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课堂中关于国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语文课堂中关于国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遂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载体,如火如荼、汹涌澎湃地走进了中小学校和各种民间培训机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当中。
纵观一些学校国学教学的课堂现状,会发现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会发现教学内容选择各不相同,比较分散,教学方式和教教学模式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本文以期通过厘清国学的概念、借鉴可以复制的国学教学的成功模式、领悟丰富多彩的名师课堂的教学思想、抓好国学课堂,浸润学生心灵,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认知领域,使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得以长足发展,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入了国学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就更好的教育。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遂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载体,如火如荼、汹涌澎湃地走进了中小学校和各种民间培训机构。
2012年11月,18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当中。
政策的引领,让学校国学教学落地、生根。
纵观一些学校国学教学的课堂现状,会发现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会发现教学内容选择各不相同,比较分散,教学方式和教教学模式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我们不妨找着国学的基点,循着国学的路径,复制国学的课堂,沐浴国学的濡染,让国学教学在小学的课程中大放光彩。
一、厘清国学的概念
传统文化指什么,国学又是指什么?
育龄童教學研究院的李灵玲院长从学术意义和文化普及两方面分享“国学”,厘清国学的概念。
李院长认为学说意义上国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国学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
《周礼·周官·大司乐》: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学记》:古之交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可以看出,国学是指学校。
不过,各个朝代,名称并不相同,在周代是国学,在汉代是太学,在清代是国子监。
到了近代,国学指中国固有学术文化是总体。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人们把进入到中国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称为西学,而把我们中国固有的国学文化的总称。
传统文化包括器物、礼仪、经典文献,文化普及意义的国学是人们对传统典籍的统称。
如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书》、《易》、《礼》、《春秋》、《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在先秦已基本完善、成熟。
格言、警句、语言、成语等全部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衍生出来的。
它们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几千年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最著名、最杰出的文化著作。
也是最杰出的思想家思考和总结的产物,是一种文明的结晶和升华。
我们全面地认识国学,走近传统典籍,认识经典的价值,老师对国学教学的把握自然也会举重若轻。
二、借鉴可以复制的国学教学的成功模式
著名特级教师汪崧舟老师原任教学校浙江省拱宸桥小学有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的成功模式。
为我们启动晚、节奏慢的后来者提供了复制的蓝本和捷径。
1、儿童视角与乐学模式的打造
本着“学习国学经典是让我们的孩子,过得更幸福、变得更自在、变得更有智慧”的基点,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规律,进行课程建构:一年级基础蒙学,二年级进阶蒙学,三年级《大学.》《中庸》,四年级《论语》、《孟子》,五年级经部、子部,六年级集部、史部。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渐的、完整的学习链条。
2、乐学模式的打造
汪崧舟老师说,乐学模式有四个基本环节:悦读—熟读—悟读—化读。
始于悦读,致力激发学习动力。
低年级重点引用游戏、节奏、韵律方法引入,让肢体节奏和语言节奏想融合。
中年级结合当地丰富的戏剧资源,用吟诵的方法引入。
高年级采用让学有余力、喜欢国学的孩子参与“小先生制”的进行活动。
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功夫。
国学课堂有别于阅读教学重点在“知”的特点,国学经典以“熟”为贵。
采用接龙读、打拍子读等多种方式。
语言要扎根,要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世界扎根,只有“熟”才能产生生物化学反应。
贵在“悟读”,唤醒主体智慧。
基本要义需要疏通,但不讲透。
因为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与时俱进”。
要创设生动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提供鲜活事物、勾陈岁月往事、提取阅读经验、拓展阅读空间、制造认知冲突、浸入审美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琢磨、自己参悟。
成在“化读”,积淀文化底蕴。
国学教育知行合一,要落实在笃行上,化在学生的行动中。
基于读的乐学模式打造,从阅读经典篇目的的丰富性、由难到易的序列性、学习方式的指导性、积淀文化底蕴的目标性,都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创造诗意境界与古典空间
王老师说“教”有言教、身教、静教。
言教是对于施教而言的,身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濡染,静教是以天地为课堂,以自然为课程的教育。
拱宸桥小学创建了具有诗意境界的古典空间,阴阳平衡的百年校史馆,飞龙在天的儿童国学馆,上善若水的运河研究院、为政以德的班主任工作室、道不远人的班级文化角……打造了具有江南文化特质的诗意文化。
当国学成为一门课程的时候,不仅有了丰富的内涵,更有了无限广阔的外延。
三、领悟丰富多彩的名师课堂的教学思想
薛法根老师给三年级学生讲的《心之四端》,从简单要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讲到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再到“水流向下,人心向善”的人格情怀;朱红甫老师的五年级课堂《北冥有鱼》,用鲲的象形、鹏的象形导入,鲲鹏相关内容分解教学,从识文断句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大气稳重富有艺术。
靖江市城北小学老师的一年级课堂《昔仲尼》,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手段,很好解决对“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等故事的理解,潜移默化完成道德的教化,长篇幅的三字经学生能做到熟读成诵。
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比较全面的国学课堂,虽然教无定法,我们却可以从中得法。
是轻轻浅浅教国学,还是在一个点儿上打井、并由此深入拓展开去,为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落地的教学思想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四、抓好国学课堂,浇灌“根”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打了这样的比方:把中国语言比喻成折扇,扇轴上的主体部分是文言文,扇尾是现代文,两者在质量和数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李灵玲院长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思想河流的源头,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部。
汪崧舟老师则认为,经典就是按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做人,是文化种子的习得和中国灵魂的塑造,是生命情怀与君子气质的陶冶。
所以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这个民族灵魂的基因,是“根”的教育。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国学教育将浸润心灵,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认知领域,使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得以长足发展,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融入了国学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就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