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重视武器装备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重视武器装备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
王绪智
国防建设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各方面的工作均需充分考虑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

美国作为世界上军费投入最多的国家,在装备发展中仍然十分重视经济可承受性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强化技术基础,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优化装备发展程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的内涵解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国防建设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强调建设经济可承受性的国防,将“经济承受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考虑。

面对现代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研发成本不断提高,以及使用和保障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美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当前,美军的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理念仍处于发展之中,应用较广的一个是:“装备的经济可承受性是指在国家和军队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采办项目产品各种性能指标(包括作战性能和保障特性在内)同订购方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方的要求相适应”。

对此可作如下解析:
首先,当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与可提供给它的资源达到最佳匹配时,其经济可承受性是最好的,并不是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越低,其经济可承受性就越好。

如果寿命周期费用超过预期资源的承受能力,显然是不可承受的;同样,如果资源充足,而过度压缩寿命周期费用,导致装备的其它性能指标不能达到最佳,同样不具备经济可承受性,至少其经济可承受性不是最佳的。

第二,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是一项综合性的度量参数,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装备的固有保障特性,包括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运输性等。

适当地权衡选择这些保障特性,
使之与装备的使用和保障环境相匹配,可使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尽可能降低。

在一般情况下,加强装备研制阶段的综合保障设计,能够使装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降低装备服役后的故障概率,从而降低装备的使用和维修成本,使得寿命周期费用降低。

但综合保障设计中提出的保障特性指标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导致实现该指标所需的成本急剧增加,而使用和维修成本的降低却不再明显,总体上反而导致寿命周期费用提高。

二是取决于装备的采办模式、保障方案等独立于装备保障特性的内容,同一装备发展方案,在一种宽松的采办环境条件下(如渐进式采办模式、两级维修保障方案),可能是经济可承受的;但一旦采办环境发生调整(如采用“全部能力一步到位”的采办模式、传统的三级维修方案),则可能在经济上变得不可承受。

因此,在评价装备的经济可承受性时,必须与特定的军事需求和规定的采办资源限制条件结合起来。

脱离现实环境,单纯说某一装备具有经济可承受性是没有意义的。

二、以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确保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思想的落实
美军历来重视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强调将装备发展的所有要素都纳入到法规标准体系中,经济可承受性也不例外。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军已经为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法规标准体系,有力地推进了该理念在装备发展中的落实。

经济可承受性已纳入装备发展顶层法规文件,在全军范围内统一了认识。

美国《联邦采办条例》及《国防部补充条例》、国防部5000.1指令《国防采办系统》和5000.2指示《国防采办系统的运作》是美军装备发展的最顶层法规文件。

近年来美国已经在上述法规文件中逐步增加了有关经济可承受性的内容。

在《国防采办指南》中,对经济可承受性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美军装备的采办和研制方已
经充分认识到国防部对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的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将其落实于具体的装备研发项目中。

颁布了可操作的条令和指南,指导经济可承受性的贯彻落实。

为了对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的落实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美军还颁布了很多可操作的条令和指南,如《费用分析指南与程序》、《寿命周期管理计划与里程碑》、《费用分析改进小组》、《“费用作为独立变量”的实施步骤》等。

各军种为提高装备采办项目的经济可承受性,也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操作性条令。

海军部颁布了《海军部费用分析改进小组》,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颁布了《基于性能的保障项目经理指南》;空军颁布了《美国空军费用分析指南和程序》、《美国空军费用与经济性》等;陆军颁布了《基于性能的保障实施指南》等。

这些文件的规定极为详细,对美军在具体装备采办项目中推行经济可承受性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此外,美军在其它一些涉及具体装备型号的研制、使用和保障文件中,有针对性地对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提出了要求。

三、装备研制阶段的优生对于提高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至关重要
美军认为,研制阶段对装备全寿命费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该阶段不仅确定了装备的具体保障特性指标,而且还确定了装备服役后的维修保障规划、所需的维修保障资源等。

研制阶段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决定了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主体,对于实现装备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目标具有最重要的影响。

为确保装备发展经济可承受性目标的实现,美军在装备研制阶段十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推行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是一种着眼于全寿命管理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将传统的按顺序进行设计变为同步设计,也就是在采办项目实施初期就对采办对象的设计、开发、制造、验证、试验、部署、使用、保障、人员培训以及最终的报
废处理等过程进行全盘规划、安排,尽早将各项要素综合考虑,以实现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低。

例如,在方案改进阶段,不仅要考虑后续的研制开发成本,还要考虑后续的生产和使用保障成本。

另外,采用并行工程,还可及时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采办项目出现大的反复,从而降低研制费用。

重视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寿命周期费用是指装备寿命过程中,为装备的论证、研制、生产、使用与保障以及退役处理所付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采购费用、使用费用、维修保障费用、退役和处理费用四部分。

为了加强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管理,美军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标准,建立了费用分析专业队伍,开发了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模型,并制定了完整的分析程序。

提高装备的通用性和互操作性。

发展通用和可互操作的装备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各军种类似装备的重复采办,从而节省大量采办经费。

海湾战争后,美军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在管理机构、政策法规、装备采办等多个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

例如,国防部于1999年成立了互操作性办公室,各军种也成立了互操作性办公室和工作组,开展本军种内的互操作性工作。

开展综合试验与评价。

现代武器系统日趋复杂,如果采用单一方法进行试验很不可靠,而采取多种方法单独试验则要承担巨额的试验费用,且周期很长。

为适应复杂武器系统的采办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不断改革试验与评价策略,提出了“综合试验与评价”方法。

该方法综合运用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和分析,以及实物试验等多种试验分析方法,将以往单独开展的研制试验与评价、使用试验与评价,以及实弹试验的主要内容整合在一起,在装备研制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开展必要的试验与评价。

美空军和海军已在F-15、F-16、B-1B、“联合直接攻击弹药”、F/A-18、F/A-22、F-35(JSF)等各种航空武器系统的开发和改进
工作,运用了综合试验与评价方法,其节省费用的效果非常明显。

四、优化装备保障体系是降低装备使用与保障成本的有效方法
在美军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中,使用和保障费用约占60~70%。

保障体系是否优化,保障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直接决定了保障工作开展的难度,对于使用和保障费用具有很大影响。

为了充分降低武器装备的使用和保障成本,美军在装备服役后的保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改革保障体制,降低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长期以来,美军为确保各军种装备在服役后保持足够高的战备完好率,设置和维持了庞大的保障基础设施,其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成为导致装备使用与保障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美军为节省保障费用,逐步精简保障体制,新研制装备普遍采用了两级维修体制,通过“国家库存管理策略”积极推行通用保障物资的集中管理和发放,并大力发展划区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能力,消除不必要的维修活动。

因无法准确判断装备的真实状态而导致的过度维修,一直是造成使用与保障费用高昂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先进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的发展和应用,美军维修人员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装备的真实状态,预测装备即将发生的故障。

在此基础上,美军推行了“基于状态的维修”,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维修活动,降低了使用与保障成本。

陆军在“未来战斗系统”、“斯瑞克”装甲车辆、“阿帕奇”直升机等装备上采用了“基于状态的维修”理念;空军在C-17“全球霸主”运输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E-3预警机等装备的维修中开展了“基于状态的维修”试点。

面向新一代装备,推行自主式保障。

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是美军正在研制的新一代作战飞机。

为提高该项目的经济可承受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寿命周期
费用,美军采用了“自主式保障”概念。

这是一种全新的保障概念,其核心是通过功能完备的“预兆与状态管理系统”(PHM)、“联合分布式信息系统”(JDIS)和一个不断更新的数据库,将保障、训练和任务规划等各种要素集成起来,使很多必要的保障决策和告警功能实现自动化。

PHM系统能够自主探测飞机系统的故障,原位进行故障诊断和隔离,输入数据库系统,并通过JDIS系统将信息实时传递给所有保障机构,从而能使上述机构了解飞机的状态,根据需要制定维修方案,申请备件、人力和设备,根据故障危害程度在飞机落地时或以后适当时机开展维修活动,确保武器平台保持良好的状态。

发展快速制造能力,解决战时备件短缺问题。

战时的备件供应历来是美军面临的一项难题。

备件储备少,将导致装备不能保持规定的完好率;备件储备过多,不但会显著增加储存和运输成本,而且极易遭受敌方的打击。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军正在加紧研究“快速制造系统”。

“快速制造系统”是一个能够在战场上迅速生产零件的机动式制造系统,由两个8×8×20英尺的车载方舱组成,每个方舱携带一套生产设备。

第一套是“直接金属融覆技术”设备,第二套设备是5轴的“多功能数控机床”。

在接到零备件申请后,维修人员将搜寻该系统携带的数据库,确定以前是否已经加工过该零件或相似零件。

如果数据库中没有所需的信息,维修人员将使用系统携带的设备进行创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包,或者非接触式激光扫描仪)。

一旦获得了三维模型,立即将其转换成设备制造工艺的格式并开始加工。

加工时,首先由第一套设备使用“激光近形”专利技术进行粗加工,当零件加工到接近实际物品的形状后,送到第二套设备上进行最终的尺寸计算和加工。

在不久的将来,该系统还将加入通信系统、零件数据库和“灵活制造单元”,届时将能够在几小时内完成零件的加工。

采用“快速制造系
统”后,战场上的保障力量将携带罐装的金属粉末,一旦出现紧急的零件需求,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零件的制造,大大减少零件采购和运输费用,以及购买、储存和跟踪备件所消耗的时间。

当前,美军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纳入规划、正在研制的新型武器系统的价值高达1.5万亿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署2007年3月在《国防部部分武器装备项目评估》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国家财政状况有可能难以支撑国防部的转型。

可以预计,针对未来军事能力建设的经济不可承受性的逐步显露,美军可能会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装备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值得继续进行跟踪研究和予以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