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派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化
定义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等中国吴越文化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文化特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
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
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
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
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一、海派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上海凭籍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好,交通又方便,在国内,四方人群云集,尤以江浙人士居多。他们从文经商扎根上海,使上海很早就形成开放性的移民社会。移民在上海和本地人和睦相处,相互交融,构筑了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
另一方面,1843年因鸦片战争,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后,上海在五口通商的要求下被迫开放,被帝国主义列强登陆侵占,成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租界使我国丧失了部分主权,上海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租界的本质是侵略行为,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凌辱。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科技和工业革命后的优势,把不同于东方文化的近代文明传了进来。西学东浙,而上海首当其冲。在上海既保存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广泛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海派"两字最初出现于绘画领域,同治年间,首先在绘画领域,汪洵、吴昌硕等画家有创造性的成就。到清末,更有博学多才的赵之谦、任颐、虚谷等组织的书画会。还有画洋楼、作美女、绘风俗画,纯粹面向市场的吴友如等。徐家汇土山湾的天主教堂向孤儿院的孩子们传授西洋画技法等。当时这些具有改良精神的画家,人们称之为上海画派,简称"海派"。
嗣后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专科学校,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裸体模特,它
开创了中国人体写生的先河。中西文化的交融,由此而渐及其他领域。戏剧,音乐,文坛都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至于建筑,在19世纪下叶20世纪初,各国风格的建筑(住宅,办公楼,银行,旅馆)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兴起。在外滩一带更形成了坚固大型的建筑群,从而上海又给予了"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个美称。
海派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国内的开放形成移民社会,向国外第一次被迫开放又使西方文化大肆渗透。华洋共居,五方杂处,近代上海的形成伴随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近代文明的互相交织。
江水泱泱入海
激昂:海派文化
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
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
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文学上曾出现过标新立异的"鸳
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上海文学界由一批文人自发组成
了"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程
小青、张恨水、陈蝶仙、范烟桥、秦瘦鸥等,
大多擅长写爱情故事: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鲁迅语)。该派作家持"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观念",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不世之勋,一游戏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