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用的本质和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家的政策 4.国际间的协议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 1、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对储蓄的作用 r
r2
r1
A
S(r) B
0
S1
S2
S
(1) 利率影响广义储蓄的构成
(2) 利率影响狭义储蓄的总量。 r
s
r B
r2
利率源自文库消费的作用
r1
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 并初步成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四、结论
全部金融市场利率已基本实行利率市场化;
全部货币市场利率已基本实行市场化(同业拆借、 银行间债券、贴现、再贴现、外汇);
贷款利率已经浮动,基本不受限制; 银行存款与部分贷款未市场化。
1981-2005我国国债发行规模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国债发行规模
四、消费信用
(一)含义: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向个人消费 者提供的用于消费的信用形式 (二)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1、赊销,尤其是分期付款 2、消费信贷 3、信用卡
2002年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11月,对美 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2年初,我国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 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 高可上浮50%。
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 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一)利率的含义:
(二)利率体系:
一国各种不同的利率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 整体。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 率及市场利率三个层次
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基础地位, 对其它利率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西方一般指 再贴现利率,我国主要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 现利率
二、利率及其种类
(三)利率分类
1、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从币值角度区分) 以名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率→名义利率 以实际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利率→实际利率 二者的关系: R实=(1+R名)/(1+π)-1≈R名-π R实=实际利率 R名=名义利率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负利率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经济发展; 3、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三、国家信用
(四) 我国国家信用发展状况 1、 发展历程: 1 ) 1949——1958 年 。 人 民 胜 利 折 实 公 债 ( 3 亿)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35.44亿) 2)1959——1980年。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3)1981——至今。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国债发展规模变化
(一)含义: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 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二)特点: 1、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2、借贷的对象是商品 3、商业信用实质包括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 4、商业信用的载体是商业票据
一、商业信用
(三)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1、优点(P41) 2、局限性
1、规模上的局限性 2、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期限上的局限性
2)利息是节欲行为的报酬
3)利息是货币(财货)的时间价值
4)利息是将来幸福和延期消费而获得的公正报酬,是人 性不耐的结果
5)利息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或流 动性)的报酬
(三)利息独立化和收益资本化 1 、利息是资本收益化的一般形式(独立化) (1)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 (2)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机会成本补偿+风险补偿 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 (3)利息历史悠久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3、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4、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5、普通利率(一般)与优惠利率 6、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7、短期利率,长期利率
(四)单利与复利的含义及计算 1、单利的计算 单利:对利息不计息 I=P*r*n S=P(1+r·n) 2、复利的计算 复利:对利息计息 复利更能体现价值增值的规律 I=P*[(1+r)n- 1]
第三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
信用有价吗?
6000亿
• 中国信用危机 :经济生活中失信失范的行为越来 越广泛,情节越来越恶劣,
• 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 •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 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
• “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 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
• 盗窃知识产权等 • 据学者估计每年因信用缺失达到6000亿元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 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 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 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 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 协商确定
摘自《上海金融报》93,2,8
一、利息
(一)利息含义 利息是信用的伴随物,是借款人支付给贷
款人的超过本金的那一部分金额 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
一、利息
(二)利息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 式
一、利息
2、西方学者的观点
1)利息是因为暂时放弃货币资本的使用权承担风险而获 得的报酬
2 、收入资本化 利息是资本化的收入 收益(收入)=收入化的资本 * 利率 收入化的资本=收益/利率 地价=地租/利率=2000元(亩)/5%=4(万元.亩) 人力资本=工资/利率=80000元(年)/2%=400 万元(年) 股票价格=股息/利率=0.16元(股)/2%=8元(股)
二、利率及其种类
362年前,白人移民用24美元的物品,从印第安人 手中买下了相当于现在曼哈顿的那块土地,现在 这块地皮值281亿美元,与本金差额整整有11亿倍 之巨。如果把这24美元存进银行,以年息8厘计算, 今天的本息就是30万亿美元,可以买下1067个曼 哈顿;6厘计算,现值为347亿美元,可以买下 1.23个曼哈顿。
四、消费信用
(三) 消费信用的作用
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再生产;扩大即期消费需求;增加消费 者总效用
(四) 消费信用在我国的发展 • 1998年人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 意见》 •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172亿元,到2005年规模 达到2.2万亿元。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 令人不可小觑的利率功能:
的主体。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 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区别
客体 主体 地位 运动
形式 融资 优点 局限
商业信用
商品 企业 基础 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致
赊销、预购 直接融资
方便、及时、灵活 规模、方向限制
• 例题2:
• 某期限为5年、面值为100元的债券,在年 利率为10%的情况下,试用单利与复利两 种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到期的本利和。
• 单利:100*(1+5*10%)=150 • 复利:100*(1+10%)5=161.05
想成为亿万富翁吗? 每年存1.4万元,持续40年,年收益率20%
年份 投入 增加财富 总财富
二、银行信用
(一)含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 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二)优点: 1、无规模限制:银行信用的主体有一方是金融 机构,贷放的是社会资本 2、具有广泛接受性: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 供的信用 3、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二、银行信用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联系与区别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
• 例题1:
• 某贷款的名义利率为15%,同期通胀率为 10%,试计算近似的与精确的实际利率。
• 解:①近似的实际利率 =15%-10%=5% • ②精确的实际利率
i 1 r 1 115% 1 0.04545 4.545% 1 p 110%
二、利率及其种类(P62)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一、含义: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基本放 开,由市场决定,形成在社会资金运动中以基准 利率为轴心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和充分体现 市场供求及资金稀缺程度的利率管理系统。
二、我国的改革步骤: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的成就
盲目性强、可控性弱
银行信用
货币 金融机构
主体 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
放款(贴现) 间接融资
规模大、范围广 风险较大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国家财政通过举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 信用形式
(二)形式:国库券和公债券 (三)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 各种弥补赤字的方法比较:动用历年节余、节支、发 行国债、增税、发行货币
货币信用克服了实物信用中借贷对象的供求需 要巧合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
(三)高利贷信用
1、含义:利率极高的信用形式 2、特点:利率高、剥削重、非生产性 3、高利贷的原因:
高利贷的有限供给与巨大需求决定其价格 高利贷的高风险性 (四)现代信用的形成与发展(P29)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信用
(一)信用的含义: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 渡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不同于道德定义和心理定义。
(二)信用的特点: 1、还本付息 2、是一种借贷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P26): (二)实物信用与货币信用
实物信用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货币信用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
A
C(r)
0
I2
I1
I
r
C机会成本

r
C机会成本

r B
r2
利率对投资的作用
r1
A
I(r)
0
I2
I1
I
r
投资成本
投资
r
投资成本
投资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二)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积聚社会资金 2)调节资金需求 3)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4)抑制通货膨胀 5)影响汇率和平衡国际收支 2、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2)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0 14 36
50
20 14 225 261
30 14 1394 1655
40 14 复利的陷井
8626
10281
(若收益率为15%时,结果仅为2500万元)
(五)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1.平均利润率( P’ )是决定利率(r)的基本 因素。P’ > r > 0
2.借贷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变动。供 > 求 r ;供 < 求 r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 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 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 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 款实行协议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