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
[摘要]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文献综述来看,各种有关二者关系的论述都从各自某种理论出发,其结果不能全面地概括出二者关系。正确认识并理清他们的关系,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
[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关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既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多年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正确认识并理清他们的关系,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通过对建国以来国内主要期刊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论文的查阅,笔者想就此作一文献综述。综述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较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90年代以来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脱离说”或“分离说”
这种说法认为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争是一个虚假命题,研究者争论的本质是谁承担主体的价值性,他们只关心二者之间的胜负,主次之分,不关心它们关系的发展。关于如何将二者关系结合起来,只是他们谈论的次要部分。要想避免上述之问题我们就要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主体上来分析其在二者关系上的表现,找出我们认识和行为上的不足并解决问题。
(二)“结合说”
“结合说”认为要解决二者关系问题就要把它们放在知识论与实践论相结合的关系下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谭维智)。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却与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有密切关系。”因此二者结合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关系问题。
(三)“指导说”
“指导说”认为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和多复杂性。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现有一部分学者已对“指导说”产生怀疑,他们认为不能对其一味的赞同和服从,这样会造成教育实践工作者懒惰,也会造成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模糊不清。教育理论要有条件的指导教育实践。
(四)“主体关系说”
“主体关系说”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有关。因此应从作为主体的人身上来研究二者关系,即集中在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研究者身上。
(五)“中介说”
“中介说”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有某种中介在联系并起作用。教育行动、转识成智、教育政策、科学方法、教育评价标准系统、教育机智等都可以作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要想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问题,需要深入到二者互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最关键的是密切注意二者关系的中间环节。
(六)“统一说”
“统一说”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或者现实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逻辑学方面来看二者关系,本质上应是教育理论的理性逻辑与教育实践的实践逻辑的现实统一。在形式上看二者虽是分离的,但在逻辑上看却是相互结合的。
另外,有人还认为二者最终会再走向统一,只是时间比较漫长而已。另外,二者走向统一也需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主要是要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研究者之间话语权上的平等,话语权上平等,二者才能平等对话,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即理念与价值上达成一致。
(七)“相互滋养说”
“相互滋养说”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新型影响关系。“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不是简单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新型关系,他们通过自身“研究性的变革实践”,实现二者的相互滋养。
(八)“多样说”
“多样说”认为由于教育理论是多样性的,因此它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也应是多样性的。要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就要说明是在何种教育理论意义上而言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建构应该具有针对性。
(九)“分层说”
“分层说”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同,他们之间的层次也应是不同的。教育理论层次不同那么相应的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也就不同。(十)“参与说”
“参与说”认为二者是先行的参与关系,教育理论总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有所体现,在参与教育实践的活动中成就自身理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应是在参与中形成统一,教育理论也在参与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十一)“历史嬗变说”
“历史嬗变说”总结自20世纪以来依次出现过几种主要的教育理论建构方式和教育实践观:常识式、哲学式、应用科学式、实践式、批判式。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随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上述诸多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说”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深入分析就能发现,在关于众多二者关系的探讨中,他们不是从一种教育理论出发,就是以自己的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其结果分歧层出,难于统一,以至于有人认为对此问题的探讨“并无多大长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各种二者“关系说”不能全面地概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
从上述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综述来看,笔者认为由于教育理论和教
育实践是多元化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明了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全面地认识、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从现代与后现代的教育理论来说
由于它们各自的研究方法、探究对象、预先假设、辩证标准及认识规范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对立大于融合,它们各自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就它们的教育理论来说,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倾向:认为现代型教育理论是教育规律的全部表现方面和认为只有表达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方面的倾向。
(二)从科学方面的教育理论来说
当今这方面的教育理论虽多,但能够表现为真正的教育实证、实验研究的却不多。没有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就要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运用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把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化、标准化为评价依据,在客观描述教育事实的基础上寻找教育规律。布雷岑卡把教育视为“目的—手段”的过程,认为“教育就是行动,通过这种行动使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持久性的改善,使其维持人们所认可的积极部分,防止消极部分的产生”。由此他把教育事实理解为教育“目的—手段”的客观化。
他认为科学的教育理论应有以下特征:(1)它的起点是与教育环境的各方面有关的教育行动及其结果的暂时性假设。(2)在假设证明方面,需要从大量的教育事实与现象中进行归纳证明。(3)它的陈述体系应是一个假设—演绎体系,由规律性陈述作为充分前提,通过逻辑演绎,对相关的教育事实进行解释或预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或预测是概率性的,它们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发展和完善。
(三)从个体自身的教育理论与社会公共方面的教育理论来说
个体自身的教育理论可以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等的个体自身理论。它既表现为个体自身经验的积累,也表现为解决问题时的理论创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