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的女性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时期的女性服饰
明代的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集历代华夏服饰之大成,崇古而不泥古,长于创新流变。

故形制之繁杂、纹彩之斑斓,质料之多样,裁制之精巧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

为中国赢得“衣冠王国”之称的服饰艺术发展至明代,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特别是女子服饰,由于清兵入关后实行“男随女不随”的政策,使得明代女服形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占据主流。

甚至一直到《红楼梦》时期,仍时时可见明代的气息无论是书中的描写还是电视剧中已经为大众接受的服装设计,都有这一特点。

该服饰亦被文人趣味风格评论如: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

淡妆浓抹,唯取适宜耳。

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

如一色金银,簪钗行列,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服饰亦有时宜: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

吴绫蜀锦,生绡白苎,皆须宽衣阔带,大袖广襟,使有儒者气象。

然此谓词人韵士妇式耳。

若贫家女,典尽嫁时衣,岂堪求备哉?钗荆裙布,自须雅致。

这可以称为文人趣味的代表言辞,相对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明代社会特别是文人雅客异常推崇的服饰艺术风格,其特点可以以“简洁精雅”四字代之。

服装配色强调淡雅,不喜浓艳色彩,这是第一个表现。

李渔生于晚明而主要活动于清代,博学广识却与仕途无缘,入清后更是绝意于做官,专心从事文化活动,很多思想观点依然与明代文人一致。

《闲情偶寄》中重视女子服饰色彩的素淡,如“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吴门新式,又有所谓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现光华也,余独怪而不取,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观”、“盖下体之服,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连用作首饰的花朵,都是“白为上,黄次之,淡红次之,最忌大红,尤忌木红”、“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艳,只宜压在髻下,暗受其香”……
服装款式讲究程式化,突出女性“贞静”的韵味,这是表现之二。

女服要讲究“宽衣阔带,大袖广襟”、“儒者气象”、“词人韵士妇式”,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女式服装的论述可以以三点总结,大抵与此异曲同工:一是衣服的裁剪要有整体感,衣缝越少越好,像用成千上万片碎片拼合而成的“水田衣”应该摒弃;二是色彩要统一,尤其是保护衣领的云肩,务必与衣服一色,“若衣色极深,而云肩极浅,或衣色极浅,而云肩极深,则是身首判然……此最不相宜之事也”,又因为“此物在肩,不能时时服帖,稍遇风飘,则夹里向外”,所以“云肩之色,不惟与衣相同,更须里外合一”;三是裙幅应当多褶,因“褶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摇”。

总之,要求“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其审美效果也以“儒雅”为特色。

若将其与唐代服装形制比较,相差就更为明显,像唐人那种坦然接受既有“广裁衫袖长制裙”又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心态,在明代是绝对找不到的;而赞美女性矫健利索,欣赏“倾城最在着戎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小头鞋履窄衣裳”等的唐人风情,则更是从来没有明代文人笔下出现过,倒是对“娘子军”等的不以为然时可见到。

首饰、鞋袜等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装扮还少不了化妆,明代文人对此的审美理想依然是雅致意境为贵。

值得注意的是,明文人对戴珠顶翠的否定并不是因为经济拮据,李渔就曾说
过,“簪珥不可不求精善”、“富之家,无妨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至于妆容应该是何种模样,更是单纯的审美问题。

可见在其时文人心目中,女子最美的妆饰效果就如淡墨写意画一般,重淡雅忌繁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命妇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及祭祀时的礼服,由凤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组成。

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

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

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

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

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

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

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

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

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是汉族统治的王朝。

基于前代辽、金、西夏、蒙古族的统治与民族之间错居所造成的杂乱无章,明开国伊始,即着手推行唐宋旧制,极力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包括服饰在内的各种影响,从而重建一国一代之制。

当然,实际上已有不少游牧民族服饰特色被保留下来,只不过早已融合于汉族服装之内,而难以一一区别了。

直接影响明代服饰风格的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是明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

将吉祥祝词施之于图案之上,以其形象加深群众审美感受,因而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明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这些图案,或以某种物品寓其善美,或以某种物名之音谐其吉祥之词,因而谓之“吉祥图案”。

如以松、竹、梅寓岁寒三友,以松树仙鹤寓长寿,以鸳鸯寓夫妇和美偕老,以石榴寓多子,以凤凰牡丹寓富贵。

另谐音法,如以瓶子、鹌鹑示平安,以荷、盒、玉饰示和合如意,以蜂猴示封侯,以瓶插三戟示平升三级,以莲花鲇鱼示连年有余。

虽说吉祥图案中存
有封建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能一概否定。

明代服装面料上的花纹如缠枝花卉、龟背、球路、龙凤和织金胡桃等花色十分丰富,一般表现为生动豪放、色彩浓重、简练醒目。

其中之二是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不仅盛产稻米、棉花与蚕桑,还拥有多种发达的手工业。

至明代中叶,苏州已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据曹太守《吴县城图说》记载:“苏城……民不置田亩,而聚货招商,阊阛之间,望如锦绣,丰筵华服,竞侈相高。

”张瀚《松窗梦语》也记:“自金陵而下控故吴之墟,东引松常,中为姑苏,其民利渔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目,而志于富侈者,争趋效之。

”临近各镇居民也大都“以机为田”,开始摆脱两千年以来的封建经济,出现产业的苗头,对服饰质料、色彩、图案的特点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时形成北方服饰仿效南方,尤效秦淮,改变了原来四方服饰仿京都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