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量控制技术方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量控制技术方案(二)
发布时间:2009/3/21 12:38:31 | 422 人感兴趣 | 0 人参与此信息已过期
一、技术实现原理
4.1 流量识别
流识别分为静态识别和动态识别两种类型。静态识别是根据协议类型、源目的端口、源目的地址进行识别。动态识别分成模式匹配识别和协议解析识别两种类型。
4.1.1 静态流识别
静态流识别能够实现对以太网接入的用户进行区分,将来自某些IP地址的用户提供高优先级控制,某些用户提供低优先级控制。同时,对关键应用的协议类型提供高优先级,对普通业务提供低优先级。业务类型可根据协议类型,也可以按照固定端口来实现。
静态流识别技术高效、简洁,实现技术简单。缺点在于灵活性差,无法应对网络变化。当以太网用户进行IP盗用,或者采用代理技术绕开常见端口,或者进行端口欺骗在高优先级端口上传送低优先级业务,这些情况下静态流识别技术都很难灵活应对,难以实施。
静态流识别能够完成绝大多数应用的优先级控制。凡是具有固定协议类型、地址、端口的业务均能够被适配到相应的容器中,接受优先级调度。
4.1.2 动态流识别
动态流识别技术能够对绝大多数网络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识别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在应用层进行差分服务,能够根据统计特征将未知的可能危害网络SLA协议的业务进行主动控制,灵活应对各种网络变化。
动态流识别技术分成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对已知的应用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确定优先级;一种是采用协议解析的方法对途径的流进行协议分析,获取应用类型,确定优先级。
模式匹配针对单个报文,不需要进行流重装,耗费资源较少,实现技术简单;
协议解析需要缓冲大量数据流,才能获取上下文信息,对绝大多数应用业务来说都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其具体的应用。但是协议解析具有精度高、控制粒度细、优先级控制较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