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开幕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开幕词

由枣庄市政协、枣庄学院、《台港文学选刊》、《十月》杂志社共同筹办的海峡两岸文学艺术高端论坛暨枣庄笔会,今天开幕了。这是两岸文学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次盛会,我代表组委会向光临枣庄的两岸学人,向莅临大会指导的各级领导,向前来报道论坛盛况的记者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本次论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枣庄北靠曲阜,南通徐州,西临微山湖,东接古兰陵,属于邹鲁之乡。王鼎钧先生早年曾经在这里生活,并通过峄县基-督教会的接应,踏上了就读流-亡中学的壮阔旅程。经过天心人意,九死一生,成为一代散文大师。这不仅是家乡的骄傲,也是我们在枣庄举办本次论坛的机缘和资本。

两岸文学,同根同源。1949年之后,我们这个共同的文学根系上,生出两丛同中有异的新枝,在20世纪后半页的时代风云里各显风采。两岸作家在不同的发展空间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不忘文学本体,坚守纯文学阵地,创作出一批能够穿越政治语境的艺术作品,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我们虽然不能在整体上与欧美文学大国一比高低,但是我们拥有几颗耀眼的文学星座,使得那些见识高远的文学史家不得不对汉语写作刮目相看。两岸文学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各自彰显的风格,值得相互观摩借鉴。我们看到,在上个世纪50年代,

台湾同行及时引进世界文学的最新成果,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拿来主义”传统继续发扬。但是,由于离乡背井的漂泊感和乡愁情结,某些应该浓墨重彩表现的时代风云被暂时搁置。50年代的大陆作家,虽然创作激-情空前高涨,由于眼界上的封闭和文学以外的诉求,影响了文学本体的创造。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作家才重返自身领地。1980年以来,内地敞开门户,引进欧美文学的他山之石,在“补课”的同时强壮自身,探索文学发展道路。在扮演社会指定角色的同时,建构艺术家自身的文化人格,在承担社会使命的同时创造艺术之美。这样,两岸文学经过几十年的分流之后,又令人欣慰地走向合流。

海峡两岸的交流,最早是从文化交流开始的,然后才扩展到经贸、政治各个领域。可是,以文化交流肇始的两岸合作,后来被经贸合作挤占,文学交流被推到边缘位置,这有限的文学交流,有时候还是时尚内容。广大读者在接受对方的作品时存在误解,作为交流中介的出版发行机构,对彼此文学的精神价值缺乏美学把握,低估受众品位,偏重时尚,拒绝经典,加重了精神消费者对对方文学成就的误解。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作家、学者,在解读对方的作品时,主观的“前理解”影响了审美深度。尽管两岸文学同根同源,但不同的精神氛围使创作主体的资源占有、价值诉求、美学趣味、创作心态有着明显的分野。看重异中有同、忽略

同中有异的解读范式,造成理解上的貌合神离。而一个地域的文学成就,不仅是创作主体自觉追求的结果,还受到整个精神氛围的影响。抛开这些因素单纯解读作品,容易流于表面。因此,两岸文学艺术的深层交流,已经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目前。

回望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作家一直高居提升民族精神人格的神圣殿堂,他们以敬畏之心创作让世人敬畏的作品。直到十多年前,作家和文学依然是高贵的代名词。没想到,科学技术的迅速普及,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抛进多媒体的网络时代,迅捷的资讯传输、艺术品的随意复制,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剥蚀了艺术家头上的光环,消解了文学的灵蕴,加上铺天盖地的文化垃圾,无情地淹没着文学经典。许多有声音无思想,有文字无价值的出版物,与文学经典争夺着读者,在恶紫夺朱中为书商创造着利润。

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说到底是由文学滋养并维系的。在社会转型期,影响时代精神的潜在因素,往往是在世作家的作品。中华民族面临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明天我们会走向何处?没有人敢打包票。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国力和科技成果,不是构建民族人格工程的软件,作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无论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顺便指出,大众之所以相信作家,是几千年的文学遗产在读者心中累积的信任。当人们面对文学、作家、诗人这些称号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纯

粹的符号,而是辉煌的文学史,是屈原、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是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作家们构建的文学大厦。由于“意识暂留”,人们在想到一个具体作家时,会自然不自然地把文学传统赋予到他的身上。可以说,读者对当代作家的崇敬,来自前辈作家为后世创造的基业。

可是遗憾得很,许多写作者不珍惜这个基业。他们利用读者对文学传统的信任,为了名利兜售文字垃圾,作践文学圣地,一步步毁掉人们对文学、对作家的信任。内地人口多,图书市场大,国人的文学鉴赏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一旦获得了作家头衔,就享有了与曹雪芹、鲁迅、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同样的称谓。既然都是作家,他们的作品就被市场规则划为一类。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些勇于揭露文-革伤痕的内地作家,成为当时的民族英雄。评论家拿他们说事,把自己对文学的期望,加诸到他们身上,天真的读者不知道这是评论家的策略,以为他们就是民族良心。于是,从情感上给作家戴上光环,把他们当成社会良知的化身。那个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不仅占有了文学园地资源、被书商哄抬的资源,还获取了读者信任的资源。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善待这一难得机遇,用自己的耕耘填充历史留给他的断层,登堂入室。有人却膨胀自己,利用早年获得的名声,大量生产水货,换取地位和金钱。另一方面,网络博客给作品的发表提

供了无限空间,许多未经沉淀、不记后果、追求感官刺激的恶搞作品纷纷出笼,形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那些无视文学质量,只要发行业绩的图书商人,利用市场惯性,不负责任地包装畅销书作家,使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充斥图书市场,掩埋了文学精品、上品、大品。长此以往,读者对作家这个行业将会彻底失望,读者对文学的敬畏,可能成为历史。

在工商社会里,文学是最可靠的道德保险。文学不传播真理,却承载信仰,超越功利,激活古老原型,创造鲜活意象,为格式化的生活注入活力,给奔波在生存线上的劳动者提供仰望的境界。作家应该守望人类精神的高地,顽强地坚守灵魂城堡,高扬理想旗帜,为世人指点仰望的目标,为走失的灵魂提供归宿之地。在心灵沙化,人格矮化,灵魂平面化,在价值消解,信仰危机,精神萎靡、追求片面、拒绝崇高的风气里,作家应该未雨绸缪,做民族精神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只有文学,使人类良心不死,使创造力不灭,使精神抗拒物化,使形而上的境界成为可能。

人类的历史,说到底是文化发展史。祖先留给我们的基业,大部分已经没有实际价值,惟有文学遗产,至今保存着鲜活的生命,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人的本质是灵性的存在,缺乏诗意和神性的人生是黯淡的。我们既需要“诗意地栖居”,更需要文化认同和道德认同。在信仰缺失的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