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设计发展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工业设计发展启示
我们的工业设计已经起飞、受到肯定、具有优势;下一步,就看企业界如何突破、教育界如何改造、个人工作者如何放手冲锋了。五星级饭店的宴会厅中,万头攒动,台下经济部长林义夫、巨大机械总经理罗祥安等人,都把目光投向舞台上手舞足蹈的演讲者。这位来自法国、目光炯炯的绅士,就是被誉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的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
起飞:国际大师纷纷看上台湾
如此备受推崇的国际级设计师,史塔克却兴奋地对台下听众说,“过去几年总是听法、德、美各国的合作伙伴说:‘你的创意很好,可以去台湾找人帮忙你。’现在,我终于来到台湾!”史塔克并不是最近几个月,唯一来台的国际级设计师。台湾近来年在国际工业设计界的惊人成长,陆续吸引了包括米兰3M Design Center总监莫洛普契尼(Mauro Procini)、意大
利宾尼法利那(Pininfarina extra)研发与设计总监弗朗西斯科洛佛(Francesco Lovo)、德国保时捷汽车项目设计暨客户关系经理安东尼海特(Anthony Hatter)、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叶智荣等人造访。四月下旬,有“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之誉的德国iF工业设计奖执行总裁卫葛曼(Ralph Wiegmann),也来台访问。
肯定:工业设计的奥斯卡,我们拿过七项大奖
连四月初来台的新力(SONY)总裁兼首席营运长安藤国威,也对台湾经营品牌与设计的成果印象深刻:“台湾已经慢慢走出自己的品牌路,我乐观其成!”安藤国威指的,当然包括台湾品牌的年轻盟主:明基电通(BenQ)。从2001年底正式宣布自创品牌以来,明基这个不到三岁的Young Brand(年轻品牌),已经轻松用“设计”,登上台湾企业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国际平台。去年九月,明基在首次举办的“iF中国设计奖”中,就以整齐的高设计水平,夺下六项大奖,成为华人品牌的大赢家。今年三月中,在德国汉诺威颁发的“iF工业设计奖”,明基再下一城,拿下七样大奖,让iF奖执行总裁卫葛曼也不禁赞叹“明基的设计能力,真是令人惊讶!”他并且预期,明基将是实力强劲的新兴品牌。
两年前,《数字时代双周》曾以制造、运筹之外的“第三种能力”为题,深度报导台湾的“设计能力”。两年来,台湾工业设计的种子已经逐渐发芽、茁壮,只是随之而来的挑战,却也不能小觑。
优势:圆熟的制造、弹性的反应、超卓的速度
台湾人“悲情”久了,常常难以想象在“外人”眼里,台湾竟是充满希望与商机的可爱小岛。“你要什么,台湾都能给你!”专精制造,是台湾举世无双的首要优势。史塔克指出,台湾是世界3C产品的最大来源地,“要什么、有什么”的得天独厚制造背景吸引他到此一游,若能将卓越的制造能力结合设计能力、品牌经营,绝对大有可为。
除了苦干实干的制造背景,弹丸之地台湾的弹性与速度,更是无人能比。实践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丑宛茹就回忆,在奥地利留学时,想要买个家具橱柜用的滑轮,得到瑞士订货,一个月才送到;反倒是她一位法国友人来台评鉴学生作品时,顺口说了句“要是这片压克力材质更亮一点就好了!”被评鉴的学生当场虽然默不作声,但不到一小时就买来新材料并替换
好,让这位法国朋友惊讶地说不出话来。“灵活反应、弹性速度,是台湾更大的优势!”丑宛茹说。
突破:卖菜刀的,都懂得卖故事了
来自台湾的品牌正在世界各地起飞,更是工业设计的最佳后盾。前身是外贸协会设计中心、今年二月中旬正式成立的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就以“品牌”与“设计”为主要业务,现在一年有五、六十个的中小企业Case在手。
外贸协会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曾把金门的传统钢刀公司“金合利”,由“卖菜刀”的,变成“卖故事”的品牌,还请日本设计师设计菜刀造型,并取了个“Maestro Wu”的洋名(Maestro指工艺大师,Wu是因老板姓吴),此后到金门的外国观光客,都指名“金合利”是必到行程。“作战斗机我们也许没能耐,但作鞋子、帽子,台湾中小企业非常有经验,绝对办得到!”外贸协会董事长许志仁笑说。
企业的新挑战:你敢不敢丢掉OEM的包袱?!
“品牌”与“设计”是台湾的下一个机会。但是,已经踏出首步的台湾企业,还缺乏什么?曾带给台湾经济奇迹的OEM(代工模式)特有文化,可能是今日台湾亟欲往前发展的先天障碍。许志仁就指出,台湾企业根深蒂固、凡事以“Cost Down”为先的OEM思考模式,常落入“降低价格,而非提高质量”的陷阱。“就像吃粽子,就算成本变低价格便宜,但是里头的料少了,顾客还会来光顾吗?”他举例。过去,OEM模式带来的大量利润,也使台湾企业没有迫切转型的需求,但近年代工利润急速下降,PC代工产业利润微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觉悟?”一位业内人士急切地指出,发展“品牌”与“设计”绝对刻不容缓,但许多企业仍不愿正视问题,安慰自己“时候未到”,等到想投资品牌与设计时,或许早就没你的份了。
“企业必须认知,设计带来的不再是‘附加价值’,而是‘唯一价值’!”GE/FITCH大中华区执行总监陈禧冠强调,品牌与设计是企业面对消费者的唯一接口,如果还认为设计是附属品,结果终将出局。“台湾的设计部门在企业里,通常发不出声音来,”陈禧冠指出,设计部门被视为“工匠”而非“创意人”的偏差观点,尚未改善。设计部门通常必须“屈服”于
研发与制造部门对于产品的不同看法,在企业中的权力与位置不完全平等。设计师本身亦在OEM模式训练下,只是缺乏原创性的执行者,设计师失去应有的产品开发(前端)、消费者沟通(后端),甚至是根据消费者行为预测下一个热卖产品的能力。
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曹永庆也指出,企业内的工业设计师只有“执行能力”,没有“思考能力”,是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他回忆在日本攻读博士时,曾在夏普、新力、松下等企业设计部门实习,“人家肯投资半年以上的时间与资源训练新手,容许犯错,年轻的设计师才能自由成长!”
学习“尊重”设计的原创性,是台湾企业亟需培养的的价值观。
一位在设计界待了十年的业内人士观察,有些企业老板常会把“就是画两笔而已嘛!居然要这么贵!”的看法挂在嘴边;或是产品热卖,也会半信半疑地质疑“真的是因为设计,产品才卖得好吗?”忽略在一般人眼中仅仅是“画两笔”的功夫,其实需要长时间与经验的训练累积。“现在大家嘴上都说设计重要,但骨子里是不是真的这么想?”他反问。台湾不得不承认,企业在OEM模式下,长久培养“吃饱就好”的态度,不能继续沿用在“除了吃饱,还要吃得好”的自有品牌与设计之路。
教育的新挑战:你要培育博士硕士,还是设计大师?
除了扭转对于“设计”的态度,“设计人才”更是台湾企业遍寻不着的梦魇。台湾一年毕业的工业设计系学生约一千三、四百名,但“能马上进入状况的,恐怕不超过50人,”明基设计中心总监王千睿感叹,学校教育仍以学历为重,比的是“我们有几个博士、硕士”,具实务经验的教师有限,或是认为“到业界再慢慢培养就好了”的想法,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工业设计人才难求,是目前最大的瓶颈。
教学方法赶不上业界需要与时代潮流,恐怕也是设计教育的难关。一位资深设计师指出,学校教育除了鲜少对品牌、趋势、时尚或是新兴工业材料提供学习资源外,在基础教育如设计史理论的着墨也流于一般,枯燥的历史介绍或理论背诵,想要引起学生兴趣,实在很难。一位毕业于南部大学设计系所、现以室内设计为业的毕业生就坦言,“一班50个人,真正认真念理论的,恐怕不到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