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医学院
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科学社会主义
姓名:王继权
学号:201320523
班级:17班
专业:外科学
2013年12月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1]的代价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代价”人是类在社会发展和价值追求的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此所承担的与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

本文将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及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说明这种代价。

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意识。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社会的安定祥和,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2]。

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若干质的规定性, 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 寻求社会和谐公正与经济高质增长有机结合的发展途径, 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2]的内在结合。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从宏观上来进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3]:一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二是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四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发展模式,是有效发挥国家主导作用的模式,它以培育多元利益主体, 增进公民福祉为核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均衡发展模式。

如果从微观上进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可以暂时概括为增长优先、投资驱动、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励四个方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为我党的方针路线,从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意味着要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从“发展是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无不体现出我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独到见解。

这三十多年来,增长优先战略确立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改革开放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而投资驱动、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励则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推动和支撑经济体制转轨,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富裕的需要,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竞争能力;创造公平、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包括消耗了大量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产业结构失衡;经济结构愈加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但新式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未完善及成熟,要成功完成两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经济模式的转变及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突出[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而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体现在资源消耗和坏境破坏方面。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地大物博”问题。

的确,中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国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很大。

中国很多部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极大。

(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阻碍了我国经济自身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属于转型式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是否能够长期有效是存在疑问的。

从1978年到1994年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短缺式”计划经济向“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报复式增长,而在199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主要是在“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式都可
进步。

努力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
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发展代价的
选择和调控,这还需要我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发
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
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2]赵美玲;杨秀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J].理论与现代
化,2011(03);05
[3]梁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04).
[4]郭熙保.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J].当代财经,2011(03);316.
[5]王小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战略思路[J].改革,2010(08);33.
[6]钱箭星.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J].科学经济社会,20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