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同伴关系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幼儿养成乐于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是我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同时《纲要》也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社会态度、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方式最易被幼儿接受和认同,能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趣,增强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一、幼儿同伴关系相关研究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内涵
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内容。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幼儿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同伴关系问题是近几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课题。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
在不同的研究中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的界定存在一些差异。

【6】
帕克和阿歇尔将同伴关系分为接纳性、攻击行为、羞怯及退缩。

帕顿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水平将游戏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类型。

如下:无所事事、旁观、个体、平行、联系与合作
庞丽娟在对幼儿不同交往类型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时,将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及一般型。

陈欣银等人在对中国和西方儿童的社会行为及其接受性进行研究时,将同伴关系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和羞怯——敏感性。

张建国在对幼儿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将同伴关系分为喜爱、冷淡和反感。

(三)建立同伴关系的条件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他是与亲子关系相互平行的,是建立在儿童之间的
人际关系。

1、相互吸引
对方因素:(1)、类似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智力、态度等诸因素越类似就越容易产生喜欢的因素。

(2)、好感回报。

好感回报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因为情感的满足是相互的。

自身因素:(1)、自尊心。

自尊心在同伴关系建立过程中,是十分敏感的因素。

(2)、处境。

出境好的人容易建立广泛的同伴关系,处境不利的人容易对他人产生厌烦。

2、时间距离和接触频率
空间距离:一般地讲,空间距离越小,发生人际交往的自然性和建立同伴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

接触频率:一般认为,接触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具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体验,彼此之间就越容易产生好感,也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遇到应该轮流、谦让、等待的事情多不能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

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变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

大班幼儿相对小班而言语能力,肢体语言发展得相对较好,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是对还是错了。

此时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

5一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虽然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

2、性别特点
在性别方面,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

Bonaeich(1972)、Dawes MeTaVish&sh砍lee(1977)发现女性更具合作性,而Brown,Krtlse& Hummels(2993)、sell&wilson(1992)发现男性更具合作性,耐特等人(知ight,1989;strein,198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相对的资源分配(合作与竞争)中,女孩更经常地倾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彼此竞争。

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男女儿童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而男孩间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charles,Dzur,1987)。

①儿童合作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间的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也与研究者研究的内容有关,由于不同研究者研究的是儿童合作的不同方面或合作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上的性别特点,从而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
(五)、同伴关系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3、有利于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
(六)、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1、家庭方面
家庭作为幼儿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对于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的最初场所,幼儿早期经验来自于家庭。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与同伴交往同时家挺通过影响着幼儿同伴关系。

(1)、家庭结构
家庭中不同的人际交往与儿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目前家庭的主要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一种为“扩展性家庭”即三代或四代人的家庭。

结果表明,两中类型的家庭均以合群性、文明礼貌的发展水平较高【7】
(2)、家庭居住环境
现代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独门独户,这时儿童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失去了与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场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中提供给幼儿个人游戏玩具大大增加,又使幼儿大多数时间是独自一人玩。

这不能不引起成人们的重视,幼儿的父母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环境与条件。

(3)、家长教育方式
家长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我们通常将他分为:权威型、专职型和放任型。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教育界普遍认为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而过度保护和溺爱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同伴关系也很难发展。

【8】因此,父母应针对幼儿发展的规律,为幼儿自身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精神乳汁”,供幼儿茁壮成长。

(4)、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课题,它比任何一个具体方法都重要。

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形成的同伴关系较为积极。

而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则容易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并影响其与同伴交往。

【9,10】
2、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幼儿的另一个小社会,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教师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1】
(1)、改善与提高幼儿在家庭中未能很好形成的社会能力
(2)、根据不同幼儿的社会能力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创设交往的机会(3)、教师直接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在交往中给以榜样示范、引导帮助,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品质
同伴的作用:
当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对其社会能力发展得影响作用日益显著。

哈斯里(1990)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影响作用甚至大于家庭。

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唐(1951)的经典研究指出,同伴关系可以补偿亲子关系的缺失,在营中的孤儿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关心体贴、安慰照顾,因而他们能摆脱童年的阴影,并在社会能力上得到较好发展。

哈特普(1983)【12】的研究也指出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幼儿将难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

同时,同伴关系还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同伴交往使儿童顺利渡过发展的各个转换时期,如朋友的陪伴可以使入学儿童更容易适应学校学习环境,小幼衔接更为顺利。

主观因素:
幼儿自身的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1、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庞丽娟,1991),被拒绝、被忽视型幼儿比受欢迎型幼儿在人格、个性品质上表明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

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考虑儿童的人格、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向、情绪低落、自卑、易激惹的幼儿,对他们进行特别的社会能力的知道与培养。

2、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观点采择是幼儿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儿童能站在他人角度,感知、判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理解他人的需求与需要,这就为其做出利他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等提供了社会认知基础。

3、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

按照社会信息加工模块型理论,幼儿的社会行为是一系列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社会线索编码、对社会线索的解释理解、目标澄清、达成反应建构、反应决定,以及实施行为等过程。

影响社会能力认知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社会加工模式。

(1)认知理解归因模式,即儿童如何理解、解释他人的行为。

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对同伴非故意碰撞自己的行为常作敌意理解,表现出更多的
攻击行为。

【13】
(2)心里理论的反映决定模式,即幼儿根据社会情景的线索、已有的社会交往经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期,并付诸行为。

(七)、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同伴关系的测量
1、同伴关系的功能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与同伴的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4】儿童与成人、同伴的这两种人际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3岁以后,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家庭转向了幼儿园。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少了,而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多,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Hartup指出的那样,“接近同伴,得到伴的接受并进行积极的相互影响对于儿童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5】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关系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还起着行为强化、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的作用。

2、同伴关系的测量
同伴接纳作为同伴关系在群体水平上的主要考察指标,表明了儿童在同伴群
体中被喜欢或被接纳的程度。

在同伴群体中,儿童的社会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十分受欢迎,有的受拒绝,有的受到同伴的忽视。

一个儿童被同伴接纳,就意味着他的人望已达到了受同伴欢迎的程度,他的社会地位、包括身份、社交能力和在同伴中的威信程度也已得到了同伴的认可。

同伴关系的类型可根据同伴接纳水平进行分类。

社会测量法是测量同伴接纳最典型的方法,包括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和班级戏剧法等。

而同伴提名法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

同伴提名法在幼儿同伴交往研究中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了解幼儿同伴群体的整体人际交往状况、结构;第二,了解同伴群体中每一个幼儿的人际关系状况及其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第三,根据提名结果将幼儿划分为不同
的社交类型。

目前,关于同伴关系类型的研究,比较公认的分类是张文新(1999)根据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把儿童分为五类,即:受欢迎的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也有人(申继亮,1993) (八)、怎样建立幼儿同伴关系的建议
1、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与机会
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主动的交往和探索的态度及倾向。

在幼儿刚入园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聊天,谈话,让大班的幼儿向他们接受幼儿园的设施,带领他们一起游戏,解除他们的孤独,害怕的情绪。

在宽松的交往环境中,幼儿就会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与自信心。

如:(1)、大朋友带小朋友
(2)、调节幼儿交往对象(在组织活动时)
(3)、游戏促进幼儿的交往(师友之间、幼幼之间、幼儿与区域环境的互动)创设不同的区域活动,如超市、医院、警察局等使幼儿学会用不同的角色去交往。

(4)、利用家长聚会,在家长陪同下去参观小区、逛超市等有客人来时请幼儿招待,既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又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16】
2、交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由于现在的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任性不会交往或交往能力差等弱点。

【17】
(1)、教幼儿说礼貌语
(2)、交给幼儿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
(3)、找典型的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方式向幼儿讲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当幼儿之间有毛盾时,教师不应及时插手而且让幼儿自己解决。

3、通过评价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
评价是促进幼儿交往意识,提高幼儿交往水平的有效手段
4、言传身教,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模范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学习榜样”教师也应以身作责。

二、结论:
幼儿的交往能力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一起努力,只要给与足够的关注和有益的指导幼儿交往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幼儿交往对幼儿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关注和指导不够的话,幼儿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自闭症,攻击性强难以和人相处,退缩等不良的道德品质。

对幼儿的发展及其不利。

健康的幼儿要身心都健康,很多开朗的幼儿身心发展都是很好的。

所以说要重视幼儿的发展。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言传身教的缺失。

亲子接触少也会使交流淡化。

【18】
参考文献:
1、陈帼眉,蒋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7
2、杨丽珠,等.家庭心理学//见贾岩.家庭建设大全.中国环境科学
3、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
报,1997(6):56 67.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5、陈欣银等.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
心理学报,1995(3):229.
6、陈帼眉,蒋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7 :140
7、Hartup,W.W.Peer relation. In:P.H.Mussen,ed.Han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New Y ork:Wiley,1983.103-196
8、邹涨.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2):39-44
9、Dodge,K.A. Behavioral antecedents of peer social status.Child
Developent,1983,54: 1386-1399
10、转引自毕晓平.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研究回顾[J].幼教研究
11、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的关系
2010,4,13;664
12、金贞女,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学院辽宁、沈阳2009、2
13、林少玲,留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现象及其策略科教天地2011,1,
23 :第00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