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修改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教学设计设计者:康县云台镇中心小学(唐金平)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的由位,知道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感知1厘米有多长,初步建立长度单位概念;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重难点:1、学会用直尺测量整厘米数的线段长度;2、建立长度单位概念;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教师点名叫几位个子相差明显的学生站在同学们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二、目标认知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2、全班齐读,师解读目标;三、探究新知(一)了解长度单位的由来及发展历程;1、课件放影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量长度的。

2、感知“”一拃(zhǎ)“”、“一步”等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3、活动:用拃、步等量一量自己的桌子等身边的物体,再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

然后交流测量结量,说一说为什么会不一样?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4.用厘米量。

测量纸条的长度。

课件出示纸条、直尺。

总结测量方法: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就长几厘米, 也就是几个1厘米。

试一试: 读出课件上物体的长度。

注意0刻度线。

总结测量方法:
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 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讨论交流
测量纸条长度
的方法。

说一说是怎
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
什么?
学生通过量一量,
画一画, 等活动
对厘米的认识更
加深刻了, 对厘
米的用途也得到
了充分的体验。

巩固提升 1.填空。

说出下面铅笔的长度。

2.如何用没有0刻度线的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

3.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正确?在它下面的括号内画“√”。

注意辨析:不能正确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而出错。

第一个在测量时物体一边应该与直尺零刻度线对齐;第三个在测量时直尺应该保持水平。

根据课件
出示的内容填
写。

说出每种测量
方法正确与
否。

通过练习巩固所
学, 提高认识。

课堂小结厘米的认识与测量: 谈谈自己的感在学生们认识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4、导入新课: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共同测量物体长度、讨论换算方法等。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给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实践,学以致用: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边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准确地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等。
3.教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准确、细心,避免误差。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及其使用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以及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区分厘米和米。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读取长度数据。

3.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特别是厘米和米的区分。

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准确读取长度数据的技巧。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厘米转换为米、米转换为厘米。

4. 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计算错误。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把尺子、一段绳子、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2. 学生自备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1. 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长度这一特征。

2. 介绍长度单位,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3. 教授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不同的物体,并准确地读取长度数据。

4.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等于100厘米,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5. 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练习,如给定两个长度,求它们的和、差、倍数等。

6. 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区分。

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简单的长度计算练习。

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记录下它们的长度,并尝试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给学生发放一张长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的物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推荐)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推荐)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推荐)第一篇: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推荐)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新人教xx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

新人教xx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xx ~xx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数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厘米、米、千米三种长度单位,以及它们的转换关系。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

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也有一定的认识,如厘米、米等。

但是,学生对于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米、千米三种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测量,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厘米、米、千米三种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长度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3.操作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卡片、尺子、绳子、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些小物品进行测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长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5篇)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目标】1.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通过正确的推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做一做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判断单位长度是否正确等多种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例8的小组讨论,推测旗杆长度、小鸟脚印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1.教学例8。

(评价目标2)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在尺子上找)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度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长度单位的转换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活动,培养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运用转换关系进行测量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2.操作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解释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 1 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 学生回答。

)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 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 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 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 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16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16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课时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使80%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量一量等活动中使90%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比出1厘米的长度,能够正确使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过程备注学习流程及主要内容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时就需要测量长度。

那么古时候的人们需要测量长度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1、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示范1拃)提问: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提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提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2、认识刻度提问:拿出直尺,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生: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引导: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小结: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长度单位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参照物,体验长度单位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新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

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本单元的难点: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策略1. 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介绍了用庹、拃、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的结果可能不一致。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

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

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推想、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索,比拟。

教学预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熟悉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提醒课题大家都熟悉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想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索,小组争论2.全班沟通,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比照,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拟,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方,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索多比拟。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看、分析、沟通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厘米(cm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2、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建立1米的表象。

2、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截一小接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m)1米=100厘米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掌握线段的特征。

2、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