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1]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1]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1]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徐州兴东实验学校兰兰

中文摘要: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3、学生的角色移位。

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

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文: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顿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

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兰老师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第二册《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

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对语言文字进行“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课文;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母语学习中,“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太多。现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动”主要起点拨、引导、启发作用,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读”中,在“读”上做文章、下功夫。将教学目标置于“读”中,从而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情感,尤其在低年级,以读代讲更显得突出,因为许

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破译。“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适当语气,恰当的语调,就不仅读懂了,而且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坚持在读中去组织、引导、启发,才能较好完成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段,主要讲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教师引导再让学生读课文,“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况,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时的心情又会怎样?(结合看图,观察乌鸦着急的样子。)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情形又会怎样?(让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时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像,把课文语言还原为作者所要表现的生动形象,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读得恰到好处。由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有感情读的要求。教师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组织有层次的读,这样学生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旨意,又诱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不但学会了朗读,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从而把语言文字和体会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相信我们低年级那以“读书写字”为主的朴实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会越来越感人,会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3、<<心理学>>

4、<<教育学>>

5、<<福建教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 摘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展其自身的语言能力,还能够打开与 人交流的窗口,为日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文章就小学低 年级语文朗读的意义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有效的指导途径,以供相关 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 朗读,是一项能够同时作用于学生耳朵、眼睛和头脑的语言活动,其是一种 帮助低年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到知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对 语文课文的理解大多是浅显、直观的,而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意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思 想感情的领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是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捷径,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认知广阔的外部世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周围一切的事物所存在的 认知都比较单纯,鲜明度也相对明确,这使得他们在加工信息时都会相对简单化,而且思维性也能够更加的跳跃。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朗读 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还能帮助他们 获得语感,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朗读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抚平学生心灵的过程。学生的朗读过程实质上是 提高自身对语言的认知与品位的一个过程。 学生在进行朗读时能够认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感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当然,学生在朗读时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倘若此时教师能够施以引导,相信学生也能够在朗读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用心 去体验朗读带来的那份喜悦,发展自身的个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 (一)示范读 朗读的积累和磨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而当学生读到词语时,也能够把这些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声音,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小学低 年级阶段的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信息都相对缺乏,他们在理解文章情感时 往往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更别说获得情感体验了。那么,针对这一窘境,教 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示范读指导,在示范的过程中,运用朗读技巧去引导、启发 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情感去感染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老师的示范 朗读下,感受文字的情感性和感情温度。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在教师的 示范引导下,学生势必也会得到一定的影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当然,教师在进行示范读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学生出现阅读困难或疑惑时,再进行朗读示范。 例如:课文《妈妈睡了》中有这样一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 那么深沉 ...... 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

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而,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范读 朗读训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训练学生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能以其声、情来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能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如范读《我们成功了》时,朗读中,我用饱含激情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二、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学习心得

《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目标与策略》学习心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达成这一学段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低年级学生是学读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初读很难,读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由读准一个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到一篇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让学生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自己去体会。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形式:配乐朗读、师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默读、分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引读、齐读、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中那份美好、快乐的感觉。 4、注重朗读评价,用充满赏识、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且生动形象,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如《揠苗助长》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面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的:“那个人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一定很累很累,想想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朗读训练重在协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劝于中而行于外”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理应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增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就会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范读启情 “范读”是教师实行朗读的常用方法,如果说讲解是对作品实行剖析,使学生范读就是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使学生有所感。“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训练艺术,就必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以范读启情之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烈的记叙文,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更没有目睹当时长安街上群众与敬爱的周总理诀别时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场面。于是我便采用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站在给周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我在揭示出挂图后,用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情

况。又用哀婉的语调读着“人们非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向学生指出:“‘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又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会反而读得低沉了、轻了、慢了?”使学生自己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他们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实感情。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自然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品读悟情 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大意义,由此深刻理解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根据外表和内心描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联系“潜伏”的具体要求,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品味邱少云内心活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做的?他可能是怎样想的?邱少云的思想活动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文中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一段反复朗读,品味“我”矛盾、痛苦的内心活动,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读议入情 读的方法和重点。为使学生尽快地体味文中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揭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去感知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低年级的朗读指导_教案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低年级的朗读指导 本文是关于《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问题提出: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诗,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很适合朗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从层次上,让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从形式上,为了让学生喜欢读,读出趣味,先安排了个别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表演式朗读、全班齐读、师生交替读等,老师作了指导和示范。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师:在朗读中,我们已经发现原来荷叶中藏着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呢!(出示四幅图。)多有意思啊!那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把荷叶当作什么呢?快到课文里找找吧. (请同桌一起再把课文读一读。) 生: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师: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生:读出课文四句话 师:再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做动作,贴卡片。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片段二: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并配上音乐:看来,小朋友读得很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看好每一幅图,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 2、出示头饰: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帽子,是什么呢? 生回答 它们可神奇了,只要你戴上它就能变成这个小伙伴。 谁喜欢小水珠?指名戴上,现在你戴上小水珠的头饰就变成谁了?想想,小水珠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生走上台:你把荷叶当作摇篮玩得开心吗?现在就请你表演,下面的小观众注意听他是否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有没有动作和表情。表演,生评价。 谁喜欢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指名3个同时上台,戴上头饰,你们在荷叶上玩得开心吗?那你们也要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现在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出场,怎么读,怎么做动作。分别表演,师生合作相互评议。 其他小朋友想来表演吗?现在老师请刚才四位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表演。一会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最会表演。 学生分组练习。分组上台表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全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 作者:郭秦岭发布者:郭秦岭日期:2010-04-12 11:31:25 点击量:832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一)”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 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不能够真正落实,如:1、教师分析讲解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的情况。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不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如何落实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 一、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要反复读。 三、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熟、读懂的过程。 朗读课文,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在要求读流利,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有低到高的

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

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 东城区邓庄乡长村小学徐新会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激发、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朗读训练是个难点。从字词句入手,指导学生清晰、响亮、准确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让他们反复朗读,让差生个别读,重点辅导,使其读熟,读得流利。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水平呢?以下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然而,现在语文教学的实

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教师上课为了赶进度,以析代读,学生忙于听、记,结果,教师讲得多了,学生读得少了。学生成了“注水鸭子”。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学生基本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和用感情地朗读,所以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尤为常见。因此,重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制订训练计划,提高范读水平 1.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订朗读训练计划。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朗读训练计划。首先,要把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订为朗读教学的目标。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文本的人文情感,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要素。第三,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指标要心中有数。 2. 亲自“下水”练习,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范读是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功底和对文本再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的每一次范读,都是一次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机会。教师要牢牢抓住指导学生朗读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要把所有的朗读要求融于声情并茂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共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同时,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曾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当然这里的朗读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意蕴的轻声地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的朗读,所以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来讲,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进行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关键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得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从传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上看重点固然是拼音和生字两大块,但新课改以后人们的观点改变了,尤其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生字块分“我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这种安排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尽早地走进阅读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就要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生字教学放在同等位子上,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年级的学生进校门不久,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老师在讲时他们认得,如果不反复呈现,遗忘很快,因此他们在初接触一篇课文时没有迫不及待去阅读的想法,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一字一字的读,拼音能直呼的学生能较快地把一篇文章读正确,对那些不能直呼音节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怕朗读文章。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念,最后由于念多了课文也就背下来了。从表面上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朗读教学上是怎么做的? 一、逐句逐段指导学生们读,在成功中培养朗读兴趣 1、呈现句子或短

一篇课文在配乐诵读或老师深情并茂、抑扬顿挫范读后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调动起来了,但他们读了几句后有的因困难重重,有的因好动激情很快就会消失。老师应马上借助这股春风在学生们自由朗读后指导读,扫除影响他们朗读兴趣的障碍,呈现在四周配上美丽的图画句子或段,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句或段不单独呈现出来,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他们不会看着书,指着文字读某句某段,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什么,云里雾里坐飞机,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听课,持续的时间短。 2、指导读 句子或段呈现出来后首先指导学生读准音,着重强调儿化音、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及前鼻音和翘舌音和刚出现的生字;然后指导朗读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快、慢;再就是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在眼前出现画面把感情流露出来,有感情朗读。如《两只鸟蛋》中“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重点指导读准“捧”、“连忙”、“轻轻”,引导“捧”字读重且慢些,体会男孩生怕摔碎这个将来的鸟,“轻轻”读轻且慢突出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体会出对鸟蛋的喜爱,“连忙”读的快些。具体指导读和理解后创设情景:出示茂密的大树,空鸟巢及焦急万分的鸟妈妈,学生们想象出自己就是那个淘气地男孩,在这种情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就把感情留露出来。 3、学生用普通话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彭小英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https://www.360docs.net/doc/ec1641327.html,)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方案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核心概念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的总称,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它是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课标中,课外阅读已经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为了达成目标(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分析学生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对所采用的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整体性设想与运筹,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加知识,开拓眼界,积累广博的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性情。小学低年级是学习成长的初期阶段,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好时机。如果从

小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将终生受益。阅读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然而通过与一二年级学生和家长的接触了解,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主读书课外能力差,部分家长对阅读不够重视,学校老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引导,这些都使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非常有必要。 另外,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存在很多困惑。例如,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课外书感兴趣?怎么让家长重视家庭阅读?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是不是要按照语文课堂的模式进行?等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我想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学习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的理论知识以及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 (三)、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的发展具有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 青山镇中心校程建林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仿佛在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把“感悟”这个词挂在了嘴边. 感悟虽已是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应引起注意,不能因追求时尚而不切实际: 一、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来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我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X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X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X伯承(X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三、感悟不应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万能钥匙”。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许是为了将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去,许多教师都喜欢时不时地让学生感悟感悟,且一感悟便不可收拾,不论课文特点,不顾学生实际,“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想什么就是什么,一切都在跟着学生自己的感觉走。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师是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也要考虑课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感悟。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感悟体验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引导他们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等去对分散的、零碎的及不太正确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促进他们内化书本知识,形成理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学生自悟与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其中低年级的要“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