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与管理 第三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津海关册记载:“1861年以前,一向是山西商 人在湖北、湖南贩卖并包装了砖茶,由陆路一直 运往恰克图。”在恰克图进行茶叶贸易的资本较 大的晋商最多时达到60余家。
清代天津港
+ (四)粮商 + 明清时期的山西粮商是因北方边境用兵而兴起的。 边镇粮食市场上的米粮,一是来源于华北各省产 粮区,二是当地所产。 + 据《万历会典》卷二八边粮条中的“原饷额”记 载,仅大同一镇的军饷,一年就要消耗屯田粮 51.39余万石,民运粮41.886万多石。北方边关九 镇一年所耗的粮饷达数百万石。
+ 规定商人只要把粮食运到边境,便可向政
府换取贩卖食盐的专利执照(盐引)然后 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取食盐,运到政府 规定的销盐区销售,获取利润。 + 由于九边多在山西、陕西境内或边界,山 陕商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崛起。 + 他们通过商屯、当地收购、内运等办法获 得大量粮食,交纳军仓换取仓钞(军仓证 明书),然后再赴指定的都转运盐使司 (盐运司)换取盐引,从而赚取巨额利润。
+ 每年派行新引时,都以纲册所载各商持引
原数为依据,册上无名者不得参加。淮北 盐、长芦盐、河东盐、川盐等盐场的做法 也大体与此相同。于是随着纲法的推行, 商人对各盐场的控制特权便固定了下来。 + 河东盐池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食盐 产区,仅乾隆年间,河东盐池由山西商人 运销的盐引达60万道之多,合0.7亿多斤, 销往晋、陕、豫三省近120个州县。 + 山西盐商在两淮盐场和长芦盐场的经营中 也占有很大的份额,甚至是处于垄断地位。
+ (三)茶商 + 山西并非产茶之乡,但茶叶却是晋商经营的主要
项目,而贩运福建茶是其最早的业务。 + 清初,福建茶均由晋商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 至关外。每年春季,控制武夷茶运销的晋商挟巨 资来到茶山,将款项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委托 其完成具体茶务,待茶事结束,再分开结算。 + 福建武夷茶运输路线为:由福建崇安县过分水关, 入江西铅山县,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 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 (襄樊)起岸,贯河南入泽州(山西晋城),经 潞安(长治)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大同、 天镇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乌兰巴 托),至恰克图。
第三讲 晋商的兴起、发展与经营业务
+ (一)经济原因: + 1.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 第一,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到明后期万历九年 (1581年)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 税“概以银征收”,因而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 这对商人来说地一个解放。 + 到了清“康乾盛世”,康熙实行“摊丁入地”, 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实行单一的 土地税制,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
+ 另一方面,开中商人生意日艰,不少商人空持盐
引,长年支取不到食盐,开中法再也难以维持。 + 弘治五年(1492),户部尚书叶淇变法,把开中 法改为折色制,将本色(粮食)中盐改为折色 (银两)中盐。 + 原先输粟于边,利归商民,变法后输银于运司, 利归户部。伴随着开中法而兴起的商屯也随之废 弛,从而使“边地粮米昂贵,仓储日虚”。 + 庞尚鹏在《清理盐法疏》一折中奏称道:
+ 清代对山西商人北部贸易的种种规定,有限制其
发展的一面,也有保护和鼓励其发展的一面。 + 通过政府与官吏之间的密切联系,山西旅蒙商以 张家口、杀虎口为出发点,开辟了许多通往蒙古 腹地的商业路线。 + 他们还经过蒙古沿着政府修建的交通驿站将商路 通向了恰克图和新疆等地,几乎整个北部、西北 部地区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 + 在归化城流行有“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 义德)走货,带动各行各业”的说法。
+ 第二,白银的货币化,与长途贩运贸易的
兴起。 + 第三,水陆交通的发展。
+ 2.商业利润丰厚 + 明代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曾讲:吴 中风俗,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 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获利三而劳 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获利四而无劳,豪猾之民 为之。 + 祁县乔家票号大德通每股分红:1892年为3040两, 1896年为3100两,1900年为4224两,1904年为6850 两,1908年为17000两。而据光绪年间《寿阳县志》 记载:雍正四年定例,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加上养 廉银,每年不过1045两。 + 晋中一带流传有“生子有财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 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
+ (一)盐商 + 明朝建立后,在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
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山西、延绥、 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 九边,每边均有数以万计的兵马驻守。九 边共驻扎约80万军队,从而形成一个很大 的军事消费区。 + 明政府利用国家所控制的食盐专卖权,于 洪武三年(1370)实行开中法,让商人运 粮实边以解决北部边境各军镇粮饷供应。
+ (二)铜商 + 铜是清代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但铸币用铜一直
供不应求,清王朝除了特许云南省开放铜禁,允 准招商开采铜矿外,还沿袭明代的做法,准许东 南沿海一些省份的商人自备船只,每年开赴日本 购买铜斤,承充此种业务的人叫做“洋铜商”。 + 由于利润可观,负责办铜的商人逐渐由民商扩展 至内务府皇商,介休范氏是其中的主要力量。范 氏兄弟父子叔侄,即范毓馪、范清洪、范清注、 范清济等人先后成为重要的洋铜商人,乾隆三十 一年(1765)之后,范氏拥有的洋船经常在六、 七只之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2)被抄家时仍 保有6只。
+ 山西铜商,除范氏家族外还有刘光晟等数家。洪
洞刘光晟听说铜源告匮,急需招商赴日贩铜时, 立即呈请抚军,情愿备资采办,并由乍浦出洋, 办得铜50万斤,值十四万金有余。清廷为此授之 以三品荫生。 + 在其影响下,山西一些商民也情愿出资垫办,于 购买后分作5年运到,并按年领价。但由于和范氏 后期采铜遇到同样的不利因素,致使山西铜商由 盛转衰,渐次让位于沿海商民。 + 山西铜商飘洋过海,经营赴日贩铜贸易长达近70 年,年购铜量达600万斤。尤其是范氏家族曾一度 获得了具有独占性的、以承办洋铜为目的的对日 贸易垄断权。
“国初原无边商内商名色。自边商难于守 支,故卖引与内商;内商难于报中,故买 引于边商”。
+ 这样就出现了边商和内商的划分。在边塞中纳粮
草者领取盐引,谓之边商。在内地行盐者向边商 买引支盐,谓之内商。 + 随着开中法的废弛和折色银的实行,边商大量向 内商转化。许多商人虽然仍然经营边地贸易,但 已同盐业没有了太大联系。 + 万历四百度文库五年(1617),明政府为疏销积引,推 行纲法,规定将淮南各盐场商人所持旧引分为十 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 听商人据纲册为窝本。
+ 明代山西粮商获取利润有三个途径:
一是通过内地和边关粮食的差价获 取利润;二是通过投资粮食生产、 屯积粟米,利用季节和灾年与丰年 粮食的差价获取利润;三是通过纳 粮,获取盐引,以转手倒卖盐引或 自己销售食盐获取高额利润。三者 中以后者获取的利润最高。 + 谢肇淛《五杂俎》称:“三晋富家, 藏粟数百万石,皆窖而封之……常 有藏十数年不腐者。”他们丰年时 低价买进,荒年时高价卖出,获取 厚利。
+ 18世纪下半叶,恰克图贸易在俄国与亚洲各国贸
易中居第一位,占亚洲贸易总额的68%,占全部 对外贸易总额的8%,俄国从恰可图贸易中所征收 的关税占俄国关税总额的20%-36%。 + 在道光朝,恰克图贸易已占到俄国对外贸易总额 的40%—60%,占中国输出入总额的16%与19%左 右。
+ 俄国输出的商品为:毛皮、呢绒、棉线、多脂革、
+ (二)自然地理原因: + 1.自然条件影响 + “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 田不足于耕也。太原、汾州所称饶关之数大县及 关北忻州,皆服贾于京畿、三江、两湖、岭表(五 岭以南)、东西北三口(古北口、张家口、归化城), 致富在数千里或万里之外,不资地力。” ——光绪《五台新志》
+ 2.地理位臵 + 山西自古以来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
麝香、马鹿角、金沙等,以毛皮为主 ;中国输出 的商品为:茶叶、绸缎、绫罗、绢纱、瓷器及工 艺品等,以茶叶为主。 + 马克思在评论俄国在恰克图进行的对华贸易时说: “俄国人自己独享内地陆路贸易,成了他们没有 可能参加海上贸易的一种补偿,看来,在内地陆 路贸易中,他们是不会有竞争者的”, + “同时,同中国的这种贸易也为俄国的制造品打 开了在别处找不到的销路”。
+ 旅蒙商人在登记领取部票时,必须注明人数、姓
名、货物的品种和起程日期。在蒙地,须在当地 盟旗札萨克衙门监督下进行贸易。 + 旅蒙商人不准在蒙地建筑房屋,不准携眷定居, 不准娶蒙古妇女为妻。清廷对旅蒙商人携入蒙地 的商品种类也有限制,商品中除粮食、布帛、茶 叶、烟叶、烟酒、生活用品、佛器、铸铁锅等外, 严禁武器和铜铁等金属输入蒙地。 + 凡违反规定者,分别处以罚金,没收货物,逐出 蒙地并严禁再进入蒙古经商,甚至依法治罪。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海禁,范氏家族于
1699年开始承办运铜贸易(筹办鞠湖、浒墅、湖 口、淮安、北新、扬州六关额铜) ,又于康熙四 十年(1701年)、五十一年(1712年)分两次获得荆 州、凤阳、太平桥关和龙江、西新、南新、赣关 等关的承办权。 +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到乾隆四十八年,范氏 “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被查抄,家产充公。 + 衰落原因 :(1)日本铜源告匮 ;(2)日本方 面的限制 ;(3)清政府的束缚等 。
+ 湖南安化黑茶、花卷茶是晋商收购运销西北的重
要边销茶。晋商还在安徽霍山参与设庄制茶,运 销西北。著名茶区建德的茶叶也由晋商贩至归化 城一带出售。 + 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茶叶成为 中俄贸易的主要商品。至乾隆时,俄之重要都会 已多有晋商足迹。 + 由山西榆次车辋常氏开办的大升玉、大泉玉、独 慎玉等在莫斯科设有分号,向俄出口茶叶,兼营 绸缎,并由俄方引进皮毛。即便是新疆、满、蒙 诸地之贸易,也多为晋商商号所垄断。
位臵十分重要。
张家口大境门
+ (三)政治军事原因: + 1、明清时期北部的战 争与军事需求;
+ 2、明代的互市、清代的中俄贸易的开通与发展。
+ 明代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通过军事手段对内地与北
部、西北部少数民族的贸易关系形成了自然的隔离. + 时至清代,清政府基于“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 不易其宜”的治边方针,对内地商人进入蒙古、东 北、西藏等地实行诸多形式的“封禁政策”。 + 直到雍正五年(1727),清廷才规定喜峰口、古北 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西宁等地 为入蒙经商贸易的孔道。 + 凡赴内外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贸易的旅蒙商人,须经 驻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归化城将军、多伦诺尔同 知衙门和西宁办事大臣的批准,颁发准入蒙地的部 票,在指定的蒙旗境内经商贸易。
+ 晋商控制武夷茶的局面到鸦片战争后逐渐发生变
化,至福州通商后,晋商生意不断衰落,而下府、 广、潮三帮则继之以起。 + 晋商贩茶的重点区域在以汉口为中心的湖北、湖 南,以经销砖茶为主,兼收红茶、花茶、黑茶等。 + 其中,湘鄂交界之羊楼洞、羊楼司成为销往西北 的砖茶制造地点和晋商的定点采购基地。每年在 羊楼洞、羊楼司买茶,把散茶压制成砖茶后,用 白纸缄封,外贴红纸,标明“本号监制仙山名茶” 等语。
+ (四)思想观念原因: + 雍正时,山西巡抚刘于义上奏说:“山右积习, 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 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 应试。” + 雍正帝在其奏疏上“朱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属可笑。 (《雍正朱批 谕旨》,第47册)。 + 按照传统观念,一般俊秀之士皆以科举及第、为 官入仕最为荣耀,但明清山西地方风俗却向往经 商。这种风俗的形成与山西人的价值观念及价值 取向关系密切。
+ “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曰浙直之纲,曰宣大
之纲,曰泽潞之纲,曰平阳之纲,曰蒲州之纲”。 五纲中山西商人独占四纲。 + 永乐时边防缺马、布、铁,于是明政府在纳米中 盐的同时,又仿以上作法实行了纳马、纳布、纳 铁中盐法。山陕商人的经营项目也扩展到了盐、 粮、布、马、铁等行业。 + 到宣德(1426—1435年)以后,私盐侵入引岸, 官盐壅滞不行,引课(税)难完,盐法因之大坏, 严重的影响国家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