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

要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进行全面的了解诶 ,首先要对民族主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社会思潮。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思潮最初发韧于十七世纪的西欧;也有人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后推广到整个欧洲,并经过美国的独立战争扩展到美洲,到了二十世纪,则风靡到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其主要标志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大致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理想、学说或运动。

产生于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其主流思想则是以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为主体 ,以建立中华民族的独立国家为基本诉求 ,以保家爱国为宗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变化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内外因素的交织碰撞使中国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出现了名目繁多而变化迅速的社会思潮。而在这众多的社会思潮中 ,以萌芽于 19世纪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最为引人注目。

近代中国的巨变并非始于自觉,而是在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劣势下被逼而起的自强运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受最大的屈辱,过去一百年,即是中国的“屈辱的世纪”。天朝之败于“西夷”,是一屈辱,一败再败,国将不国,则是大屈辱,败于西夷,而又必须学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国百年来之现代化运动,实是一雪耻图强的运动。

一百多年来 ,这股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时隐时现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向世界展示了她的斑斓多彩:辛亥革命、新民族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崛起。

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这样一个前后相继、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回顾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也可以将之划分为类似的三个阶段。(《民族主义论》)

第一阶段是一二“先觉”把西方的民族主义学说介绍进入中国的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梁启超和孙中山。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之后,民族主义学说便迅速在趋新知识分子群体中间传播开来。虽然他们对于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解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异,但是由于两人政治道路上的歧异,他们在对民族主义学说的具体运用也就有了明显的区别,由此衍变出“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之分。梁启超认为“小民族主义”是汉族相对于国内其他民族而言,这种提法本没有错,但是这却并不是孙中山的本意。后来,便积极倡导“大民族主义”。另一位民族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排满思想付诸革命实践 ,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革命目标。

第二阶段是“小民族主义”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在声势上压过“大民族主义”,而且进一步扩大到了整个趋新知识界范围,西方民族主义学说借此在中国扎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了宣传的主要内容,这使得知识分子不管信奉何种民族主义,或者根本就反对民族主义,他们都必须接受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提法,并且在有意无意推动着民族主义宣传的声势。

刚刚觉醒的民族意识使以驱除鞑虏为目标的“小民族主义”盛行起来 ,而“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的“大民族主义”却不能与之抗衡。究竟是先进行反满革命还是先进行政治改革,是革命派和梁启超争论的一个焦点。在这样的争论里面暗含着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较量,最终,着眼于反满革命的“小民族主义”在争论中占据了上风。在现在看来,反满民族主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它是一种“小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通过各种方式极力把汉族塑造成了一个迥异于国内其他少数族群的优秀民族,因此不仅形成了大汉族主义思想,而且由于过度强调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差别,也在民族建国主义的风潮下给后世的民族分裂主义种下了祸根。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形成的趋新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民族主义来唤起下层民众民族情感的努力却收效甚微 ,截止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民族主义学说并没有在下层民众中引起强烈地反响。

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趋新知识分子群体.正是这个群体的存在,民族主义学说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形成了激荡一时的社会思潮。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说:“鄙人往年所提

倡民族主义,应而和之者特会党耳,至于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实为寥寥。乃曾几何时,思想进步,民族主义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充布于各种社会之中,殆无不认革命为必要者。虽以鄙人之愚,以其曾从事于民族主义,为诸君所欢迎,此诚足为我国贺也。”这里孙中山所讲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所谓的“小民族主义”。但是不容否认,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的“小民族主义”在宣传上比说理性复杂的“大民族主义”更具优势。但是“小民族主义”能够在短短数年内就取得这样的宣传效果,也是和当时形势的变化分不开的。

孙中山早在19世纪末年就已经数次发起反清起义,但是他却并没有获得国内知识界的同情与理解,相反,他留给大家的更多是“乱臣贼子”的形象。但是,随着中国时局的发展,留日学生却大规模的走向了排满革命的道路,主动的走近了孙中山。而各种公开化的排满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大成效,不仅在日本知识分子群体中间引起了震动,同时在国内外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1903年是保皇派和革命派论战趋为激烈的一年,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革命驳议)》等文章都是些很著名的论战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大批青年学子汲取了新的养料,形成了新的思想认识,不再仅仅地奉梁启超为精神导师,而是愈来愈转向了早早投身于排满革命实践的孙中山,将之当作思想行动上的领袖。在这样的形势下,孙中山的“小民族主义”获得了在趋新知识分子群体中广泛传播的契机。

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分子进行民族主义实践活动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主要有抵制美货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

在这一阶段中,知识分子试图将民族主义学说推广到下层民众里去,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知识分子至少在名义上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这就使得他们有资格以民族代言人的身份来实现自己的民族主义纲领。

但是,由于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天然的交流障碍,以及受限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尽管在个别的点和线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就整个下层社会的情况来看,民族主义并没有得到特别广泛的传播。

以清末抵制美货运动为例。这次事件一直被当作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事件,可是如果我们揆之以事实,就会发现这个运动的主体只是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式商人、新式学堂的师生以及部分工人,它对于下层社会特别是农民的动员实在有限,因此农民也理解不了抵制美货的作用。在这样的缺陷下抵制美货运动之所以还能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要归功于围绕着近代报刊而形成的强大舆论。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向趋新知识群体的传播,是以排满为其主要基调。但是在这个基调外也有着其他的一些声音。保争派的梁启超,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一直反对以排满为中心的“小民族主义”,而提倡合满、蒙、回、苗、藏的“大民族主义”,其在论战期问的《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新民丛报)之驳论》以及《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等文章更是详细分析了以排满为中心的“小民族主义”的优缺点,提出了不要民族主义,而要国家主义的观点。

在当时,究竟是先进行反满革命还是先进行政治改革,是革命派和梁启超争论的一个焦点。以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积极提倡“大民族主义”,而以孙中山等人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倡导“小民族主义”。在这样的争论里面暗含着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较量,最终,着眼于反满革命的“小民族主义”在争论中占据了上风。虽然,“小民族主义”有其偏颁之处,比如说它容易导致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进而造成中华民族分裂的危险。但是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没有发展起来、流行开来。而是,孙中山所提倡的“小民族主义”却非常受欢迎呢?一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客观存在的满汉矛盾。当时,汉族人十分痛恨满族,认为是他们将国家并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小民族主义”以排满作为宣传口号,通俗易懂,收效甚大。特别是,“小民族主义”的风行,既带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从而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也推迟了中国社会民主启蒙的到来,使得建立的民国有共和之名无共和之实,从而在后来发生了袁世凯登基和张勋复辟的丑剧。由此人民更加支持“小民族主义”,由此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