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伊利亚德神圣时空与宗教现象的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在探讨“神圣”的现象学结构时,也坚持了他早年批评奥托时提出的整 体论立场。 第三, “圣俗之分”也是伊利亚德宗教观的基本出发点。早在《神 圣与世俗》一书中,伊利亚德就曾开宗明义地指出 : “对什么是神圣的
1 第一个可能的界定就是神圣是世俗的反面。 ” 他在 “神圣时空” “宗教人”
1 Douglas Allen.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in Religion: Hermeneutics in Mircea Eliade’s Phenomenology and New Directions.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61. 按 : “ 两 可 的 ” (ambivalent)或“两可性” (ambivalence)一词是伊利亚德本人的用语,参看 Mircea Eliade.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ondon and Sydney: Sheed & Ward, 1971.14-15。 2 Thomas Altizer. Mircea Eliade and the Dialectic of the Sacred. The Westminster Press,1963.19. 3 [美]伊利亚德 : 《神圣的存在 : 比较宗教的范型》 ,晏可佳、姚蓓琴译,432 页,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Mircea Eliade.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ondon and Sydney: Sheed & Ward, 1971.14-15.
210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比较宗教学的诸模式》 (1958)等。下面我们就从“整体的神圣” “显 圣” “神圣时空” “象征” “宗教人”等核心概念出发,具体剖析一下伊 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思想。
第一节 整体的神圣
伊利亚德的宗教观可以说是对已往宗教观的一种继承,甚至可以说 是一种 “集成” 。通过梳理 “宗教的不可化约性” “神圣的现象学结构” “圣 俗之分”以及“宗教的整体性和开放性”等几个方面的主题,我们大体 上可以看出伊利亚德宗教观的这种集成性质 : 第一,伊利亚德同样认为“宗教”是不可化约的。伊利亚德与以上 我们提到的奥托、舍勒等人一样,认为宗教是一个自主的领域,我们在 研究时不应该将它 “分解为” 或者 “还原成” 别的领域的元素, 否则的话, 宗教就会丧失自身的本质以及存在的理由。正如伊利亚德在《神圣的存 在: 比较宗教的范型》一书中所说 : “一个宗教现象只有在其自身的层 面上去把握它,也就是说,只有把它当成某种宗教的东西,才有可能去 认识它。企图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或 是其他任何研究去把握它的本质都是大谬不然的 ; 这样做只会丢失其中 的独特性和不可还原的因素——也就是它的神圣性。 ”1 当然,在这个问 题上,伊利亚德除了坚持前人的正确主张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发人 深省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宗教乃是一种“人类学常数” ,即便是在高
1 [美]伊利亚德 : 《神圣的存在 : 比较宗教的范型》 ,晏可佳、姚蓓ຫໍສະໝຸດ Baidu译,1 页,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七章 伊利亚德:神圣时空与宗教现象的结构
211
度世俗化的现代社会里,宗教也仍然作为一种自主的要素,而在“现代 人”的潜意识里发挥着它的塑造作用。他说,在人类文化的根源处,人 类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人之作为人或者人之成为人,其本身就 意味着他带有宗教性。因此,宗教所谓的“神圣”并不是意识史中的一 个阶段,而是意识结构中的一种稳定的元素。 第二,伊利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神圣”的 现象学结构。宗教现象学家道格拉斯·阿仁在《宗教中的结构与创造》 (1978)一书中,曾经这样分析奥托思想对伊利亚德现象学的影响 : 奥 托试图阐述宗教经验的普遍的现象学结构,以便宗教现象学家去组织和 分析宗教的表现。伊利亚德在阐明普遍象征结构的现象学基础时,也怀 有同样的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奥托对圣秘要素的结构分析, 如: 神圣的超越结构 ( “绝异之彼” ) ; 神圣的 “两可” (ambivalent) 结构 ( “令
第七章 伊利亚德 : 神圣时空与宗教现象的结构
宗教学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出生于罗马尼亚, 但就其学术生涯而言,与之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却是印度、法国(巴黎) 和美国(芝加哥) : 印度是其学术想象力的重要策源地,法语为其思想 提供了重要的工作语言,而芝加哥则为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最为 肥沃的土壤。伊利亚德文采风流,思想宏博,涉足的领域广,取得的成 就高。尽管伊利亚德自认为是宗教史学家,而不是宗教现象学家,但是 他仍在其“比较宗教的类型”的考察中, 使用了一种结构现象学的方法。 伊利亚德与列欧一样,在其有关神话、象征以及仪礼的研究中,收集了 各种宗教传统中的例子,并尝试着去把握某种普遍的结构(该结构决定 了宗教现象的个别历史显现,并使之交织在一起) 。因此,就宗教学学 术史而言,把伊利亚德定位为宗教现象家,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 重要性。伊利亚德较多论及宗教现象学的著作包括《神圣与世俗》 (1949) 、
等核心问题上,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即始终联系着它们的对立面(如 “世俗时空” “现代人”或“世俗之人”等)——来进行研究的。当代有 学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伊利亚德的用语“策略”是用涂尔干较为中性 的“Sacred”去取代奥托所谓的“Holy”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 为“神圣” ) ,同时又吸收涂尔干区分圣俗的二元论立场。2 不过,我们 还需要注意的是 : 如果我们抛开字面、究其实质的话,那么对于伊利亚 德来说,来自奥托的“神圣观”的影响恐怕是更为深远的,而且通过奥 托这个中介,索德布鲁姆的“圣俗之分”观念也发挥了潜在的作用。 第四,伊利亚德秉承列欧等人的立场,进一步强调了宗教的“整体 性”和“开放性” 。先前我们已经提到,列欧曾经强调了两条解释学基 本原则 : 一是“要在对象展露自己的巨大背景上理解对象” ; 二是主张 “理解是整个人的事情” 。这两条原则在实质上就是为了维护宗教的“整 体性” 。伊利亚德与列欧一样, 也强调宗教的“整体性” 。比如, 他在《神 圣与世俗》一书中就曾批评奥托,说奥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宗教体验的 非理性方面, 他认为这样做是不够的, 所以他提出要去把握 “整体的神圣” (the sacred in its entirety)或“作为整体的宇宙” (Cosmos as a whole) 。3
1 人颤栗的神秘” 和 “令人着迷的神秘” ) 。 阿仁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
总的看来,伊利亚德把“相反相成” (coincidentia oppositorum)的意义 问题作为他的核心问题 2, 他对“神圣的辩证法”及其形态的研究显得更 为系统和全面( “统一化和碎片化、同化和分裂、吸引和排斥”3) 。伊利 亚德说 : “神圣的这种‘两可特征’ (ambivalence)不仅体现在心理秩序 上(这时它或吸引或排斥) ,也在体现在价值秩序上。 ”4 可见,伊利亚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