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历史文化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专业年级:12级社会工作

学号:S0*******

姓名:贺宇

社会与政治学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遍布,信徒众多。明末以前,大陆移民台湾基本上还处于盲目的、零星的迁移状态,许多人往往半途而废,因而在岛内远未形成一个移民社区,精神信仰活动自然也无从谈起。直到明万历年间,澎湖岛由于开发比较早,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区,有关的宗教信仰活动才得以逐步展开,其显著标志是澎湖最先建造妈祖庙,将渔民所信仰的海上女神供奉在岛屿上。而后至嘉庆年间,台湾从移民社会逐渐转化为定居社会后,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的兴起,民间信仰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般来说,台湾的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由于台湾民间信仰内容非常广泛,在此仅介绍有关对台湾大功者,并以“开台圣王”郑成功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例。

开台圣王

“开台圣王”为台湾广泛崇祀的神明,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台湾崇拜的“开台圣王”就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成功。原名森、乳名福松,1645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称“国姓爷”;1655年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台湾人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因而被冠上“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俗称尚有“国姓王”、“国圣王”、“国圣公”等。

郑成功,其驱荷复台,开发宝岛的行动,为台湾殚精竭虑的死亡事实以及有关郑成功相关传说的广泛传播,这三者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心中的神格化奠定了基础。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今日在台湾有着64至百余座主祀郑成功的“郑成功庙”,其他伴有祭祀郑成功的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开台圣王信仰”可以说是风靡全台。

祭祀郑成功的相关活动可大分为“官方”与“民间”两类,官方有春、秋二祭,于4月29日(郑成功登台日)及8月27日(当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郑成功诞辰)于台南延平郡王祠举行;民间庙宇则多于正月十六日进行祭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光复,国民党政权强调郑成功之“复国”义举,而延续“官祀”郑成功。今日台湾当局对于开台圣王信仰之应对模式有春、秋二祭,分别订于4月29日及8月27日两天于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举行。在台湾,不论清代、日治时期、甚至即使到了今日,尽管政治形态发生诸多改变,然而“开台圣王信仰”在台湾则依然持续地受到尊崇礼遇,是台湾官方认可且积极主导的祭祀活动,延续着自古来来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也无异是台湾人民度美好品质的不断追求。

与台湾历史渊源颇深的“开台圣王”郑成功,虽然他来到台湾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便去世,但是他的遗民之忠贞典范及所建立之多项制度,却奠定台湾发展隆盛之基础,同时也留下无数的历史遗迹。至今台湾主祀郑成功的庙宇不但数量繁多且香火兴旺,与郑成功有关的传说故事也依然传颂着。此外,今日台湾与郑成功信仰相关的社会团体尚有成立于1972年“世界郑氏宗亲会”以及成立于2004年“中华民国奉祀开台圣王郑成功联合会”等,凸显台湾郑氏宗族与郑成功庙的密切关系之同时,也反映着开台圣王信仰在台湾受到郑氏宗亲的重视程度。可见在台湾一般百姓的心中,郑成功仍然受到台湾人普遍的崇拜与尊敬,“延平郡王祠”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政权皆为台湾官祀郑成功的代表庙宇,凸显开台圣王于华人信仰文化中的重大意义。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而成为全台性的共同信仰,并因地区而异,尚且发展出相关之祭祀圈或信仰圈。发展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并因地区而异,发展出相关之祭祀圈或信仰圈。且于不同时代,因应人民需要而有

不同的诠释。

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即唐代历史人物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总章二年随其父陈政率兵先后人闽平乱。其后,袭父职继而接任岭南行军总管之职,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恫,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在开漳治漳期间,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闽粤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

开潭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播,最初是在明朝末期由漳州人移民和开发台湾,随着潭州籍移民开发台湾,“开漳圣王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台湾,成为台湾漳州居民的保护神。在漳籍移民有一定数量,开始形成聚落时,便立石室小庙或茅庐供奉和祭祀开漳圣王,随着聚落的发展壮大便建立正式的庙宇并由居民集资不时修缮、扩大这些庙宇,成为漳籍居民供奉和祭祀开漳圣王的固定场所与信仰中心。奉祀开漳圣王的活动除了居民日常的进香祭拜外,最重要的活动属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纪念圣王诞辰的活动,称“圣王生”,有“每年二月十五日,演剧祝寿,灯烛灿若日星,匝月不休。”之说。

在台湾,主祀开漳圣王的庙宇的名称,除了威惠庙,开漳圣王庙之外,还有永镇庙,灵惠庙,景福宫,广济宫等多种称呼,开漳信仰在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北海岸地区以及东北角地区。由于开漳信仰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的开漳圣王信仰传说。

以台北地区为例,从流传于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显灵传说,可以深刻体会到圣王公一直都是漳州人的精神象征,主要“香火来源”、“民乱械斗”、“防治蕃害”、“驱逐虫害”、“绥靖除煞”等方面的传说。

(一)香火来源

台北地区许多开漳圣王,皆强调是由福建漳州分灵,并且是自先民之祖籍县邑直接迎请而来,也有部分是从台北地区邻近的圣王庙或是神明会就近分灵建庙的。

相传台北地区的芝山岩原为八芝兰富豪黄善的土地,黄善死后,乾隆16年(1751),其亲族黄澄清由漳州府平和县来台访问,并携带开漳圣王的香火。当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