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烟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李瑞午,张静龄,郭莹,等.针刺血清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
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53-455
[33]范华,周士伟,高铁祥,等.针刺“四缝”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血清锌及胃排空率
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8);295-597
艾烟的研究进展*
周次利1丰晓溟1王金海1吴璐一2张淑静1陈汉平1吴焕淦1#
(1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1艾烟的临床研究
1.1艾烟杀菌、消毒作用的临床应用研究
(1)空气消毒
大量研究证实艾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可抑制、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在空气消毒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2)治疗感染性疾病
艾烟熏灸对外科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艾烟杀菌、消毒作用为临床上常见的化脓性炎症、外伤感染、皮肤细菌损害,带状泡疹,上呼吸道感染等的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传统艾灸与无烟艾灸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显示传统艾灸与无烟艾灸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二者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艾烟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艾烟与艾挥发油共性成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900);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07115);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00802680001)
第一作者:周次利(1980-),女,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E-mail: zhoucili2010@
#通信作者:吴焕淦(1956-),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wuhuangan@
艾烟中含有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可能与艾挥发油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艾烟与艾挥发油具有1,8-桉树脑、艾醇、龙脑、松油醇、香芹醇、反-石竹烯、大根香叶烯、石竹烯氧化物、斯巴醇、十六酸、叶绿醇、柠檬烯、侧柏酮等共性成分。
2.2 艾烟轻组分(挥发性组分)化学成分研究
艾烟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醇、酮、酸、酰胺类物质、酚类类物质等。
2.3 艾烟重组分(难挥发性组分)化学成分研究
艾烟重组分分析显示艾烟重组分合颇复杂,主要是烃化物(如多环芳烃等)、氮化物 (如甲苯胺、氮杂荼和苯乙酮等)和氧化物 (如酚和二甲酚等),所含成分属焦油类木焦油中的阔叶树焦油类二级荼油,三级木馏油,四级蒽油,以及残余柏油的混合物。
3 艾烟的安全性评价
3.1从艾烟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角度对艾烟进行安全性评价
从艾烟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角度对艾烟进行安全性评价,显示艾烟中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亦含有可能对人体不利的成分。
3.2从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角度对艾烟进行安全性评价
(1)临床观察
部分临床观察显示艾烟对患者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患者对艾烟呈现一定的耐受性。
近年来部分文献呈个案报道极少数患者出现艾灸过敏。
(2)动物实验
现阶段动物实验研究注重从艾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来探讨艾烟的安全性,显示艾烟对肺部血液循环有一定影响。同时,开展了艾烟遗传毒理学方面的研究。4艾灸的微烟化、无烟化研究
大部分微烟化、无烟化艾灸研究,以模拟艾灸过程中的光、热效应为主要研究思路。也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微烟艾灸燃烧试验与应用技术研究,加强了以艾为基础,注重艾的药物效应的微烟化艾灸研究。
综上所述,艾烟成分中含有抗菌、抗病毒、平喘、抗过敏、抗炎、镇痛、强心等作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既可用于空气消毒,治疗外
科感染性疾病,亦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然而,艾烟成分中含有的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使艾灸在临床应用与推广过程中陷入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全面深入研究:(1)艾烟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2)艾烟的化学成分。(3)艾烟的安全性。(4)微烟化、无烟化艾灸。通过对艾烟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安全性评价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探索艾烟发挥治疗作用与临床安全应用的平衡点,在安全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艾烟的治疗作用,以进一步揭示灸法的科学内涵。同时,开展具有艾灸特性和艾灸治疗效果的微烟化、无烟化艾灸研究,以促进灸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推动灸法的传承与创新。
艾烟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次利, 丰晓溟, 王金海, 吴璐一, 张淑静, 陈汉平, 吴焕淦
作者单位:周次利,丰晓溟,王金海,张淑静,陈汉平,吴焕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 吴璐一(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引用本文格式:周次利.丰晓溟.王金海.吴璐一.张淑静.陈汉平.吴焕淦艾烟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