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建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201020306

沈阳历史建筑与城建史

结课作业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

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1203班

姓名:齐薪

课程成绩:

评阅教师:

评阅日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殖民势力所打破,第一次洞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突变式地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城市空间、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潮的全面转折和革新时期。今日沈阳城市之中心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的精华,保留着部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延续并强化了近代城市的主要职能。

沈阳,因位于沈水之北岸而得名,先后经历军事卫城、都城、陪都、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多个历史阶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遗产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清末沈阳城区图

1.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动因分为四个阶段

1)殖民主义的全面入侵

2)晚清政府的被动开放

3)奉系军阀的割据革新

1910年代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

1920年代的中山广场

2.沈阳近代城市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近代沈阳逐步从半殖民地城市沦为殖民城市,城市发展是在外国殖民势力、满清中央政府、地方军阀势力三者之间相互较量、妥协与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兴起、殖民全面占领的政体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板块化的发展特征。

2.1 殖民势力强控下的铁路用地发展(1898至1945年)

铁路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俄国势力控制下的初步建设、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一次市街计划、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二次市街计划三个发展阶段。

沈阳近代铁路附属地地图

2.2 晚清政权促进下的商埠地发展(1906至1931年)

整个商埠地的建设可以分成四个区域:西部主要是日本人的住宅区,成为“满铁附属地”的延伸部分。东部集中了商业、金融、娱乐、居住、办公等功能,成为中外交流的国际化商务区。北部是服务中国人的商业、娱乐区,俗称“北市场”或“皇寺”,是当时沈阳各种民间活动最为繁盛和集中的地区。几何中心地区形成了方形套嵌的“八卦街”,俗称“南市场”,是商埠地内经商、游乐的中心街区。

近代沈阳商埠地地图

2.3 奉系军阀主导下的盛京城及周边地区发展(1917至1931年)

首先,完善并强化了盛京古城的功能,在故宫南侧规划并建设了大帅府(奉系军阀的政治中心),建设多所同泽中学、陆军讲武堂等学校以扩大教育,同时以四平路商业街(即今日中街)为中心开辟多处专业市场,盛京古城内出现了与封建城市截然不同的办公、教育、商业和居住场所。

其次,在盛京古城北侧建设了东北大学及附属工厂,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经过严整规划并完好实施的高等院校。

第三,在盛京老城周边规划并建设惠工工业区、东塔兵工工业区、沈海市场等三

个重要的功能区。

第四,完善了沈阳总站、奉海铁路、沈阳东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加强了东大营、北大营、东塔机场、北陵机场等重要军事场所的建设。

1930年代奉天街市图明显反映出双城鼎立的格局

1930年代沈阳城区简图

1930年代沈阳城鸟瞰图

2.4 伪满政权统治下的城市整体发展(1931至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势力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32年由伪满洲政府、满铁会社、关东军三方组成的“奉天都市计划准备委员会”,开始起草沈阳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奉天都邑计划》。在规划中明确了沈阳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地位,同时突出了区域协同、地域分工的理念。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较为明显,对既有的多个空间板块进行了功能分区,在用地布局中强调了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等城市功能,在建成区外围规划了宽约为1—7公里的环状绿带。

3.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突出特征

3.1多股势力共同驱动的城市发展轨迹变迁

近代沈阳城市经历了半殖民到完全殖民的历史过程,是在外国势力、中央政府、地方势力三者之间的相互较量过程中完成的,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革新、殖民全面占领的政体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发展机制。

清政府封锁关内的政策随着封建帝国的土崩瓦解而不复存在,在关内移民东北的浪潮中,河北、山东、山西以及东北其他地区的大批移民纷纷来沈营生,从1905年到1945年,沈阳城市人口从17.7万人猛增到15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时至解放之前,军事工业、交通枢纽、商业贸易已经成为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三

大支柱,沈阳由一座以政治、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封建陪都已经嬗变为以商业贸易、交通枢纽、军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其城市形态也由“城方郭圆、四塔四寺”的封闭形态转变为“双城并立、多元拼贴”的开放形态。

3.2 机动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沈阳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交通方式向现代化交通方式的转变,铁路、公路、航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铁路更是成为区域人口与经济流通的主要渠道。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各条铁路在沈阳城内没能实现完全对接,但是铁路的建设却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20年代的铁路附属地地图

期间,在盛京城的西侧由中东铁路支线及谋克敦、奉天驿的修建,出现了第一个城市板块。之后京奉铁路向沈阳城内的延伸及皇姑屯火车站、辽宁总站、奉天新站的修建带动了皇姑屯地区、商埠地的发展;奉海铁路、奉海站的建设及与京奉铁路的对接,带动了惠工工业区、奉海市场的发展。同时铁西工业区、东北大学及校办工厂、大东新市区建设分别有铁路专用线连接。人流、资金流,货物的快速流通,为城市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3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变革

沈阳城市近代历史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表现为统治政权重叠并立与频繁变更,造成了各自为政又逐步融合的空间格局,封建时代围绕盛京古城缓慢发展的单中心“城—郭”模式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有丝分裂”(见图16-17):围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