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囚绿记精品导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表现对春藤的“不屈”品质赞赏,暗示中国人民抵御日侵的决心和愿望。
2、通读课文之前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3、通读课文两遍以上,圈画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4、查找相关资料,尤其是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含义,说说作者写作意图。
四、学习重难点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同时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和文章信息综合分析。
1942年,金华的日本宪兵发现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书有宣传抗日之嫌,与上海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编辑部抓陆蠡。因陆蠡外出,就抓去了两位工作人员,并用卡车抄走了所有存书。陆蠡回来后,觉得自己是出版社上海方面负责人,不能连累别人,毅然去巡捕房说理:中国人爱中国有什么罪!结果他一去被租界巡捕房逮捕,转送到虹口日军拘留所。由于威武不屈,年仅34岁的陆蠡被日寇秘密杀害了。
(提示:依据题目,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和文章信息综合分析。)
2、《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从文章前一半的叙述中感悟)
3、体会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
4、理解句意。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②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③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
(结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六、课后作业
《同步课课练》拓展练习。
六、补充材料
1、作者
陆蠡(1908年—1942年),原名陆考源、陆圣泉,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幼时天资过人,十一二岁时,已通时文,1927年考入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曾任福建泉州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院理化教员。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39年8月任出版社负责人。1940年他创办半月刊《少年读物》。由于这个刊物锋芒直指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所以很快就被迫停刊了。他主编了15种丛书,主持出版了上百种书籍。
2、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3、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学习内容:
1、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囚绿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 、把握作者对顽强不屈的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方法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从借物抒情、咏物言志的角度理解本文。
3、结合本文写作时的背景理解本文立意。
三、预习内容
1、解决本文生字(蠡、嵌、徙、娑、漪、蕈)和词语(截爽、慰安、涸辙之鱼、急不暇择、徙移、揠苗助长、婆娑、漪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开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