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冲设计(冲击地压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村煤矿
矿井(采区)防冲设计
河南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8年5月
1
目录
第一章矿井(采区)概况 (2)
第一节矿井(采区)简介 (2)
第二节井田范围与四邻关系 (2)
第三节矿井地层条件 (2)
第四节煤层及顶底板 (3)
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 (3)
第六节矿井水文地质 (4)
第七节矿井瓦斯、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 (5)
第八节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情况 (5)
第九节矿井冲击地压情况 (5)
第十节开拓方式和采区划分 (6)
第十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6)
第十二节工作面开采顺序 (8)
第十三节采煤方法 (8)
第十四节矿井地质储量 (8)
第十五节支护形式 (8)
第二章常村煤矿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10)
第一节地质因素 (10)
第二节开采技术因素 (11)
第三章矿井(采区)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 (12)
第一节矿井(21采区)划分 (12)
第二节矿井(采区)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 (12)
第三节矿井(采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法.. (2)
第五章防冲措施及效果检验方法 (20)
第一节防冲措施 (20)
第二节防冲效果检验方法 (22)
第六章安全防护措施 (22)
第七章矿井防冲安全管理 (25)
第一节冲击地压防治设施及装备 (25)
第二节防冲机构 (25)
第三节防冲制度 (25)
第四节防冲培训 (26)
第五节防冲技术研究 (26)
第六节应急救援 (26)
第一章矿井(采区)概况
第一节矿井(采区)简介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为省属国有企业,于1958年建矿,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常村镇境内,涧河穿过矿区。
历经三次技术改造,特别是1988年改扩建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t/a,矿井1990年达产,2012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55万t/a,2016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20万t/a。
目前,常村煤矿仅剩21采区可采,煤层仅剩2-3煤可采。
该防冲设计同时适用矿井、采区、煤层防冲设计。
第二节井田范围与四邻关系
常村井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1°53′0″~111°56′52″,北纬34°40′57″~34°43′2″。
东部自上而下内煤层沉缺边界,一五盘区下上煤柱外摊200m为界,西至F8断层;浅部(北部)自西向东为小煤窑采空区、2-3煤层露头,F3断层上盘与2-3煤断煤交线、2-3煤层露头为界,深部(南部)自西向东内跃进矿与常村矿为边界、F16断层下盘与2-3煤断煤交线。
第三节矿井地层条件
常村井田地层由下向上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潭庄组,侏罗系中统义马组、马凹组和上统,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图1-1)。
各结构层厚度、岩性如下:
1、三叠系上统潭庄组:厚564~590m,主要由泥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
2、侏罗系中统义马组:厚0~112.4m,平均厚98m,主要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3、侏罗系中统马凹组:一般厚度185m,主要由紫色泥岩、粉砂岩、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和杂色砾岩组成,在井田内有自西北向东南渐薄之趋势。
4、侏罗系上统:一般厚410m,主要由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砾岩、岩浆岩组成。
5、白垩系:厚0~269.98m,一般厚150m,主要由砂砾岩、杂色砾岩组成。
6、第三系:厚0~50.8m,井田内呈不规则分布,主要由肉红色、灰白色泥灰岩组成。
7、第四系:厚0~52m,主要由砂质粘土、含砾粘土、粘土砂砾层组成。
图1-1 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第四节煤层及顶底板
义马组共含煤二组四层,其中普遍可采一层(2-3煤),局部可采一层(2-1煤),不可采的两层(1-2、1-1煤),煤层平均总厚度12.38m。
所采煤层2-3煤,煤层沿1806钻孔、1705钻孔东50m、Ⅱ—2钻孔东90m连线为界,以西煤层分叉为2—1煤和2—3煤,以东合并为一层,合并后统称为2—3煤。
2—1煤全厚0—5.54m,平均3.05m,2—3煤0—21.50m,平均5.63m。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16~45m。
老顶以砾岩、细砂岩、泥岩互层为主,具透水性。
泥岩之上为400余米巨厚砾岩。
煤层直接底为炭质泥岩厚0.5~6.0m,煤层硬度1.5—2.0。
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
常村井田位于渑池向斜东部,构造形态为轴向东偏北,倾向南偏东之不对称向斜。
不对称性表现在北翼宽缓,8线以西地层走向120°左右,倾向南偏西、倾角9°-12°,8线以东走向80°-85°,倾向南偏东,倾角23°左右;南翼窄陡,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走向76°、倾向北西、倾角在14线两侧近直立,向东渐趋平缓。
南北两翼基本以F16断裂划界、下盘为北翼,上盘为南翼;下盘煤层沿倾向和走向都较平直,只是12线东沿走向略有波状起伏,上盘煤层沿倾向或走向都有较明显的波状起伏。
(见图1-2、图1-3)
图1-2 义马常村矿27勘探线义马组岩性岩相剖面图
图1-3 常村矿义马组走向岩性岩相剖面图
1、F16逆断层
为一区域性逆冲断层,发育于井田东南部,井田内延展长度大于5000m,走向近东西,倾向160°-170°,倾角一般15°-35°。
该断层断距大,落差50-450m、水平错距120-1080m,自东向西水平断距和落差有逐渐增大趋势,在剖面上与一组45°-60°的派生逆断层构成“入”字型构造,断裂面在剖面或平面上皆表现出显著的波状起伏。
2、F16-1逆断层
平面上位于F16之南、剖面上位于F16之上、向深部归并于F16,为F16分支断裂,井田内延展长度大于4000m。
其走向,倾向同于F16、倾角20~60°,落差自14线的
100m左右向东逐渐减小,至5线尖灭。
在6线剖面因分岔合并形成构造透镜体。
该断层为8孔穿过,落差依据地层重复推定,基本可靠。
3、F3正断层
斜切于井田中西部,沿2101~II-0号孔延展,井田内长度大于5400m,据二水平下山实测产状为170°∠75-80°,落差在16线剖面推定为200m,二水平下山为140m,向西南渐小,至F8附近尖灭。
第六节矿井水文地质
1、矿井地质类型
矿井主要的充水含水层为侏罗系中统砾岩层,它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第四系砾石层,第三系泥灰岩、砾岩及侏罗系上统砾岩通过不整合面或通过断层越流补给侏罗系中统砾岩层。
但由于侏罗系中统砾岩充水空间不发育,补给范围狭小,补给条件不良等因素所致,其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q<0.1l/s·m。
据矿井历年涌水量观测成果,1990年以来,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40m3/h,最大涌水量694m3/h。
矿井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水间接进水型矿井。
2、含水层情况
⑴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以砂砾、卵砾为主,根据其成因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冲~洪积为主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一般厚度3.12~15.52m,沿南涧河两岸呈带状分布。
它直接暴露于南涧河河床及河漫滩中,与河水相勾通,底部直接不整合于侏罗系中统砾岩之上。
⑵第三系泥灰岩、砾岩岩溶—裂隙潜水—承压含水层:厚0~50.80m,上部岩性为泥灰岩,质较纯,蜂窝状溶洞发育。
下部多为钙质胶结的砾岩,该层主要分布了井田的东部(13线以东)。
厚度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厚的趋势。
⑶侏罗系上统砾岩孔隙—裂隙潜水—承压含水层:厚0~414.80m,井田内广布,西厚东薄,岩性以砂泥质胶结的粗砾岩,下部夹有0—5层的砖红色粉砂岩、细砂岩薄层。
⑷侏罗系中统砾岩孔隙一裂隙承压含水层:一般厚185m左右,以次圆状~圆状石英岩,石英砂砾岩为主,砾径大小不一,砂泥质胶结,井田内稳定分布。
⑸2-3煤(分叉区)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厚0~31.85m,岩性为中~粗粒砂
断层以北的矿井西翼,厚度变化呈由北向南增岩,钙泥质胶结,分布于17线以西,F
3
厚的趋势。
⑹侏罗系中统义马组底砾岩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厚0~57.94m,东厚西薄,砾石成分以次圆状、浅灰色、灰白色石英岩和石英砂砾岩为主,砾径大小不一,多以泥质胶结,在井田南部逐渐相变为含砾泥岩,13线以东为2-3煤直接底板。
3、水力联系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井田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们分别通过基岩裸露区及风化带渗入补给,并顺层径流,受地形及基岩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补给量有限。
井田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各含水层间均有隔水层稳定分布,自然状态下,除经断层作越流补给外,无水力联系。
4、涌水量:矿井1990年以来正常涌水量为140m3/h,最大涌水量694m3/h。
第七节矿井瓦斯、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
一、瓦斯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2017年8月鉴定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8.80m³/min,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2.27m³/t。
二、煤尘爆炸性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尘爆炸性指数为37.31%。
三、煤的自燃倾向
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属容易自燃煤层。
第八节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情况
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于2018年11月30日所做《常村煤矿煤层及顶底板冲击倾向性测试报告》,常村煤矿煤层及顶底板冲击倾向性结论如下:常村煤矿煤层煤样的动态破坏时间为15676ms,弹性能指数为1.98,冲击能量指数9.29,单轴抗压强度为24.57MPa,综合四个指数判定:常村煤矿煤层为弱冲击倾向性。
常村煤矿煤层顶板岩样弯曲能量指数为14.99kJ,小于15kJ,判定常村煤矿煤层顶板岩层具有无冲击倾向性。
常村煤矿煤层底板岩样弯曲能量指数为28.817kJ,大于15kJ,小于120kJ,判定常村煤矿煤层底板岩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
第九节矿井冲击地压情况
目前,常村煤矿的生产采区是21区,最大开采深度达800余米。
常村煤矿采掘工
作面集中布置于21采区下部,由于生产过于集中,采掘干扰大,开采强度逐渐增大,导致冲击地压显现,对职工的人身安全和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威胁。
常村煤矿在采掘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几十次冲击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对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最严重的冲击地压发生在2009年3月22日10 点40分,21区21132下巷463棚至990棚段发生一次严重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发生后,造成21132工作面下巷463棚至990棚段巷道不同程度的破坏:巷道支架、抬棚损坏,底板鼓起,皮带架鼓起翻转、架杆脱扣,8节风筒脱节,顶板局部漏顶,煤尘飞扬,巷道能见度极低,共造成263 m巷道不同程度的破坏,67个抬棚损坏严重,底板瞬间鼓起,巷道最大底鼓量达到0.7m。
第十节开拓方式和采区划分
一、开拓方式
常村煤矿为斜井开拓方式。
二、采区划分
目前,矿井2-1煤层已基本开采结束,现主要开采煤层为2-3煤层,矿井仅剩21采区一个生产采区。
截止2018年5月,21采区目前有两个回采工作面:21162工作面、21170工作面。
(见图1-4)
第十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一、开拓巷道
矿井+320m和+110m两个水平大巷均设计在稳定岩层中,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的要求。
二、采区准备巷道
矿井(采区)皮带、轨道下山、总回风巷层位布置在2-3煤层底板底砾岩层中,行人下山布置在2-3煤层中。
三、回采巷道
采掘工作面上下巷采用沿底板掘进,避免巷道留设底煤,区段煤柱采用窄煤柱技术,巷道净煤柱宽度不大于8m,在防灭火和支护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煤柱宽度,减弱巷道冲击危险性。
图1-4 矿井(采区)采掘工程平面图
7
第十二节采煤工艺
常村煤矿21采区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自然跨落法管理顶板。
第十三节采煤方法
常村煤矿21采区所采煤层2-3煤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煤巷采用综掘;岩及半煤岩巷以炮掘为主。
第十四节矿井地质储量
矿井可采煤层为2-3煤层,截止2018年5月底,矿井保有储量5994.4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800.2万吨。
第十五节支护形式
常村煤矿21采区采掘工作面上下巷均采用全断面锚网(索)架三心拱可缩性支架配合液压抬棚复合支护。
在各重点冲击危险区域采取增强支护强度,提高抗冲击能力。
(见图1-5:三心拱支架支护断面图)
1、Ф17.8×8000mm锚索
2、Ф22×2500mm钢筋预紧力锚杆
3、Ф20×2500mm螺纹钢筋锚杆
4、金属网
5、36U-6.0m三心拱支架
6、卡缆
7、钢筋网
8、背木
9、液压抬棚
图1-5:36U-6.0m三心拱支架支护断面图
第二章常村煤矿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第一节地质因素
一、冲击倾向性
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于2018年11月30日所做《常村煤矿煤层及顶底板冲击倾向性测试报告》评价:煤层及底板冲击倾向性为弱冲击倾向性;顶板冲击倾向性为无冲击倾向。
二、开采深度
研究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中的自重应力随之增加,煤岩体中聚积的弹性能也随之增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采深度越大,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见图2-1所示。
图2-1 采深与冲击地压的关系
从开采水平来看,开采深度在500m以下时,冲击危险性较小,开采深度在500~700m之间,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程度随着采深的增加会逐渐上升,当矿井开采深度大于700m后,冲击地压的危险性就会大幅度上升。
常村煤矿后期开采21采区已经转向深部,而且随着采深增加,危险性会逐渐增加。
三、顶板巨厚坚硬的砾岩影响
研究表明,顶板岩层结构,特别是煤层上方坚硬、厚层顶板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坚硬厚层砂岩顶板容易聚积大量的弹性能。
在坚硬顶板破断或滑移过程中,大量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形成强烈震动,导致顶板煤层型(冲击压力型)冲击地压或顶板型(冲击型)冲击地压。
根据研究,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岩层为煤层上方100m范围内的岩层,其中岩体强度大、厚度大的砂岩层起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厚度越大的坚硬岩层越不易冒落,形成的跨距(悬顶)L值也就越大。
所以厚度大的坚硬岩层顶板发生冲
10
击地压的可能性很大。
常村煤矿2-3煤层顶板有巨厚的粗砾岩、粉砂岩,厚度400m以上且稳定性好,整体性强,容易大面积悬露。
在巨厚坚硬砾岩破碎或滑移过程中,可能会突然释放大量的弹性能,形成强烈冲击震动,从而诱发冲击地压。
四、煤层厚度变化大,软底结构
冲击地压往往发生在煤层厚度变化处,特别是煤层变薄地方,因为该处的支承压力增高,在采动影响下会增加冲击发生的危险性。
义马矿区煤层组成复杂,厚度变化较大。
另外,2-3煤多为软底结构,并且巷道多沿顶板或煤层中部布置,在深部高应力的作用下,高地应力能量突破底板围岩系统力学平衡,造成底板冲击。
五、构造应力的作用
常村煤矿存在厚煤矸互叠底板,底板中存在大量层理、纹理、节理和裂隙,形成了许多连续、不连续的弱面;巷道周围的支护强度往往又大于底板支护强度,冲击地压发生时往往从底板薄弱面冲击,这是底板型冲击的根本原因。
六、构造应力的作用
F16断层为向压扭性逆冲断层,属于三门峡~平舆断层的组成部分,在陕渑~义马矿区,走向110°,延展长度约45 km,走向近东西,倾向南略偏东,浅部倾角75°,深部倾角一般15~35°,逆冲面上陡下缓,落差50~500 m,水平错距120~1080m,北接常村井田,向东延入跃进、常村井田,向西延入常村、杨村井田。
在采动影响易于发生“活化”,煤层顶板岩层难以控制,尤其是当开采区域断层比较发育时,断层对矿压分布规律的影响十分明显。
第二节开采技术因素
常村煤矿历史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孤岛、半孤岛及高应力大煤柱区易发生冲击地压;21采区服务全矿井,造成矿井采掘过于集中开采和扩修扰动,往往是冲击的诱发因素;推进速度快、开采强度大,造成应力分布不均衡,进而加剧了冲击地压的发生。
第三章矿井(采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第一节区域(21采区)划分
常村矿现生产采区仅剩21采区。
根据采深、地质条件、采面布置和开采条件等因素把常村煤矿现有生产采区划分为4个区域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
(附图3-1矿井(21采区)划分)
Ⅰ区:采深小于500m,可布置1个工作面:21002工作面。
Ⅱ区:采深500-700m,主要集中在矿井21采区西翼,已回采一分层,现有采面21162工作面。
Ⅲ区:采深500-700m,主要集中在矿井21采区东翼F16断层以西,布置21210工作面。
Ⅳ区:采深大于700m,现有及可布置采面为21170、21190、21240等工作面。
图3-1 矿井(21采区)划分
第二节矿井(采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根据《义煤集团公司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评价标准(试行)》,结合我矿实际,分别采用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冲击倾向性评价法、经验类比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等对矿井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如下:
Ⅰ区目前开采或即将开采的工作面具有弱冲击危险性;
Ⅱ区无冲击危险性;
Ⅲ区目前开采或即将开采的工作面有中等冲击危险性;
Ⅳ区目前开采或即将开采的工作面有中等冲击危险性;
在冲击危险性影响因素中,地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采取哪种巷道布置方式和回采工艺,冲击危险性都是存在的。
根据各区域冲击危险性,我矿冲击危险区域:21002、21210、21170、21240、21190工作面。
本评价是对矿井(采区)生产区域进行的区域性评价,到具体工作面开采时必须对工作面重新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与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第四章矿井(采区)冲击地压防治设计
第一节 21采区四个区域的合理开采顺序原则
常村煤矿目前开采和待采区域分成了相对独立的四个块段,在后续的开采过程中应避免应力集中和叠加,
(1)Ⅳ区下山两翼不得同时布置两个回采工作面;
(2)采区的划分要合理,避免形成煤柱、孤岛等应力集中区。
(3)采区朝一个方向推进,避免相向开采,以免应力叠加。
(4)在地质构造等特殊区域,应采取能避免或减缓应力集中和叠加的开采顺序。
(5)尽量不留(或留窄煤柱)煤柱和残采区。
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开采顺序
1.21162工作面(Ⅱ区)→21240工作面(Ⅳ区)
2.21170工作面(Ⅳ区)→21002工作面(Ⅰ区)→21210工作面(Ⅲ区)→21190工作面(Ⅳ区)。
同时应特别注意的是相邻工作面采掘,工作面间距应控制在“面-面500米、头-面350米和头-头150米”的安全距离范围内。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开拓与准备巷道服务年限长,它们的稳定对于全矿井安全有效的生产起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相关规定,冲击地压矿井的开拓与准备巷道应布置在岩石中。
根据矿区地层实际情况,尽可能将采区延深准备巷道布置在煤层顶板或底板稳定岩层内。
采区内各工作面轨道巷、皮带巷层位确定的主要原则是不留底煤,尽量沿煤层底部掘进,防止巷道底板在应力集中区域发生冲击危害。
遇到工作面巷道过穿层段,必须对巷道自底板岩柱小于3m处进行底板预卸压措施。
一、开拓巷道
矿井+320m和+110m两个水平大巷均设计在稳定岩层中,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的要求。
二、采区准备巷道
矿井(采区)皮带、轨道下山、总回风巷层位布置在2-3煤层底板底砾岩层中,行人下山布置在2-3煤层中。
三、回采巷道
采掘工作面上下巷采用沿底板掘进,避免巷道留设底煤,区段煤柱采用窄煤柱技术,巷道净煤柱宽度不大于8m,在防灭火和支护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煤柱宽度,减弱巷道冲击危险性。
第三节停采线合理位置确定
合理停采线确定的依据是:
(1)工作面停采线尽量与上一工作面的停采线对齐,避免形成锯齿,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2)根据计算和工程类比,停采线距离煤层下山的最短距离不小于80m。
通过采动过程中的微震监测结果,进行固定工作面展示分析,确定采动超前影响范围,同时采用应力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准确确定合理停采线位置,避免采动影响下山巷道的稳定性。
第四节巷道支护形式
冲击地压煤层巷道支护设计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1)具有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回采、开拓巷道基本支护必须坚持“合理优化巷道断面、以主动支护为主、被动支护为辅”的原则,严禁采用刚性支护。
(2)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巷道必须坚持“大断面、强支护”。
巷道断面的大小要充分考虑巷道变形,巷道允许最大变形后的断面必须满足通风、运输、行人及机械设备安装的需要。
(3)巷道采用锚网索+U型钢可缩支护时,棚梁(卡缆以上部分)与顶板之间必须用背木按照“井”字形背实,不得空顶。
(4)对回采工作面上、下巷超前应力影响范围内及巷道危险区域必须采用“自移支架、门式液压抬棚、整体框架”等形式加强支护。
回采工作面上下巷超前支护长度不小于150m,强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下巷超前支护长度不小于300m。
强冲击地压危险掘进工作面自滞后迎头40m向外150m范围内必须进行加强支护。
(5)冲击危险区域巷道采用液压抬棚支护时,液压抬棚应尽可能沿巷道中线打设,液压抬棚与棚梁(或钢带)、液压抬棚之间必须用钢丝绳联锁防倒防滑。
液压抬棚与每架棚梁之间必须用背木背实,确保液压抬棚与背木有效接触。
(6)巷道交叉口、工作面停采线以外煤柱巷道、皮带机头部等应力集中区域应加强支护,采取加密锚索或增加巷道垛式支架(防冲支架)框架式支护。
第五节工作面设计原则
冲击地压矿井在工作面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回采工作面时,必须对冲击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估。
有冲击危险的工作面除编制专项防冲设计外,在编制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必须制定专项防冲措施。
(2)同一采区内的工作面必须按顺序进行开采,避免形成孤岛工作面。
孤岛工作面必须逐面进行冲击地压评估,由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报集团公司备案。
(3)相邻工作面切眼、停采线应对齐,避免出现不规则煤柱。
(4)采区一翼内各工作面应向同一方向推进,严禁相向回采。
回采工作面均应背向采空区方向推进,避免形成孤岛煤柱。
(5)同一区段采空区两侧不得同时进行采掘(巷修)活动,掘进工作面不得在采煤工作面影响区内掘进。
(6)冲击地压危险区应避免双巷同时掘进,两同向掘进工作面的前后错距不得小于100m。
相向掘进的巷道相距150m时,必须停止一个头掘进。
掘进工作面与相邻回采工作面同向作业时,间距不得小于350m;严禁掘进工作面与相邻回采工作面相向作业(回采工作面超前350m范围内)。
(7)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所有巷道应布置在应力集中区外。
(8)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强冲击危险巷道应采用锚网带索加可缩性棚复合支护结构,并预留断面系数。
(9)冲击危险区内的掘进与回采工作,必须始终在卸压保护带内进行,卸压保护带的宽度不小于4~5倍巷道(或回采)高度。
(10)采掘工作面通过附近应力集中区的老巷前应进行冲击危险的监测和处理。
有冲击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停产3天以上的,恢复生产前,防冲专业人员应当根据监测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1)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时,不应在采空区留有煤柱。
如果在采空区留有煤柱,必须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图上。
(12)在冲击地压煤层进行回采,同一煤层同一采区双翼开采,两翼工作面不得对采;其他情况下相邻工作面必须进行评估。
(13)冲击地压煤层的回采工作面,采用冒落法管理顶板的,大面积悬顶时实施强制放顶措施。
(14)在冲击地压煤层中进行爆破作业时,应选用技术熟练人员完成,避免在煤层中形成哑炮。
(15)冲击地压危险区开采过程中必须坚持“先解危后开采”的原则,严格执行采前评价预测危险区及危险程度,对危险区采取预处理措施;开采中应用应力监测系统和钻检(抽检)进行动态评价及卸压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综合防冲措施,及时消除冲击危险隐患。
基于以上防冲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要及时的开展冲击地压的治理措施,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掘作业时,应当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明确采掘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确定采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
生产布局的调整,深部不能开采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