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囿与基本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2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使高校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及高校创业教育成为一种趋势。现
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激发创业动因单一、创业指导理论针对性不强、创业体验缺乏深度、教师创业经验匮乏等问题。普及高校创业教育,既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又要遵循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要从搭建框架、设计课程、拓展领域、加强实践、营造氛围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普及;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杰,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宏涛,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人才培养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编号HE3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2-0065-03
普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囿与基本策略
□
李杰陈宏涛
2002年,教育部选取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
创业教育试点,拉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近些年,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后,全社会创新创业走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仅两年时间,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2016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全国约有1200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按全国3000所高校来算,四成高校实现“双创”教育覆盖。覆盖全校学生、依托全校资源,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校性创业教育[1]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角度分析,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普惠性,值得推广普及。如何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使其惠及全体大学生,是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
一、现阶段普及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创业活动的认识狭隘,创业教育理念滞
后。高校中存在把创业看成开公司办企业的狭隘观念,侧重开设创业实务、就业培训等课程,简单地把创业案例探讨、公司注册流程、财务管理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引发了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教育、素质教育的偏见,忽视了对创业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使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化。企业家教育只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方面,把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教育不利于创业教育发挥其应有功
能,限制了创业教育发展的内涵。把创业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稀释创业教育成果,不利于催生好的创业项目。还有些观点认为,创业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从而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导致推进创业教育的步伐缓慢。创业教育还存在以活动替代教育的现象,表面上红红火火,但创业教育的成果寥寥无几,质量不高。
2.重技术创新轻非专业领域创业,激发大学
生创业的动因单一。把未进入应用阶段的科学发明引入生产体系来驱动社会经济进步是约瑟夫∙熊比特倡导的企业家主导模型,也是创业者实施创业的路径之一。创新驱动,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取得了突出成果。高校加强科技创新符合自身基本职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从普及创业教育的视角分析,仅凭专业技术创新一点驱动大学生创业,在驱动要素方面略显单薄。技术创业可以催生优质的创业项目,但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密切配合的创业团队、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等诸多要素资源。创业路程艰辛复杂,由专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取得创业成就的大学生凤毛麟角。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大学生对某些非专业领域的创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取得了一些优秀业绩,他们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本专业其他同学逊色。但在创业初期,他们却成为舆论
65
2019·02
争论的焦点,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一些高校教育者因鄙视大学生谋求经济利益的创业动机,轻视了非专业领域创业,导致创业教育遭遇文史哲等专业大学生们的冷落。
3.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创业指导理
论针对性不强。高等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多依
托商学院实施。从授课内容上看,创业课多借鉴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但这些管理学理论往往是对大公司的观察研究提炼而来,运用到大学生创业中,其借鉴性和指导性并不强。与管理相对规范的大公司相比,大学生创业的起点低,开办的多是小公司、小作坊,甚至创业者拥有的只是一个创意,并没有把创业项目落地。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规模小、资金少、资源有限,无法把教科书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制度变为现实。从思维逻辑上看,经典管理学理论不适用于处在创业初期的大学生,借用因果逻辑指导大学生创业并不适合。其一,创业影响因素繁多,特别是初创期,外界环境变化快,准备好所有资源才开始创业,往往容易丧失创业先机。其二,面对未知情景,创业者并不能预测某一项行为带来的确定结果。换言之,计划并不能保证实现目标。所以,按照步骤实施计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经典管理学理论可以指导具有一定规模、创业走上正轨后的创业者。但对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还需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指导理论,使他们树立应对各种创业挑战的信心。
4.重课堂讲授轻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体验缺
乏深度。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是普及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创业课已由线下面授发展到网络授课。特别是慕课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创业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大学生开阔创业视野、拓展创业思路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蓬勃发展的创业课程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者的增幅却不明显。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届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与2011届毕业生相比仅上升了1.4%。这个数据对于开展6年的创业教育来说并不算高。当前,一些重视创业教育的高校通过慕课、面授等形式实现了创业指导课程全覆盖,但创业实践环节没能全覆盖。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的一些好创意没有通过实践变为现实,对于创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讨论中。创业体验不深是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创业的理念、知识可以从课堂习得,但创业的兴趣、习惯必须依靠实践来培养。
5.创业师资短缺,教师创业经验匮乏。当前,创
业教育稳定的师资队伍主要为“3+1”结构,包括商
学院教师、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学生辅导员和企业家。企业家来校为大学生传授创业心得和企业管理经验,发挥了其他创业师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时间内容等不易被学校掌控,只能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前三类人承担。从总体上看,师资数量偏少,推动创业教育任务量大。从教师个人经历方面分析,短板较为突出。商学院教师、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大学生辅导员个人发展经历比较单薄,鲜有创业经历,许多人甚至欠缺企业工作经验。在授课初期,创业课教师本人普遍存在着能否担任好创业指导的疑虑,授课中也缺乏底气。高校管理者意识到问题重要性,加大对创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子谦国际创业教育学院、北森生涯学院、法思诺创新学院等培训机构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提供了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但也有一些机构在教师培训中鼓吹“即便自身没有创业经验也能指导好创业者创业”的荒谬观点,导致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盲目支招,指导效果不佳。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使命与遵循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国情、世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变化而来的,并非空穴来风。普及高校创业教育,应从国家层面、时代高度厘清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遵循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设计教育各环节。1.高校创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创业者培养与
创业项目的输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也延续这一治国理念,提出坚定实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项战略。创新驱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特殊指向。在“创新”后面加上“创业”,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2]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国家层面期望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创业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动力。从教育层面探究,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特征,是基于人才培养这一主要功能来实现的。创业项目输出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高级教育成果,需要整合资金、技术、团队等各方因素。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应放在创业者培养上。通过普及创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