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现行教案的内容虽然要求高,但是教学方式并不复杂。
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老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
教案可以为老师做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最为详实详细的资料,怎么去寻找优秀的教案教案呢?经过搜集并整理,编辑为你呈上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本页!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篇1)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的: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理论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才能、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假设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拟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设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场,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度单位的换算规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室的长度。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关注: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厘米、米、分米;二是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长度单位的换算,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如课本、铅笔等,尝试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二)讲授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介绍厘米、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测量物体长度:教授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3.长度单位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如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等。
2.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知识: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测量家庭物品的长度,并填写测量记录表。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以及重要性。
首先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引出由于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从而会导致测量同一物体,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注重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观念,并且对着两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理论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和1米长度,从而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对比两个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3.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2.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难点:1.从生活中建立1厘米和1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并且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统一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统一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并讨论不同的长度单位。
•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教授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3. 拓展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练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设立小组竞赛,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比赛。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购物场景,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商品测量和价格计算。
三、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重要性,并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测量其长度,并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所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教案第一课时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三、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四、随堂练习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个铅笔长?量一量你的笔盒有几个橡皮长?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1.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在《长度单位1》的教学中,我作为特级教师,制定了全面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
3.我还会利用教具和实物,如尺子、绳子等,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和转换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1.我会提出与长度单位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2.启发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1 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 课时统一长度单位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听,想一想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帮帮他吗?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要用到些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谈话:我们每天都要用到它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出示数学课本)提问: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量。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交流: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呢?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知识要点
1.长度的概念与单位
2.厘米、分米、米的换算
3.实际问题中长度单位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2.能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转换;
2.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中如何正确选择并运用长度单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长度单位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5分钟)
1.解释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常见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2.教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
3. 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完成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4. 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并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认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用长度单位解决。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长度。
提问: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吗?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探究新知(1)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这些工具上的刻度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记住这些单位。
(2)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测量工具,让学生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以及单位的使用。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测量准确性的必要性。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推想、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索,比拟。
教学预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熟悉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提醒课题大家都熟悉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想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索,小组争论2.全班沟通,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比照,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拟,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方,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索多比拟。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看、分析、沟通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共13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二、出示自学指导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生:……(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在课堂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举出例子: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
来量一量好吗?(数学课本)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出示数学课本)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操作课件依次出现用小正方体、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的情况。
同时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在黑板上,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是啊!我们发现,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2)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选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结果就不同;要想得到的结果相同,应选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4、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大家打开课本第二页
看看古人都是用什么作为标准来测量的?
预设一:伸开双臂量大石头的宽。
预设二:用拃来量。
预设三:用脚长来量。
小结:古人选用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大家想不想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体会一下呢?
大家把右手张开,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
(师用手势示范)
师:用自己的拃来量课桌的长度,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生:……
小结:选用相同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短。
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5、动手摆一摆:铅笔盒的长能摆几块橡皮?数学课本的长能摆几块橡皮?(课
件演示)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6、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
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PPT练习1,学生看图直观地估测下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告诉学生,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PPT练习2,让学生用铅笔不同物品量课桌的长。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品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
3、PPT练习3,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上
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
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里面,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安排体验活动,拓展思维思维容量,除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生:……
师:这节课,通过测量物品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统一单位长度的重要性。
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在学生说出自己收获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次梳理知识,重申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
表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数学书长15 7 4 5
(课桌拃数)8> (数学书拃数)>(铅笔盒拃数)
17<25
备用:课堂检测题设计1.
2
、量一量。
桌子大约有
( )个铅笔盒长,大约有()支铅笔长,大约有()拃。
3、统一长度单位有什么好处?用臂长、步长可以测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B卷 (方便测量和比较物品的长度)
1、量一量。
数学课本的长边大约有()块橡皮长,短边大约有()块橡皮长。
2、
3、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