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的联系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外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的联系与作用[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外贸
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文章论述了对外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对外贸易、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技术进步。
[关键词]对外贸易;中国技术进步;科技兴贸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技术进步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熟练程度积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重视的关键因素。
一、对外贸易能促进中国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技术进步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技术创新,二是技术引进。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时,往往通过对外贸易(即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二次开发(再创新),使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缩短技术研究开发时间,谋求技术跨越,达到技术赶超。
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工业水平和我国的相差不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都比我国晚。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年)、《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1973年)、《技术评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企业技术的开发。到了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技术发展战略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向注重自主创新、并重技术引进的战略转变。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先进国家加强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产品核心技术日益困难,韩国企业通过加强国内外独立和合作研发活动来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到现在,韩国已掌握多项产业的核心技术。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还被当作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1]
韩国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对外贸易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为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应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对外贸易这一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进步。
二、中国技术进步是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国际贸易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富生命力的带动力量和各国必争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各类“公平贸易”措施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门槛也在日益提高,并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
根据商务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遭遇贸易技术壁垒(TBT)的直接损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在2002年,中国各产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损失为170亿美元,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2007年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导致的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高达494.59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上升到582.41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69%,给我国企业增加了243.91亿美元的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将越来越频繁,以设置技术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会越来越严重。
面对如此形势,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加强认证认可及国际互认,才能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因此技术进步是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外贸易和中国技术进步都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R-N学派通过研究19世纪对外贸易与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19世纪的对外贸易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验证了罗伯特逊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此外,早期的亚当·斯密有关“剩余产品出路”学说、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比较优势原理和规模报酬递减原理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近年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从而提高分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都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使社会资源、国内外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利用国外资源和利用国内资源的结合。通过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再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进行加工,制成成品后出口到国外,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共获得1466亿美元的收入,[3]到2010年该收入上升到1.1万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而且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再次验证了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这一命题。
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并且促进技术制度的创新。尤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技术进步更是发展经济、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13至16世纪航海和造船技术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发展起来,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使用并发展了此技术,带来了巨大财富和经济盈余,他们发展了新的国际贸易和银行业的技术;荷兰利用南欧这些技术并在管理上进一步改进发展,使阿姆斯特丹成为17至18世纪的商贸中心;随后,这些跨国组织技巧被英
国用来进行其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掠夺和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后来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19至20世纪初,美国使用大量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经济增长……[4]以上各国的历史发展经验都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带来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研发,使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5]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此外,技术进步还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了金融服务的创新,并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从而掀起金融创新的浪潮,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次证实了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四、中国要实现从世界贸易大国向世界贸易强国的跨越,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与出口两部分,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均超过德国,成为“世界进口第二”和“世界出口第一”。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与当今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相比,中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人口规模巨大,仅从人均上看,与贸易强国的差距就非常明显,如2010年我国GDP为5.8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只有4000多美元,与贸易强国人均约4万美元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再者,中国出口的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是制约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90%左右是在华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关键技术基本上控制在外方手中。2009年中国出口笔记本电脑金额为666亿美元,2011年达到747.1亿美元,是仅次于服装的第二大出口项目和加工贸易第一大出口产品。然而在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的全部利润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被开发软件、设计芯片和经营整机的各家外国公司收入囊中,只有5%到10%的利润为中国代工企业所得。这种由外资所带动的出口增长,如果出现技术进步和自主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那么在国际市场上的国家竞争力就不明显,所创造的绝大部分价值被外资带走,也就谈不上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高。[7]
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特别要鼓励与技术引进有关的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建立健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体制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促进关系,并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我国在向世界贸易强国的跨越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