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外贸结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外贸结构研究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现状
(一)出口商品结构
从出口总额看,近十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呈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但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在经历了2008年19.6%的高速增长后,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从主要出口产品看,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其出口金额远高于其他农产品;传统的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稻谷、大麦、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及其制品已丧
失出口优势,出口金额下降趋势明显,如表1所示。
(二)出口市场结构
1、产品来源
从出口发货地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受气候、土地、交通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多年来,东部沿海省份农
产品出口额占据了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即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带动了部分西部省份农产品的出口,但所占比
重仍然很小,如表2所示。
2、产品流向
从出口流向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者占据出口总额的90%以上,如图2所示。从具体国别和地区看,2009年对日本出口农产品76.8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对东盟、香港出口有所增长;对欧盟、美国和韩国出口则有不同幅度下降,如表3所示。
(三)出口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模式
从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主力军地位进一步
突出,国有企业的地位则进一步下降。2009年,私营企业出口农产品159.2亿美元,增长9.9%,占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0.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159.3亿美元,下降6.8%,占40.6%;国有企业
出口农产品仅占18%左右,比2008年下降近3%。从农产品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方式仍是主流,但边境小额贸易增长迅速。2009年,我国以
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农产品306.7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
的77.42%;加工贸易出口73.85亿美元,占18.56%;边境小额贸易出
口累计出口10.93亿美元,增长26.04%,占2.76%。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所存有的问题
(一)商品结构方面
1、初级产品份额大,易招反倾销指控
因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绝绝大多数,而国际市场上来自
各国的初级农产品差异不大,多半以低价竞争方式来占领进口国市场,所以我国如此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也持续降价。这不
但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利润,还极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
最终绝大多数涉案出口农产品因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无赖退出相关
海外市场。
2、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即使我国加工农产品出口增加趋势明显,但多为初加工农产品,出口
附加值较低。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只有30%左右,加工农产品出口占不到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远低于发达农产品大国的水平。附加值低的加工农产品不具有精深加工农产品新、奇、特或差异化的特征,除
了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力可言。
3、产品品质不符合国际卫生标准,频遭贸易壁垒随着食品安全越来
越被重视以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安全
标准持续提升,相关检验检疫规定日趋复杂,检测指标范围迅速扩大。
一方面,因为我国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在清洗、分类、包装、保鲜等方
面做得不够,出口的加工农产品则因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且更新速度
较慢,难以跟上发达国家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提升的节奏;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不熟悉相关规则、标准,盲目出口,频
频招致发达国家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为由的限制措施,严重影响了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二)市场结构方面
1、出口农产品来源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地形、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准、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思路等多个方面一直存有较大差异,形成了以东
部沿海省份为主要窗口的农产品出口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发展,西南地区边境农产品出口增长明显,一定水准上也
带动了中部和西北地区农产品经由西南出口的增长。但受多方面因素
影响,出口农产品来源仍过于集中在东部,且东、中、西部地区农产
品贸易差别明显扩大,不利于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2、出口农产品流向集中,贸易风险增大
我国出口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形式流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一
方面,出口流向集中会形成过高的出口依赖,容易集中出口风险,即
如果主要进口国因经济或政治原因进口需求大幅下降,或设立贸易壁
垒限制从我国的进口,我国农产品出口将因短期内无法找到相当的出
口市场而大幅缩水。另一方面,稳定集中的出口市场会使农产品出口
企业安于现状,丧失开发新市场的动力;而随着旧市场竞争对手的增多,我们的初级农产品更易走上低价恶性竞争的道路,随之而来的便
是主要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和制裁,最后可能因无法承担高额的反倾
销税而退出或被竞争出局。
(三)经营主体方面
从经营主体上看,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近一半的农产品(特别是加工
农产品)的出口,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尚未对外
开放时,一些跨国粮商就己经进入我国市场,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
实力、高超的科研水平、先进的加工技术、庞大的物流体系,采用
“订单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控制了部分大宗农产品的种子、加
工和进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大主体是私营企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水准都较低,难以与
跨国粮商相竞争。如果跨国粮商因战略需要或其他原因从我国撤资,
小规模的国内企业将难以留住他们原来的市场。
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策略
(一)企业层面
1、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出口农产品商品结构
要改变我国出口农产品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就必须增加高附加值
的深加工农产品及高质量农产品出口,这必然要求增强农业科研,提
升农业科技水平。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实行农业研究与开发投资
的长期回报率是非常高的。如国际四大粮商“ABCD”,每年都花巨资
用于研究种子、加工技术等方面,其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影响持续扩展。因为实行这个投资的短期回报率很低,且资金投入量大、研发周
期长、研发风险高,往往不被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所重视。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农业研究所的多项研究成果因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而荒废于实验室。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极易取得农业科技创新与
推广的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鼓励企业间、
企业与农业科研所或科研院校间展开多层次的合作,发挥各自在生产
加工、资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增大科研投入,降低研发风险,加
速成果转化,共同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出口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2、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开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