也还是心理动作的外现。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地展现出来。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戏剧文学的这种基本特性,决定了剧作家形象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即必须遵循动作发展的逻辑。剧作家只有熟悉表演艺术的特点,掌握舞台艺术的规律,才能写好剧本。 戏剧演出由于受到舞台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时空观念。在戏曲中,动作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它的时空特性主要表现为建立在虚拟动作基础之上的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在戏曲舞台上,离开人物的虚拟动作和说明性的台词,就不存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空间。这样,就造成了戏曲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即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而在话剧中,动作基本上是写实的,它的时空限制要比戏曲大得多,因此,也就决定了话剧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即话剧动作必须在固定空间和延续时间中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有一个固定空间(即场景),也并不意味着它的时间必须从头到尾连续下去;但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换,必须通过中断动作来实现,其方式就是换幕(或场)或暗转。这就形成了话剧结构中分幕、分场的特点。剧作家可以借助这种方式,相对地扩大剧本的时空容量。所谓“一幕”,指的是动作与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的段落;所谓“一场”,则是指在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隔。在现代话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也有不分幕只分场的。但总的说来,不论是话剧、歌剧还是戏曲,都要求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与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节,都应当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这个原则在任何时代的戏剧创作中都是共同的,只是具体要求和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戏剧 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一、世界戏剧历史 1、西方戏剧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2、中国戏剧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3、中国戏曲发展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元代兴盛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对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开始使得人们更加强调对艺术及美的进一步研究,这显然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尤其在戏剧影视中,国际上的视觉大片不断引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舞台上奢华的服饰、姣好的面容。可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视觉品味亦在提升。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试图对现行状态下的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更好地发展戏剧影视美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1-01 戏剧影视美术通常也被称为“舞台美术”,但这一概念只是总体性的概述,其下辖专业甚多,譬如舞台设计、电视舞美、舞台绘景、戏剧影视服装设计、影视美术等。目前,舞美已经被学界正名,正式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推广、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被影视媒介占据,甚至相对传统的室内舞台美术设计也开始逐渐朝着电影电视布景、造型设计的方向改变。 一、戏剧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音乐剧以及歌舞剧颇为流行,由此可见戏剧艺术越来越强调节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当然,就诸多观众的反应来看,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确实离不开对这种文化底蕴的挖掘。而且随着中小城市舞台小剧场平台的不断搭建,戏剧不再是大城市观众的特权,欣赏人数面临激增的趋势,故而观众品位的不同就使得戏剧影视人员面临更高的水准要求。就当今的戏剧而言,布景已经不再被视作简单的装饰,其功能趋向于广泛化,往往被视为是对观众进行影响的全部视听图像的组成部分。手法、观点上的的多样化使演出风格也趋于多样性,当前有两种潮流最为突出,一种是抽象主义,另一种是写实主义。抽象的戏剧风格往往能够使形状、材料和色彩达到一种交融互通的效果,而且也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后者是指专注于写实,当然就传统的现实主义来讲,多少在内容上有所添加和改变。其次是当下的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开始有所不同,灯光和材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往往被视为营造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通常认为,灯光将会使布景建筑的立体感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凸显演员的地位。灯光能够彰显布景中的阴影部分,进而使得瞬间的戏剧动作得以塑造。同时,灯光往往也是营造气氛的绝佳工具,这种气氛上的营造功能可以改变舞台空间,观者进而会发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而就材料而言,非传统材料越发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建筑和雕塑上,自然材料及合成材料在更大范围内适用,这些材料不仅轻便、牢固、有韧性,易于在布景结构中使用,同时材料的外观往往可以表达诗意的气氛、戏剧的万千世界或社会的风貌,进而产生比传统的绘画布景更加强烈的真实感。通过与戏剧人物及布景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甚至还可以营造气氛、挑明人物处境。 二、影视的发展现状 在影视方面,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为例,影片开始更多地强调整体格局,要求画面流畅、优美,试图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视觉上的冲击力。这跟传统影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影片由于多为动作片,强调体形的移动,要求动作上精确、迅速、流畅,故而在质感上开始面临变化。但显然,动作片尽管一度风靡全国,甚至对走出国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当下的热度已经减退,所以这种市场的需求变化难免会对影视艺术的手法、语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当下电影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改变,更侧重于强调电影的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特征。逼真性,通俗来讲也就是像或不像,内容涵盖范围极广,比如时代、地域、语言、质感等方面是否表达到位,有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运动性则主要是指镜头内长宽高的一系列运动以及人物心理补偿的似动现象。影视中当然不可以说是分镜头形态,整部影片必须是运动的,进而在整个运动的流程中通过镜头表达含义,比如光和声就可以对时空进行体现,而运动及空间的处理也要分别来谈,空间往往指画内及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是Fa i rclough , Fo w ler , K ress ,vanD ij k , vanLeeuven , W odak等。其代表性的论著如 语言与权利 ( Fai rc l ough1989) , 语言、权利、意识形态 (W odak1989)以及 话语中的偏见 ( vanD ij 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不分析描述, 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Fa i rc l 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 Schoo l )的社会变革论, 以W 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 iennaSchoo l )的语篇历史法,以W et h -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 LoughboroughSchoo l )的话语心理学, 以K ress和V anLeeuw 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 anD ij 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其中, Fa i r -clough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尤为突出。 Fai rcolugh提出了独特的话语概念, 即: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它介入到社会中建构和改变社会的现实和政治关系。Fai rc l ough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语篇( tex t),口语或书面语; 话语实践( d iscoursepractice)和社会实践( soc ialpractic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 descri pt i on); 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阐释( i nterpreta -t i on) ;对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做出解释( ex -plainat i on)。Fairco l ugh将这种三维话语和话语分析观图示如下:

中国古代戏曲

1.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 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

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看课本上的参考资料(了解剧情和背景) 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 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 4、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夸张——激发想象;呼告、拟人——表达感情;排比、反复——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比喻——形象生动。 5、《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她(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表感叹,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

话语分析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 1.引言 这学期我所读的第二本关于文体学方面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人关注的课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不同侧面视图揭示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使它日益成为语言学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又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面貌。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全方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文,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2.该书的简介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里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文森等。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奥斯汀认为句子有的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而有的是用来实施行为的。这种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叫施为语句。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行为。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到后期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即: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校的行为。后来赛尔又补充道以言实施行为时参与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行为。而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赛尔还从以言实施行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言实施行为的结构。 第三章分析了谈话隐含。本章先介绍了格赖斯的谈话隐含理论。要理解该理论必须首先理解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