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科学评价中的应用和发展[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科学评价中的应用和发展
学院: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部分
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 于1988 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特定群体(人、企业和组织)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 [1]。

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一般是人物、机构或地点等,而其中的边是某种特定的关系,例如朋友关系或链接关系等等。

随着Web 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因为Web 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网络,Web上的信息为社会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数据源,这就为基于Web 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Web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是在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利用搜索引擎的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和Web 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等[2-3]。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使用量化方法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个体和网络特性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大量社会网络数据的出现,尤其是由网络行为产生的虚拟社会网络数据的出现,为大规模的社会网络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社会网络分析也越来越得到重视[4]。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战略,是一种研究资源、物品和位置通过社会关系形态而配置和流动的范式,是集中分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的统一体。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范式特征、中心原理和基本命题,为研究社会结构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视野,这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界的显学[5]。

二、主题部分
1.社会网络的发展历史
(1)社会网络发展的历史背景
社会网络分析被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
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

自人类学家Barne(s1954)首次使用“社会
网络”的概念来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以来,社会网络分析被视为是研究社会
结构的最简单明朗、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纯
粹方法论及方法本身的讨论外,社会网络分析还探讨了小群体(clique)、同位群
(block)、社会圈(socialcirac)e以及组织内部的网络、市场网络等特殊的网络形式。

这些讨论逐渐形成了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

[6]。

社会网络分析是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验研究、数学以及统计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

1934年Joseph Moreno 发表了《社会人际学的方法与工具引论》一文,后来很多网络分析的论文都引用了该文,所以人们通常把这一年作为社会网络分析正式开始的时间(KateEhrlich, Inga Carboni,2005)。

70年代早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网络分析分析大的网络群体成为可能,所以社会网络从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社会网络分析开始在多个领域得到大量用,这些领域包括组织行为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医药学等。

1998年,美国评价协会把社会网络分析界定为一种评价方法(Maryann M., 2005)[7]。

社会网络分析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验研究、数学以及统计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但是,至少到1980年代,它的发展仍然是在主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多远统计技术的突破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分析进入复杂模型的构建和深化时期。

现在可以说,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术语和概念,正式进入社会学量化研究的行列,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

(2)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发展的研究现状
①国外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现状
作为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网络理论是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群体联系的网络》(1922)中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英国人类学家布朗(Radcliffe Brown)则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的概念(194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对实验性小群体的计量学研究为社会网研究奠定了基础。

巴恩斯(John Barnes)通过对一个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首次把社会网的隐喻转化为系统的研究(1954) [8]。

而英国学者伊丽莎白·伯特(Eliza.beth Bott)1957年的著作《家庭与社会网络:城市百姓人家中的角色、规范、外界体系》则被视为英国社会网研究的范例[9]。

总之,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数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和提出各种网络概念(中心势、密度、结构平衡性、结构均衡性、块等),“社会网络”一词渐入学术殿堂。

1978年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INSNA(http://www.insna.org)成立,出版季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和不定期出版《联络》(Connections)。

2000年在线杂志《社会结构杂志》(Journal of Social Structure)创立。

②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社会网研究,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分别于1986年和1993年与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完成的“天津城市居民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网”和“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网”两项课题[8]。

较早的期刊论文是阮丹青、周路等的《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析》。

而较早对社会网方法进行介绍的教材是北京大学袁方教授主编的1997年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10],目前比较知名的教材或讲义分别是刘军教授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和罗家德教授的《社会网分析讲义》[11]。

最新的文献是两本翻译本,分别是约翰·斯科特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的《社会网络与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刘军的专著《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是国内运用整体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本土研究的范例。

作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中国发展的标志就是该领域的专门组织即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专业委员会(筹)于2007年1月在哈尔滨成立,2009年9月将正式转正。

而从2006年6月开始的“社会网络与关系管理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4届,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2.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内容
(1)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内容
社会网络分析又称结构分析,或者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12]。

因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或者说是行动者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即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非行动者的属性。

著名的社会网络分析家巴里·韦尔曼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

”[13]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社会网络分析在研究对象、程序与原理上都跟其它的研究取向有所不同。

林顿-弗里曼把当代社会网络分析的具体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社会网络分析的动因来自对社会行动者关系纽带的结构分析;(2)它建立在系统的经验数据资料基础上;(3)它突出地依赖图形表达形式;(4)它依赖于数学或计算机模型[14]。

(2)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角度
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可以从社群图(sociograph)或社群矩阵角度去研究。

社群图一般适用于节点较少的情况,图中的节点表示行动者,线条表示节点间的关系。

社群矩阵适用于节点较多的情况,一般由方阵(square matrix)组成。

方阵的行和列代表相同的分析对象,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代表两个对象的关系。

由于国内对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还未统一,本文所介绍的几个常用概念参照,包括以下几个:(1)密度。

密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最常用的测
度之一,代表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

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多,该图的密度就越大,在二值网络图中,密度的取值范围从0到1。

(2)点度中心度。

点度中心度是用来测量行动者在整个网络中影响力的指标。

当网络中的节点关系建立后,对应的行动者与很多其他行动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那么该行动者就处于中心地位。

(3)人度。

某特定行动者的人度值的高低表示该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的交互状况,通常用来描述特定行动者被其他行动者认可和欢迎程度。

平均入度描述整个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协作特征。

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均入度越高,表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越频繁。

(4)出度。

出度值的高低表示特定网络中某个活动者与其他活动者的交互状况,它用来表示特定活动者与其他活动者交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凝聚子群。

凝聚子群用来描述网络关系中--4'群关系特别密切的小团体。

从不同角度分析,凝聚子群的概念有多种,主要包括建立在互惠性基础上的“派系”,建立在可达性和直径基础上的“n一派系”、“n一宗派”,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k一丛”,以及根据子群内外关系建立起来的“成分”[15]。

(3)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工具
社会网络分析常用到的软件和方法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UCINET软件内之MRQAP法(Multiple Regression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在社会网络中,行动者由于所处角色及地位的不同,与其它行动者存在着某一特定的模式。

两个达到完全结构均衡的行动者,拥有在网络中与所有其它行动者完全相同的关系,即此两者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完全相同,然而这种结构均衡的可能性极为渺茫。

因此,社会网络学者广泛地运用QAP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法,测量两个网络矩阵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两两矩阵中所有对偶(dyadic)行动者的互动关系,若相似度愈高,则其中的行动者之间拥有较高的结构均衡[16]。

当以QAP法所得到之p值极小时(<0.05),代表两个网络的关联并非偶然发生。

MRQAP法是一种对一个或多个独立网络矩阵作非参数的统计算数相依回归矩阵(Tsai & Ghoshal, 1998),所分析的单位两两成员间对偶的互动关系。

3.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科学评价的实例分析
(1)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的视角来对关键词的共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①基于词共现的关键词网络
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看,关键词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而它们的共现则体现为节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在虚拟的关键词网络中,由于是否共现和共现频次的不同,每个节点在网络中具
有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些关键词反映的是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有些词表示的内容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有些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有些词会在网络中显得比较孤立。

通过对关键词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真实关系网背后的关系网络,它对于了解一个研究主题的成熟度、知识结构、研究的规模等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小团体分析
社会网络中的小团体指团体中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形成一个次级团体。

关键词网络的小团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词同时作为某些文献的关键词,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强。

小团体分析中有四种类型:节点程度分析,如k-plex、k-core 、Lambda Sets ;节点距离分析,如n - clique 、n - clan、n -club ;绘图分析;小团体密度分析[17]。

(2)社会网络分析在专家知识地图应用中的研究
专家知识地图实质上是以专家为节点的知识网络, 在各节点上通过对专家所具有的知识及各种技能进行显性化的标引, 以此来实现专家的定位功能。

它能以一种通用、直观的方式将散落的专家知识汇集、管理并予以呈现, 同时提供用户易用的智能化导航系统, 为知识重组和知识服务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18]。

构建和使用专家知识地图的目的是将正确、适当及适时的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 以帮助该用户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19]。

①专家知识地图中的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 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揭示社会行动者之间实际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关系。

当网络中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 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时, 社会网络分析称这样的团体为凝聚子群。

如果该网络存在凝聚子群, 并且凝聚子群的密度较高, 说明处于这个凝聚子群内部的这部分学者之间联系紧密, 在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方面交往频繁。

比如合作发文、联合申报专利的研究人员一定互相熟悉, 私人感情通常比较要好, 并组成了关系紧密的小团体。

通过对论文合著网络或专利联合申报网络凝聚子群密度的分析, 可以判断该网络中是否存在凝聚子群[20]。

项目评审时, 科研管理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开关系紧密的专家以力求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②专家知识地图中的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 它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 或者说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 中心度又可分为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 和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 其中点度中心性与中间中心性使用较为广泛。

点度中心性以网络中与该点之间有联系的点的数目来衡量。

在一个社会网络中, 如果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那么该个体就居于中心地位,
在该网络中拥有较大的“权力”。

丰富的联系意味着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信息需求, 由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源, 也最有可能作为交换信息过程中的中介方来获得联系。

中间中心性衡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

在网络中, 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许多两点之间的路径上, 可以认为该行动者居于重要地位, 因为他具有控制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的交往能力。

中间中心性越高, 就代表有越多的行动者需要通过它才能发生联系。

三、总结部分
社会网络分析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融合了自身独有的想象力后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分析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体内容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发展历史与背景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

并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内容、研究角度、研究工具、不同角度所揭示的不同含义等进行了研究。

最后以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加强对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说明。

四、参考文献
[1] Wellman Barry .S D Berkowitz.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30-130.
[2] H. Kautz, B. Selman, and M. Shah. The hidden web [J]. AI Magazine.1997,18(2): 27–35.
[3] 罗兆波.面向社会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 李辉辉.动态社会网络中的社区推荐算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5] 张文宏.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兼论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的联系与区别[J].江海学刊.2007,(05):100-106.
[6] 周涛.Wiki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 周丽芳.华人组织中的关系与社会网络[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2,18:175-228.
[8] 张文宏,阮丹青.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1999 ,(2):108—118.
[9] 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J].社会学研究.1999,(3):01—11.
[10]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21—649.
[11]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7-09.
[12] Wellman,Barry and S.D.Berkowitz(eds.).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M].Greenwich,Connecticut:JAI Press Inc.1988-1997.
[13] Wellman,Barry.Network analysis:some basic principles[J].Sociological Theory.1983,(1):157.
[14] Freeman,Linton C.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M].Vancouver,BC(Canada):Empirical Press.2004:39.[15] 徐媛媛,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
践.2008,(2):184—188.
[16] 吴毓淳.谁在八卦?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2.
[17] 约翰斯科特.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2版)[M].刘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
[18] 庄善洁.从情报学角度谈知识地图的应用[J]. 现代情报.2005 ,(8) : 198-2000.
[19] 雷宏振,赵鹏.基于概念聚类的知识地图模型[J].科学经济社会. 2008 ,(2) : 50-53.
[20] 彭靖里,谭海霞,王崇理.竞争情报中人际网络构建的理论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J]. 图书情报工作.2006, 50(4) : 3824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