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巧数线段》这一节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如桌子、椅子、书本等。

但是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如何用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来计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线段、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条2米长的布,想请你帮她量一量这条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可能回答用手指、脚丫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数线段》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如长、短、高、矮等,但缺乏系统的长度单位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

2.难点: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若干绳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是什么吗?”让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事物,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尺子和绳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演示如何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并让大家判断是否正确。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10-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10-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辨认并使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

2. 掌握不同长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 1. 灵活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 对不同长度单位间的转换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尺子、厘米纸带、米尺等)。

2.学生准备:活动本、尺子。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内容,询问他们所掌握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新知讲解1.讲解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

2.指导学生学习不同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并进行示范讲解。

第三步:活动实践1.让学生分组使用尺子测量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活动本上。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长度的物品,思考使用何种长度单位更方便。

第四步:讨论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并让学生交流使用不同长度单位时的体会和感受。

第五步: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厘米(cm)•分米(dm)•米(m)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关系,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

2.找出身边的物品,并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记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希本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掌握好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态度,倡导科学测量、准确记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粉笔、黑板2.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拿出一个米、一个分米、一个厘米的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问学生这三个长度单位是怎么用的。

2. 单元讲解1.什么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我们衡量物体长度的标准单位。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

2.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3. 教师示范教师拿出一段长度,例如一张书桌的长度,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然后让学生用米、分米、厘米三种单位来表示这个长度。

4.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课桌的长度等,并用米、分米、厘米表示出来。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用尺子测量校园中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2.下次课带一把尺子来学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页到第7页的内容。

第2页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

第3页的例2和例3。

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

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

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研究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如第7页第7小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来形成基本的技能。

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研究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讲授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看法;3、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2、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3、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造就学生热爱数学;2、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力。

讲授重难点【讲授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3-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3-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长度单位:厘米、毫米。

2.能正确使用厘米、毫米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3.能够独立操作尺子、直尺等测量长度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二、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毫米。

2.厘米和毫米互相转换。

3.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三、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3.掌握长度单位换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讨论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出厘米和毫米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厘米和毫米的定义以及互相转换的方法。

2.示范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让学生模仿。

3.给学生练习换算厘米和毫米的题目。

3. 拓展活动1.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尺子测量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并汇总报告结果。

2.室外实践:带领学生到操场测量跑道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4. 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室长度测量练习。

2.完成厘米和毫米换算练习题。

3.制作一份小册子,记录家中不同物品的长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陃物品进行长度测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避免仅仅停留在机械性的操作上。

在后续教学中,要注重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3-人教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计量长度;–能够简单将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的方法发现长度单位的差异;–提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概念;–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

2.难点: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测量尺、米、厘米的标尺等。

2.教学媒体:黑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某物的长度,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长度单位。

2. 学习新知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和标尺等工具展示;•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加深理解。

3. 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4. 巩固•设计各种游戏和习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学习如何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还进行了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希望大家通过课后的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2.自己找一些物体,用正确的方式测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行计量。

在课后的复习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之于行,运用灵活。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11、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

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

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

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

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版数学⼆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师们应该怎么样去教会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呢,做⼀份数学⼆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进⾏《长度单位》的计算吧!下⾯是店铺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以供⼤家阅读。

数学⼆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 教学⽬标: 知识点: 1、使学⽣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认识长度单位厘⽶,初步建⽴1厘⽶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刻度尺量整厘⽶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的估测意识和能⼒。

能⼒点: 培养学⽣观察、动⼿操作的能⼒。

德育点: 使学⽣养成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认识长度单位厘⽶,初步学会⽤刻度尺量整厘⽶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1厘⽶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的估测意识和能⼒。

教学模式: “⾃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的正⽅体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棒⼀样长,请每个⼩组选择⼀种实物量⼀量。

学⽣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个统⼀的结果,最好⽤什么⼯具量呢? ⽣:尺⼦。

⼆、⾃主探究: 1、认识1厘⽶。

拿出直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读。

问:最左端是⼏?尺⼦上的零表⽰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厘⽶,厘⽶是⼀种常⽤的长度单位。

⼀厘⽶有多长?(尺⼦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 找出⾃⼰尺⼦上的1厘⽶。

还有哪段是1厘⽶?你发现了什么?(每⼀⼤格都是1厘⽶) 找⼀找,⽐⼀⽐在我们⾝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

⽤⼿⽐划⼀下1厘⽶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想1厘⽶有多长。

2、认识⼏厘⽶。

师:我们知道1厘⽶有多长,那2厘⽶、3厘⽶……⼜是多长? 问:2个1厘⽶是⼏厘⽶?4厘⽶⾥有⼏个1厘⽶?你能在尺⼦上指出6厘⽶的⼀段吗? 3、⽤厘⽶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长度单位(12)-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长度单位(12)-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长度单位(1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2. 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3. 学生分组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长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

2. 探究长度单位(1)让学生用直尺、卷尺等工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初步感知长度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分米、米这三个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教师总结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规律,并进行讲解。

4. 应用与拓展(1)布置一些长度测量的实际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及换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2)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所学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主板书:长度单位1. 长度的概念2. 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副板书:1.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规律2. 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举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意义和单位。

2.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3.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进行计量。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较好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2.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和教具:长度单位的图片、绘画板、米尺、量尺等。

2.已备好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长度的基本
概念。

第二步:讲解
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三步:实践
1.给学生布置几道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
知识。

六、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并掌握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这些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七、作业建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行收集一些长度单位的实物,并进行测量和比较。

八、延伸阅读
1.了解更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2.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长度单位进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对长度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能够用巧数线段进行长度的估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能够用巧数线段进行长度的估算。

2.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巧数线段、长度单位卡片。

2.教学素材:练习题、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度,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长度单位
•带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练习长度单位的基本换算关系。

3. 使用巧数线段进行估算
•分发巧数线段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巧数线段进行长度的估算。

•练习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运用巧数线段进行测量。

五、课堂练习
1.计算:
–3米 = ____分米
–350厘米 = ____米 ____分米
2.用巧数线段分别测量书桌、椅子等家具的长度。

六、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内容。

2.用巧数线段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八、扩展阅读
了解不同国家的长度单位制度,比如英制和国际制的换算关系。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和巧数线段的应用。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4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4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掌握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米、分米、厘米进行计量;
4.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2.米、分米、厘米的计算方法;
3.米、分米、厘米的单位符号。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2.物理量换算的思维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

2. 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让学生思考:1米 = ?分米,1米 = ?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3. 操作练习
•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设置不同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练习
•提供更多的长度单位换算题目,增加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问题。

五、教学反思
•总结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的不足,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设计更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回家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记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教师和学生用1拃测量课桌的宽,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书上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教师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2)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教具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一)读物体的长度。

(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二)估测。

(教材第8页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教材第8页第2题)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学生观察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米m)(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5.学生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

(板书:1米= 100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一)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二)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一)游戏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

(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

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三)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