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说,但是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还很有必要说一说。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矛盾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师。这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强调作为主导者,教师必须主动的积极的千方百计的挖掘潜力,深入研究,找出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研究怎样把课上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便是首先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假如每个老师的课学生都能听懂,后进生、厌学生就会减少许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许多。许多学校都在下力研究"转化差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要在研究如何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对于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研究。站在教师的角度,必须从自身方面多加思考。因为,不管学生有多少不利因素,教师都推不掉教导的责任。作为教师,其全部本领就在于教学生会学,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办法使学生与老师在共同教学的问题上产生共鸣,就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管其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多么高,教学方法多么先进,教育思想多么现代化,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的高水平必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得到体现,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师的工作效果必须在学生身上经受检验。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面对具体的学生发挥最好的作用。能根据不同学生确定恰当的方法,就是好的。不看对象的一味的凭自己的爱好大讲特讲,总是不受欢迎的。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讲宝黛爱情悲剧,总不能说明这个教师教学水平高(文学水平可能是高的)。从教师角度讲,造成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对教育对象掌握不够。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水平,都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备课容易失误的是只重备知识而忽视备学生。对学生特点分析不够,势必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理论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想用在课堂上把知识讲得深而广来表明自己的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管理者检查引导失当。一般的教案检查,只看到写在纸上的知识量,而不易看出教师在备课中的其他工作;有的不看学生基础,对教学考试分数、升学率期望值太高,忽视逐步提高的规律。导致教师教学上的急躁冒进,揠苗助长。
二、知识不精熟。教者对所讲授内容没有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住,讲起课来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向学生推销抽象的教条,把书面知识变不成容易使学生接受的表述,点拨时就会捉襟见肘,课堂就很难活起来,便有可能造成学生听不懂。
三、思路不开阔。往往只习惯于用一种方法讲课,一旦学生听不懂,教者便束手无策。或者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不善沟通,不善推销,硬性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法,引起学生的疑惑、畏难、反感、厌恶情绪。
四、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名人教案,缺乏消化吸收,缺乏与本校本班本届学生本人实际结合的研究整合,教学中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没有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讲授、点拨的语言,缺乏绵密的必需的过程铺垫、过渡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往往会在一些极细小的地方卡住,在这些小关隘处,没有意识到,没有给予点拨,学生就会感到不懂。
五、语言表述能力欠缺。如方言读音、语汇等造成的接受障碍,语言表达不能确切、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学科语言不规范,语言贫乏而造成看起来很激动,可颠来倒去无恰当词汇或说不出话来的现象等,都能造成学生听不懂。教师尤其要注意消灭习惯性插入语(词),这些插入语(词)容易导致听者的反感,造成由反感而引起的厌学。
怎样才能把课讲得让学生都能听懂呢?我在探索中体会到途径很多,但最起码的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备课,扎扎实实备课。
对于备课,仅仅理解到教科书上说的"几备"条款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这个条款细细琢磨,认真落实。比如备学生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新接手一个班学生,总要通过发表调查、开会座谈、个别了解、考试测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还了解学生过去的老师及其教学特点、过去的学校及其管理方法、过去的班级氛围及其学习特点,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逐个分析,得出全班整体分层评价,依此作为教学定位的依据。以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是备课必须作好的工作。实际上,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此项工作往往被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而教师则往往只凭经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授知识要么拔得太高,要么失之太浅太简。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如果能切实落实备学生这个环节,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听懂了,不存在"欠账"的问题,不是就能消灭"差生"产生的"温床"了吗?备学生必须与备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学生知识智力基础、心理生理基础、学习习惯基础与教材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等内在结构的最佳切合点,确定适当的目标定位。
再比如"备教材",必须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以深入的思考为重点,以如何教会学生为目标,对教材独立研究,读熟、读通,读到烂熟,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然后再看看参考资料,吸收精华,修正自己的理解体系,并从中总结出自己理解时的经验、教训,特别关注曾使自己理解受阻或出错的地方,把自己对教材理解的内化过程外化出来,理出理解教材的几条规律、方法。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了坚实基础,此时,教法无论怎么选择、创造,都会感到得心应手。假如习惯于一开始就看别人的教案,看教学参考书,用别人的理解、设计代替自己的探索,只能弱化自己的能力,况且,照搬别人的东西不加充分消化,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备教材,有许多教案上不一定反映的东西,比如备课一定要多读一点书,有关的,无关的,都要读一读,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很难在教案上反映出来,也没有必要完全反映出来。教师必须重视读书这个环节。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小部分,必须非常重视,但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工作。"功夫在案外"。教师要注意这个特点,教学管理也必须注意正确导向。又比如"备教法"。教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法,是指包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授课思路等内容的抽象理性概念。狭义的教法是指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备教法,二者都应顾及,备一节课,首先要明确目标,明确学生主体,明确达到目标的思路。上一节课,思路很重要。它犹如一篇文章,思路不清,人就难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