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教案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

目录

2.1 一元二次方程(1) (2)

2.1一元二次方程(2) (4)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6)

2.2一元二次方程和解法(2) (8)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10)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 (14)

2.1 一元二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发生过程。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辨别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包括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例1第4题计算容易产生差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

1、 列出下列问题中关于未知数x 的方程

①正方形的面积为80,边长为x ,则可列出方程 。 ②某村的粮食年产量,在两年内从60万千克增长到72万千克,问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则可列出方程 。 二、引入新课

观察方程x 2=80 和()721602

=+x

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练一练: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① 2(3x+2)=3

1x 2 ②

21x

+x+3=0 ③ 0522=--y x ④ x x 322= ⑤ 052

=x 2、判断未知数的值1-=x 、o x =、2=x 是否是方程x x =-22

的根。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002

≠=++a c bx ax 的形式,

我们把形如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

形式,其中2

ax 、bx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 、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思考:为什么0≠a ,b 、c 可以为零吗?

三、范例讲解:

例1: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①2532

+=x x ②2)23)(12(2

+=+-x x x

③6)4)(3(-=-+x x ④)1(2)1(2

--+x x 2

56-=x

解:① 移项,整理,得 02532

=--x x

这个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5-,常数项为2-。 ② 移项,整理,得 0452

=-+x x

这个二次项系数为5,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4-。 ③ 移项,整理,得 062

=--x x

这个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6-。 ④ 移项,整理,得 042

=+-x

这个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4。

我们在写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通常按未知数的系数从高到低排列,先写二次项,再写一次项,最后是常数项。 四、练习巩固:

1、方程 ①1872=-x x ②06522

=+-y xy x ③0191

52

=--

x

x ④y y 34

2

= 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为 (填序号)。 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

=++a ax x 的一个解是3,则a = 3、判断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解。 ① 0762

=--x x )7,1(- ( )

② 02532

=-+x x )3

2,35(- ( )

③ 01322

=+-x x (3 , 1) ( ) ④ 0142

=+-x x (32,32--+-) ( )

五、小结:

1、 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判断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2、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能说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3、 能判断x 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作业:见作业本

2.1一元二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例3方程中含有无理系数,需将常数项2看成2

,才能分解因式,是本

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2222

(1)3(2)49(3)(34)(43)(4)2

y y x x x x

------+教师指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

2、你能利用因式分解解下列方程吗?

22

(1)30(2)49

y y x

-==

请中等程度的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之后教师指出:像上面这种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归纳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教师首先指出:当方程的一边为0,另一边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时,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比较方便.然后归纳步骤:(板书)

①若方程的右边不是零,则先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零;

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因式;

③根据若M〃N=0,则M=0或N=0,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讲解例2.

(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22

(1)(5)(32)10(2)2(2)(34)(43)

x x x x x x x

--=-=--=-

(3)

教师在讲解中不仅要突出整体的思想:把x-2及3x-4和4x-3看成整体,还要突出化归的思想:通过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并且教师要认真板演,示范表述格式,强调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连结词要用“或”,而不能用且。

(2)想一想:将第(1),(2),(3)题的解分别代人原方程的左、右两边,等式成立吗?(3)归纳用因式分解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类型:

①先变形成一般形式,再因式分解:

②移项后直接因式分解.

在选择方法时通常可先考虑移项后能否直接分解因式,然后再考虑化简后能否分解因式。

2、讲解例3.

解方程22

x=-

在本例中出现无理系数,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将常数项2

看成

2

,另外对于方程中出现两

个相等的根,教师要做好板书示范。

3、补充例4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首先让学生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2x x

=),再让学生求解.根据学生的求解情况强调:对于此类方程不能两边同时约去x,因为这里的x可以是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课内练习。

四、体会和分享

能说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让大家与你分享吗?

先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投影演示:

1.能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2.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的右边化为零;

(2)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3)令每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3. 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

4、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点:1.必须将方程的右边化为零;2.方程两边不能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5、数学思想: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

五.课后作业

1.书本作业题

2.作业本

?板书设计?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教学目标】

◆1. 理解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平方根的意义. ◆2. 会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 理解配方法.

◆4. 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平方法.

◆教学难点:配方法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无论从理解和运用上,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powerpoint 和黑板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1: 在修建甬(宁波)金(金华)高速公路时,遇到高山,需要开掘隧道,为了预计这座山隧道的长度,工程人员测量了山的高度约AB=3千米,坡面的长度约AC=5千米。请你估算开掘这座山的隧道约有多少千米?

从甬金高速公路入手引出 型的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方程与几何图形性质的应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方程根的检验等起着复习巩固的作用。 (二)由问题1可得 即 再利用因式分解法得出方程的根。 如果把 变形为 ,进而可以理解为x 是16的平方根,引出求这种方程的根可以用两边直接开方的方法进行,再得出开平方法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体会得出开平方法的两个特征:1、它适合于什么样的方程?(左边是一个关于x 的完全平方,右边为一个非负常数即 )。2: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方程的两边直接开平方的方法)

然后通过一系列、连续的例题来巩固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又比较自然的过渡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

(1 )

(2)

(3)

(4)

通过第4个例题的讲解学生已经了解到,如果左边不是一个直接的完全平方,那么通过观察、变形,把它配成完全平方,就可以用开平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问题2: 把方程变形:左边是一个含有x 的式子的完全平方,而右边是一个非负数。 1:先移项: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含有常数的项移到右边。 2:方程两边同加上一个合适的数。

a x =2

()0≥a 02732=-x 022

1

2=--x ()7322=-x 4122

=+-x x 0

322=--x x 22253=+x 0162=-x 162=x 0162=-x a x =2

3: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 4:最后用开平方法来解

即可引出配方法的概念。像这样,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为一个非负常数,然后用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然后让学生回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关键在哪里?(就是如何在方程左、右两边同加上一个合适的数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

为了弄清楚在方程的左右两边究竟应加上一个什么样的合适的数,可以通过专门的3个练习来得出。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1) (2)

(3)

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1: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前提条件:二次项系数为1

例2、

(1)

(2)

再次总结:形如 (二次项系数为1时),可以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具体的步骤有:

第一:移项。

第二:等式两边同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第三:再用开平方法来解方程。

(四)提出挑战题: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怎么办?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例3、

一、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答1:用开平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用这两种方法解方程时,方程的特点。3:用这两种方法解方程时的步骤。4:让学生回答在解方程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六、布置作业。

0432=++-x x ()22_____6+=++x x x ()

22

_____3

4+=++x x x 162=+x x x x 562-=02=++c bx x 01232

=-+x x 22222??? ??+-=??? ??++b c b bx x 4422

2b c b x +-=

??? ??+()22

_____5-=+-x x x c

bx x -=+2

2.2一元二次方程和解法(2)

【教学目标】

◆1. 巩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 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的系数的绝对值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当二次项系数为小数或分数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2=3

2、 x 2+3

请学生上来板演,老师点评归纳。 二.新课讲授

1.出示引例:用配方法解方程5x 2=1 提出问题: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不是1时,怎样用配方法来解?

经学生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中等程度)回答。

教师总结:对于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将方程的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就转化为我们已经能解决的问题。即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2.讲解例题

例3: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2x 2+4-3=0 (2) 3x 2-8x-3=0

评注(1)本例讲解可由上一课时的复习来引入,先给出方程x 2+2-1=0,让学生解答,并板书过程,同时解答方程3x 2+6-3=0,让学生作比较,学生容易发现,两个方程同解。再把6x 改成4x,并提出问题:方程3x 2+4-3=0又应该如何解?从而把问题化归。

(2)本例中两个小题的解法是相通的,在讲解时,需要让学生明确配上去的值到底应该是多少,即解决

,34,

38

的一半是多少这一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是把该数乘以21。

教师总结:1:用配方法解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 时,一般步骤为:

(1)x 2+p

-q(移);

(2)x 2+p

2p ) 2=-q+(2

p

) 2(配); (3)(x+2p )2=442q

p - (化);

(4)解得x=-2

p

±

4

42q

p - (解) 2、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则在 “移”之前先要有个“除”,即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

练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2x 2-7x+5=0

2.

2)

1(-n n -3n=1 3.23x 2-32x-6

1=0 练习:

一个长方形牧场的面积为8100平方米,长比宽多19米。这个牧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小结

1. 本课时的重点用配方法解答各种一元二次方程。

2. 本课时的难点是对二次项系数的处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本”及习题精选中对应的练习。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

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验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运用公式法去解,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感受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 a≠0,∴4a2>0 当b2-4ac≥0时.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上式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二)师生互动,应用新知

互动1

师: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中,要求b2-4ac?≥0?,?那么b2-4ac<0时会怎样呢?

生:当b2-4ac<0ax2+bx+c=0(a≠0)无

实数解.

明确: b2-4ac≥0是公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求根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隐藏条件.当b2-4ac<0时,此方程无解,?也是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无解的一个前提条件.

互动2.

例1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例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1

2

x-1)=(X-2)2;(2)x2+x+1=0

其中第一题要先化简成一般形式,如系数是分数或小数,可以直接代公式,也可以先把系

数化成整系数后再代公式,视实际清况而定.第二题b2-4ac<0,方程无实数根.

明确: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2)求出b2-4ac的值;(3)若b2-4ac≥0,把a、b、c及b2-4ac的值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若b2-4ac<0,此时方程无解.

练习:P.35课内练习1。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互动3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体会、小结一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通常你是如何选择的?请同学们交流,教师鼓励发言.

明确: 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1)当方程形如(x-a)2=b(b≥0)时,可用直接开平方法;(2)?当方程左边可以直接简单因式分解时,可选用因式分解法;(3)?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解法,尤其要熟悉配方法的整个过程,但解一般方程不选用这种解法;(4)?公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最重要的、最常用的解法,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选用这种解法,我们有时也称它为万能公式.练习:P.35课内练习2。合理选择解法.

(三)达标反馈,深化新知

(1)用公式法解方程4x2+12x+3=0,得到(A)

A.B.C.D.

(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2+K=0有两个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3)不解方程,你能说出下列方程解的个数吗:

x2-2x-2=0 4x2-4x+1=0 2x2-x+2=0,

(四)总结及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

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

【教学目标】

◆1. 继续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体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应用价值.

◆2. 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继续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的问题教为复杂,计算量大,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答: ①审题;

②找出题中的量,分清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哪些是要求的未知量; ③找出所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 ④列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2.新课讲解,

列一元儿次方程解应用题在初中阶段主要有三类问题:(1)变化率问题;(2)市场

营销中单价、销量、销售额以及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3)根据图形中的线段长度、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方程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就是根据图形中的线段长度、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方程的问题.

如图2-4,有一张长40cm ,宽25cm 的长方形硬纸片,裁去角上四个小正方形之后,折成如图2-5那样的无盖纸盒.若纸盒的底面积是450cm,那么纸盒的高是多少?

分析 设纸盒的高为x (cm),那么裁去的四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也是x (cm ),这样就可以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纸盒底面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纸盒的底面积是450cm ,就可以列出方程.

解 设纸盒的高为x (cm ),则纸盒底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40-2x )cm ,(25-2x )cm .由题意,得

(402)(252)450x x --= 化简、整理,得 2

2652750x x -+=

解这个方程,得 125,27.5x x ==(不合题意,舍去)

答:纸盒的高为5cm.

接下来,同学们来做一下课内练习题1. 1. 围绕长方形公园的栅栏长280m .已知该公园的面积为4800㎡,求这个公园的长与宽. 解: 设公园的一边长为x(m),则另一边长为(140-x )m ,由题意,得 (140)4800x x -= 化简、整理,得 2

1404800x x -+= 解这个方程,得 1280,60()x x ==舍去

答:略。

合作学习:

一轮船一30km/h 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如图2-6),在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20km/h 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已知距台风中心200km 的区域(包括边界)都属于受台风影响区.当轮船接到台风警报时,测得BC=500km,BA=300km.

(1) 如果轮船不改变航向,轮船会不会进入台风影响区?你采用什么方法来判

断?

(2) 如果你认为轮船会进入台风影响区,那么从接到报警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就

进入台风影响区?

建议:

①假设经过t 时后,轮船和台风中心分别在cb 位置; 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寻找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通过相互交流,检查列方程,计算等过程是否正确; ④讨论:如果把航速改为10km/h,结果该怎样?

提示:①几何画版给出演示;

②若从接到台风警报开始,经过t 时,轮船到达C ’点,台风中心到达B ’点,那么船

是否受到台风影响与什么有关?

③当B’C’符合什么条件时船受到台风影响?

④你能用关于t的代数式表示B’,C’两点之间的距离吗?

⑤你能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船开始受台风影响的条件吗?

解答(略)

练习

(1)练习:P40——课内练习2

(2)补充练习:P40---作业题5

二、课堂小结:

体会如何根据图形中的线段长度、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方程的问题。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作业:

课堂作业本

机械设计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 课堂类别: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的组成;明确零件的概括分类及零件与机器的关系。 2、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注意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关系和相应的学习方法。 3、深刻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4、深刻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器的主体及其基本组成要素和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局部)和机器(总体)的关系; 难点: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步骤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启发 2.教学手段:课件演示、视频课件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章绪论 (一)内容 1、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 3、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 机械设计是以一般通用零部件的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性课程,而且是论述它们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用以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在于培养学生:

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设计理论与设计计算方法。 2、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表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学会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 (一)内容 1、机器的组成:原动机、传动部分、执行部分、控制系统及辅助系统等。 2、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计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3、对机器的主要要求:使用功能要求、经济性要求、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寿命和可靠性要求、其他要求。 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整体断裂、过大的残余变形、零件的表面破坏、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 5、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避免在预定寿命期内失效的要求; 2)结构工艺性要求 3)经济性要求 4)质量小的要求 5)可靠性要求 6、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强度准则、刚度准则、寿命准则、振动稳定性准则、可靠性准则 设计方法:理论设计、经验设计、模型试验设计 7、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8、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9、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二)基本要求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

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案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并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体会分布的意义与作用,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并体会各自的特点。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难点】 1.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2.体会分布的意义与作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按照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打算以学习任务驱动,以问题探究与动手操作为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会画图和表并理解分布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学习统计知识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随机抽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抽样的目的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 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民乐县县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

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下面我们学习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则是从各个小组数据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大小的角度,来表示数据分布的规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三)、探究新知 【概念形成】 1、频数将样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组,每组内含有这个样本的个体的数目。 2、频率样本中某个组的频数与样本容量的比叫做该数据的频率。 3、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 【知识探究一】样本频率分布表 思考1:上述100个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什么?由此说明样本数据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最大值4.3,最小值4.1,极差应该是4.3-0.2=4.1.说明了样本数据的变化范围是4.1t 第一步:求极差。即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思考2:数据分成多少组合适呢?如果将上述100个数据按组距为0.5进行分组,那么这些数据共分为多少组? (4.3-0.2)÷0.5=8.2.将8.2取整,故可取组距=0.5,组数=9 第二步:决定组距与组数。组距: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距离。 思考3:各组数据的取值范围可以如何设定? 以组距为0.5将数据分组时,可以分成以下9组:[0,0.5),[0.5,1),…,[4,4.5]. 各组均为左闭右开区间,最后一组是闭区间 第三步:数据分组。 思考4:如何统计上述100个数据在各组中的频数?如何计算样本数据在各组中的频率?你能将这些数据用表格反映出来吗? 计算各小组的频率,作出频率分布表. 第四步:列频率分布表。 【知识探究二】频率分布直方图 画图时,应以横轴表示月均用水量,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再以每个组距为底,以各频率除以组距的商为高,分别画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A版高一数学必修2 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A4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备课时间]:2012年3月12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关键] 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 [课型] 新课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指导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 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完整__性和___独立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 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 合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容易饲养,繁殖周期智短,有许多相对性状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章 2.1 2.1.1 简单随机抽样 含解析

2.1.1 简单随机抽样 预习课本P49~51,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抽签法?在抽取样本时用抽签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3)什么是随机数表法?在抽取样本时用随机数表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4)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的步骤有什么? [新知初探] 1.统计的相关概念 (1)总体:统计中所考察对象的某一数值指标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叫做个体.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合叫做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5)随机抽样:满足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且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 (1)定义:从元素个数为N 的总体中不放回地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如果每一次抽取时总体中的各个个体有相同的可能性被抽到,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常用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3)抽签法的优缺点: ①优点:简单易行. ②缺点: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如果标号的纸片或小球搅拌得不均匀,可能导致抽样的不公平. (4)随机数表法????? 随机数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 [小试身手]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 ) A .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B.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到的可能性最小 C.与第几次抽样无关,每一次抽到的可能性相等 D.与第几次抽样无关,与样本容量也无关 解析:选C由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知C正确. 2.为了了解全校240名高一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是240名学生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样本是40名学生D.样本容量是40 解析:选D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240名学生的身高,个体是每个学生的身高,样本是被抽取的40名学生的身高,样本容量是40.因此选D. 3.下列抽样试验中,适合用抽签法的有() A.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600件进行质量检验 B.从某厂生产的两箱(每箱15件)产品中抽取6件进行质量检验 C.从甲、乙两厂生产的两箱(每箱15件)产品中抽取6件进行质量检验 D.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10件进行质量检验 解析:选B A、D中总体的个数较大,不适于用抽签法;C中甲,乙两厂生产的两箱产品性质可能差别较大,因此未达到搅拌均匀的条件,也不适于用抽签法;B中个体数和样本容量均较小,且同厂生产的两箱产品,性质差别不大,可以看做是搅拌均匀了,故选B. 4.用抽签法进行抽样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制签;②抽签;③将签摇匀;④编号;⑤将抽取的号码对应的个体取出,组成样本.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答案:④①③②⑤ 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典例] A.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抽取5个点作为样本 B.可口可乐公司从仓库中的1 000瓶可乐中一次性抽取20瓶进行质量检查 C.某连队从200名战士中,挑选出50名最优秀的战士去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D.从10个手机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个进行质量检验(假设10个手机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 [解析]A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无数个点,这与要求总体中的个体数有限不相符,故错误;B中一次性抽取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逐个抽取的特点,故错误;C中50名战士是最优秀的,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的等可能性,故错误. [答案]D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直线的方程》教案8

第八课时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能力和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 3、情感和价值: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二)、研探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 00B A C By Ax d +++=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教学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xx登报征求xx”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

高中数学 第二章《简单随机抽样》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3

2.1.1简单随机抽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 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4、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 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设想: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 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探究新知】 一、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说明】简单随机抽样必须具备下列特点: (1)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的样本的总体个数N是有限的。 (2)简单随机样本数n小于等于样本总体的个数N。 (3)简单随机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的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均为n/N。 思考? 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二、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1、抽签法的定义。 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说明】抽签法的一般步骤: (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最全最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 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教案(完整版)教学文案

(必修二) 高 中 数 学 第 二 章 教 案

2.1.1 平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长方体由哪些基本元素构成? 答:点、线、面. 2.观察长方体的面,说说它的特点?答:是平的. 指出:长方体的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1.平面含义 指出: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平面最基本的属性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都是平面的局部形象;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①平面的画法:和学生一起,老师边说边画,学生跟着画. 在立体几何中,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当平面水平放置时,通常把平行四45,且横边长画成邻边长的两倍;画两个平面相交时,当一个平边形的锐角画成0 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把被遮住的部分画成虚线或不画. ②平面的表示方法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点与平面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指出: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B α? 想一想: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平面的基本性质 思考: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一个公共点P ,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呢?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理解: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 得出结论: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l A B ααα∈??∈? ???∈??∈?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2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补充3个推论: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与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教师用正(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含义. 引导学生阅读P42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3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一课时 思考1: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可以用数字1 , 2 ,3,4,5,6来表示.那么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是否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呢? 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向上、反面向上两种结果.虽然这个随机试验的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但我们可以用数1和 0分别表示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图2.1一1 ) . 在掷骰子和掷硬币的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定义1: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随机变量常用字母 X , Y ,ξ,η,… 表示. 思考2:随机变量和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 随机变量和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我们把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随机变量的值域. 例如,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 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可能含有的次品件数X 将随着抽取结果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值域是{0, 1, 2 , 3, 4 } . 利用随机变量可以表达一些事件.例如{X=0}表示“抽出0件次品” , {X =4}表示“抽出4件次品”等.你能说出{X< 3 }在这里表示什么事件吗?“抽出 3 件以上次品”又如何用 X 表示呢? 定义2: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例子很多.例如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 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10;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也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 1,2,…. 思考3:电灯的寿命X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 电灯泡的寿命 X 的可能取值是任何一个非负实数,而所有非负实数不能一一列出,所以 X 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在研究随机现象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例如,如果我们仅关心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是否超过1000 小时,那么就可以定义如下的随机变量: ?? ≥?0,寿命<1000小时; Y=1,寿命1000小时. 与电灯泡的寿命 X 相比较,随机变量Y 的构造更简单,它只取两个不同的值0和1,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研究起来更加容易. 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如某林场树木最高达30米,则林场树木的高度ξ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以取(0,30]内的一切值 4.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示随机试验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设计

《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小节,《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需要2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通过探究栏目提出“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问题”,引出对总体分布的估计问题,以及估计总体分布的途径,而且这个问题贯穿本节始终,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列频率分布表和和分布直方图,最后又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让学生尝试运用分布图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与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2 教学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而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教学难点: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2 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中的内容与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指定教学目标如下: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能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3 学情分析 3.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统计的初步概念,对样本估计总体有一定的认识。进入高中后,前面已学习过抽样的相关知识,对用图、表来反映样本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用列表、绘图等基本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一定基础。 3.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学生虽然在初中对这部分内容有所学习,但因遗忘等原因,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会有一定困难,再加上频率分布直方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对数据分析缺乏目的性,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困惑。如:已经学习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为什么还要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为什么纵坐标要选用频数/组距等。 (2)因缺乏统计思维的训练,学生对统计思想、方法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等。如:为什么能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数据分析,再用来决策于实际问题,对学生会有一定难度等。 4 教法学法分析 4.1.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 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为了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着力于知识建构,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2.2.学法指导: 问题探究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同步教案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2课时教学课题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同步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性质定理,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性质 定理 能力目标: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平面与平面平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线面、面面平行问题. 难点: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知识梳理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例题精讲 【题型一、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这条直线就平行于平面内的任何直线; (2)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 (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平行; (4)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平行的平面有无穷多个.

【方法技巧】理解线面平行的定义和判定定理→逐个判断是否正确 【题型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AB的中点.证明:BC1∥平面A1CD. 【方法技巧】: 1.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的步骤 上面的第一步“找”是证题的关键,其常用方法有: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应用的误区 (1)条件罗列不全,最易忘记的条件是a?α与b?α. (2)不能利用题目条件顺利地找到两平行直线. 3.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1)定义:证明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不易操作). (2)排除法:证明直线与平面不相交,直线也不在平面内. (3)判定定理法. 变式1:如图,直三棱柱ABC-A′B′C′,点M,N分别为A′B和B′C′的中点.证明:MN∥平面A′A′CC′. ●误区警示 易错点:忽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 例:如果两条平行直线a,b中的a∥α,那么b∥α.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第二章教学案

山东技师学院理论课时授课计划 科目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课题课题三:坚定理想信念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安排 2 授课教师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为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解决措施案例解析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解决措施案例讨论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PPT 教学环节及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及答疑

时间分配时间分配5分钟5分钟5分钟65分钟5分钟5分钟作业布置如何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课后记 附教学过程

整顿课堂秩序: 1.要求学生集中并靠前坐 2.要求学生把手机放在指定位置,并把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 3.要求学生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入课堂或者在课堂内随意走动 4.要求学生整理教室卫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复习旧课: 1.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 课程引入: 你长大想成为什么??? 放羊娃的故事 一天,一位学者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在山上碰到了 一个放羊娃在放羊.闲扯之余,学者问到放羊娃. 问:你为何放羊? 答:养大了卖钱. 问:卖了钱干什么? 答:盖房子. 问:盖房子干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什么? 答:生娃. 问:生娃干什么? 答:放羊. 学者无言……前排不许留空位,不能有“四脚朝天”的凳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部分 第2章 2.4 线性回归方程 Word版含解析

房地产涨价一直是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以下是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年前两季度销售的新楼盘中的销售价格(单位:万元)与房屋面积(单位:)的数据.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出表示以上数据的点. 提示: 问题:从上图中发现,有何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提示:从图中发现逐渐增大时,逐渐增大,但有个别情况.不是函数关系. .变量间的常见关系 ()函数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是一种确定性关系. ()相关关系:变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完全用函数来表达. .散点图 从一个统计数表中,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变量与变量是否有相关关系,常将的取值作为横坐标,将的相应取值作为纵坐标,将表中数据构成的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我们称这样的图形叫做散点图. 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天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问题:判断气温与杯数是否有相关关系? 提示:作散点图可知具有相关关系. 问题:若某天的气温是-℃,能否根据这些数据预测小卖部卖出热茶的大体杯数? 提示:可以.根据散点图作出一条直线,求出直线方程后可预测. .线性相关关系:能用直线=+近似表示的相关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 设有对观察数据如下: 当,使=(--)+(取得最小值时,就称方程 =+为拟合这对数据的线性回归方程,该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称为回归直线..用回归直线进行数据拟合的一般步骤: ()作出散点图,判断散点是否在一条直线附近. ()如果散点在一条直线附近,用公式 错误! 求出,,并写出线性回归方程. .函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如 试验田的施肥量与水稻的产量.当自变量每取一确定值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即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用最小平方法求回归直线的方程的前提是先判断所给数据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可用散 点图判断).否则求出的线性回归方程是无意义的. [例] 关于人体的脂肪含量(百分比)与年龄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如下一组数据: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

教育学第二章教案

皖西学院单元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显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等概念。 (2)识别教育功能的类型。 (3)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 问题讨论: 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有效的吗?会不会、有没有出现教育作用失灵现象?为什么有时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一)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因此,在严格意义上,作用与功能是有区别的。 第一,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因此,离开了该事物或方法与其作用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能认识功能。 第二,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离开了事物或方法的结构就不可能产生功能,结构变了,功能必然发生变化。 第三,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 1、功能的自身规定性——系统的性质、结构。如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 2、功能的环境制约性——事物与外部事物的联系和环境影响。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吗? 千里马也可能死于奴隶人之手,也可能由“伯乐慧眼识金”(机遇重要) 3、功能的实然性、客观性、必然性,而非价值的应然性、主观性,不宜混同。(二)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功能就体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上。 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皆与它有作用与反作用。 2、教育功能是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期望(具有客观性) 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即教育实际上干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即本体功能;社会功能即工具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对于个体即人的发展作用,主要由教育内部要素决定,如师资、课程、学校管理、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条件等,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考试制度、教育规模、教育制度等。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功能的实现即人参与社会活动而发展的,它的发挥受到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制约。如古代社会主要发挥政治功能,现代社会主要发挥经济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默顿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根据客观的结果而非主观设定的价值取向,因而功能就有正负之分。 正向教育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识字、技能掌握。即促进人和社会发展。 负向教育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大革命培养红卫兵小将,现在的教育只培养应试能力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培养。 在这一点上,教育是双刃剑。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两种表现: 一是不断加大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材料; 二是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 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