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及建筑风格研究

合集下载

辽宁沈阳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张氏帅府)旅游风景区

辽宁沈阳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张氏帅府)旅游风景区

辽宁沈阳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张氏帅府)旅游风景区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

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

建于1914~1939年。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

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

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

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

建于1914年至1918年。

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间。

主要建筑都是石雕柱础转角石刻,墙基镶嵌浮雕石板,墙顶镶嵌砖雕饰件,门前踏步垂带,挂梅栏板雕刻精湛,额枋檐檩廊柱及门窗油饰彩画独具风格。

从南起有起脊挑檐正南门,门外有砖雕“寿”字影壁墙。

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

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

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

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

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

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

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

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

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

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

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

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

1928年6月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

大青楼位于东院北部,张作霖1925年晋升为东北边防督办后在此商议军事机密、制定重大决策和接待中外要员。

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一楼的东北角,它因陈设有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

沈阳90年的老建筑,位于名胜古迹周边,未建展馆却成为了办公室

沈阳90年的老建筑,位于名胜古迹周边,未建展馆却成为了办公室

沈阳90年的老建筑,位于名胜古迹周边,未建展馆却成为了办公室在沈阳不仅只有沈阳故宫,张氏帅府这两处建筑物的,还有东北陆军讲武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等老建筑物。

只不过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的游览性最大,迎接游客最多。

沈阳故宫01“老建筑”在沈阳中山广场周边,也有不少的老建筑,这些都在当时都是以银行居多,现在也是集成了传统,依旧是银行的办公地点。

在沈阳北市场周边,还有一处奉天邮政管理局旧址。

沈阳中山广场这些建筑物都是如今沈阳城的一种特色,也是游客们来到沈阳游览的时候,看到为数不多的老建筑。

沈阳这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因为发展的需要,一些老建筑采用的是保留,但是没有继续开发,所以很多的老建筑就是矗立在哪里,任凭游客在一旁远远的观望上一眼,用无声的语言来为游客当一次导游,为游客们讲述曾经发生在“奉天”的往事。

辽宁总站旧址游客们来到沈阳,或许有可能游客会在沈阳站或者北站下火车。

会对沈阳这两座比较宏伟的车站感到很赞赏,其实不管是沈阳站还是北站,每年都会迎来送往不少的游客。

但是,有很多游客是不知道的,在沈阳还有东站这样的老牌车站。

其实再早一点的话,在沈阳北市场周边还有一座辽宁总站。

这辽宁总站的来头可不小,其历史意义也很重要。

不过却没有建设展馆,成为了铁路部门办公楼,很多游客到沈阳以后是没有游览的机会。

辽宁总站旧址02“辽宁总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们为了掠夺原料,划分势力范围,在我国的大地上修筑了数条铁路线,中国的铁路事业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殖民主义的色彩。

在东北,日俄两强为了各自的利益,修筑了中东和南满等铁路,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站点,沈阳站就是日本人设计修建的。

随着奉系军阀在东北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复兴,奉海、吉海、打通等铁路线的修建,打破了日本南满铁路对辽宁的运输垄断。

——摘自百度辽宁总站旧址其实这里最早的名字是“奉天总站”,这里也是和张作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秀的。

在张作霖去世以后,少帅把这里改成“辽宁总站”。

基于文化旅游角度的赵尔巽公馆园林复原研究

基于文化旅游角度的赵尔巽公馆园林复原研究

基于文化旅游角度的赵尔巽公馆园林复原研究发布时间:2021-04-25T14:13:03.690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月第3期作者:赵子慧[导读] 位于沈阳万泉公园的赵尔巽公馆,是沈阳地区近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具有十分重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赵子慧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内容摘要:位于沈阳万泉公园的赵尔巽公馆,是沈阳地区近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具有十分重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赵尔巽公馆的外部景观环境、建筑风格类型、庭院空间类型等方面的调査,结合史料文献及赵尔巽本人的生平以及著作的研究,梳理出赵尔巽公馆的历史沿革与变迁,指出其在辽宁地区文化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以此提出对赵尔巽公馆园林的复原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近代公馆私家园林官邸建筑万泉公园清代后期(1840-1911)所形成的城市公园和军阀府邸是盛京城市面貌改变的历史见证。

赵尔巽公馆作为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建造的传统中式园林,不仅是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遗迹,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地标。

一、赵尔巽公馆形成的时代背景赵尔巽(1844-1927)是奉天铁岭人(今辽宁铁岭市)。

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转督东三省,在沈阳任盛京将军,并于在任期间在沈阳建造了府邸赵尔巽公馆。

作为其在东北任职时生活的府邸,赵公馆已被列为沈阳不可移动文物,其作为传统中式园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军阀们对其官邸风格的选择表达了主人的审美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赵尔巽在盛京为官之时,清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所以在盛京为官多年并受尽日的威胁和打压之后,具有深厚意义的中式风格园林便成为了赵尔巽在盛京建设自己私家园林的首选。

三、赵尔巽公馆的现状1赵公馆现状01.1公馆简介:赵尔巽公馆约建于1905年,是赵尔巽任盛京将军期间在奉天省小河沿修建的一座公馆,位于今大东区万泉街,即万泉公园的西南角。

2004年,由政府投资,对这座名人旧居进行了修复,现已被列为“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现由沈阳文物保护的相关机构进行修缮。

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沈阳近代建筑之美

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沈阳近代建筑之美

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沈阳近代建筑之美摘要:沈阳作为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从其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具有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的近代建筑经历了对西方从照搬、模仿到借鉴与结合中国特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而从被动照搬到主动吸收的转变也正是沈阳近代建筑不同于其它地域建筑的特别之处。

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沈阳近代建筑艺术之美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沈阳近代建筑多元文化沈阳,自夏商周以来,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沈阳近代建筑也因此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艺术之美。

一.沈阳近代多元建筑文化的特质1.多元建筑文化特质的产生从1898年俄国人进入沈阳地区修建铁路,标志着殖民势力正式介入沈阳城的发展建设开始,到1945年沈阳光复,殖民势力撤出沈阳城,期间沈阳的整体演变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1931年以前,以清朝政府及北洋政府为依托,日本殖民势力与奉系军阀逐步兴起并竞相发展,形成代表中央集权、殖民侵略、地方自治的三方利益政体在沈阳城内并存的发展局面,进而产生多元化的城市建设管理权。

1931年以后,日本殖民势力全面占领沈阳,发展过程中但凡涉及经济利益的社会事业均受到日本国关东军及各类株式会社的主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之前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2.多元建筑文化特质的发展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下,近代的沈阳城市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发展与兴盛期、持续发展与萧条期四个时期。

2.1萌芽期(1875-1905)在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基本保持了老城的原有形态,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使城市在格局、结构和规模上有所变化,初来的西洋建筑在形式上有两种取向。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张学良旧居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张学良旧居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张学良旧居张学良旧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文兴里。

旧居又称张大帅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爱国将领张学良父子官邸。

东、西两院,占地1.6万平方米。

东院建于1914年,为三进四合套院。

1925年在院东北增建两层罗马式青砖楼。

这里曾是东北地区政治活动中心,“东北易帜”等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张学良旧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

由帅府中院、帅府东院、帅府西院和院外建筑四个部分组成,中院是1914年兴建的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仿王府式建筑。

为张作霖早期的办公地点和眷属居住地。

东院也叫帅府苑,是张家的花园,1918年在南侧盖了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两层小青楼,为张作霖宠妾夫人和女儿们居住。

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在一楼西屋会客室谢世。

花园北侧是1922年建成的三层罗马式大青楼。

是张作霖后期办公地点,四合院成为军事各部门办公地。

在一楼的东北角客厅中,因摆放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来的两只老虎标本,被称为老虎厅。

大青楼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制定重大决策的政治中心。

东院以假山、亭榭、水池、花园、甬路连接大小青楼。

在花园的东北角还有一座供奉关帝的张氏家庙。

帅府西院原来是两组四合院和卫队营部及训练场地。

1930年张学良决定给其七个弟弟每人建一座欧式楼房。

到1931年秋天已打好地基,但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大帅府,后于1933年按原设计建起了西院的红楼群。

帅府的三个院落四周用4米高的青砖围墙圈定,据称大帅府帅府院外还有帅府办事处、边业银行和赵四小姐楼三处建筑,也是张学良旧居的组成部分。

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位于帅府大院的东南侧,是一座回型建筑群,中部主楼是一座罗马式三层青砖楼,楼内两层中空,四周回廊,中间是一个豪华的舞厅,是张家专门接待客人的招待所。

主楼南侧是一座两层青砖楼房。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一、定义和背景1.1 建筑风格的概念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在设计、装饰和构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特点和风格。

它是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建筑物的共同特点的总和,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在建筑方面的共同追求和表现。

1.2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的背景近代沈阳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沈阳地区建筑的风格。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的时期,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此,沈阳的建筑风格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二、近代沈阳建筑风格的特点2.1 欧式建筑的影响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欧式建筑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沈阳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中心,许多外国商人和工程师来到沈阳投资和工作。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欧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使得沈阳的建筑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2.2 东北传统建筑的传承尽管受到了欧式建筑的影响,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依然保留了一些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

比如,在建筑的屋顶和门窗的设计上,仍然能够看到一些传统的元素。

这种传承给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2.3 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比如在工商业建筑中,充分考虑了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同时,建筑的装饰也尽可能地充实和丰富,以展现建筑物的美感和艺术性。

2.4 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中融合了历史文化和现代元素。

沈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注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展现沈阳的独特魅力。

三、近代沈阳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3.1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近代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建于1625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

沈阳故宫充分展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3.2 沈阳铁西万达广场沈阳铁西万达广场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商业建筑群。

它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是近代沈阳商业区的重要地标。

沈阳??八面威风的张氏帅府

沈阳??八面威风的张氏帅府

沈阳八面威风的张氏帅府张氏帅府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是迄今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

从正门看园内的建筑张氏帅府是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

1991年,张氏帅府被列为我国优秀近代建筑群。

张氏帅府正门张氏帅府内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壁画作品饱含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它们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制作精美,个个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

张氏帅府作为张氏父子两代的官邸和私宅,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期间历经两次直奉大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以及新旧中国的巨大变迁,饱经沧桑的张氏帅府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张作霖早期居住的四合院外景垂花仪门,这是一座木结构的垂花小门楼,张作霖早期接见重要客人和外国使节就在此地举行仪式,故称仪门大帅府三个字赫然入目大青楼:为罗马式建筑,1918年-1922年建成,因用青砖砌筑,故称大青楼大青楼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高37米,是当时奉天城最高建筑之一。

建成后,一直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期间办公与居住的重要场所。

曾历经两次直奉战争、奉系整军经武、东北易帜、处决杨常、策划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小青楼:张作霖1918年为五夫人寿氏(名懿)所建,一楼西屋为会客厅,东屋卧室,二楼为张作霖较大的女儿居住。

寿夫人1917年嫁给张作霖,生四子学森、学俊、学英、学铨。

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后,在此楼会客厅弥留、谢世小青楼一楼会客厅赵四小姐楼,因1928--1931年赵一荻女士(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1928年秋,赵一荻不顾家庭的阻挠,在不计较任何名分的情况下,来到张学良身边。

沈阳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及建筑风格研究

沈阳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及建筑风格研究

沈阳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及建筑风格研究摘要:在殖民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共同影响下,近代的沈阳社会体现着半封建半殖民的特殊性质。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使沈阳建筑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奉系军阀大量官邸作为沈阳近代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本文通过对沈阳城市内的奉系军阀官邸的调查,发现其在沈阳分布的特点,总结归纳其建筑风格。

关键词: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建筑风格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已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历史时期。

在东北,殖民者的侵入和奉系军阀的统治,使得沈阳近代城市形态以及建筑风格复杂而多样。

在沈阳拥有的大量近代建筑中,军阀官邸作为民国初期军政要人的豪宅,更能体现中国当时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特点。

近代军阀官邸是沈阳近代建筑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近代军阀官邸更是一种凝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脉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奉系军阀官邸在沈阳城市内的分布1.1奉系军阀及其官邸建筑奉系军阀为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将领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杨宇霆、张宗昌等。

东北易帜之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主掌大权,并促成国共二次合作。

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统治。

在其统治期间,不少将领在奉天购买地产建造自己的官邸。

现统计出奉系军阀在沈阳的25座官邸。

这些官邸主要集中在沈阳城市内的“商埠地”,共有17座。

其余8座分布在方城的北面和南面。

唯独张作霖大帅府建筑群处于方城之中(图1)。

1.2奉系军阀官邸在沈阳城市内的分布特点1.2.1 方城内官邸作为奉系军阀首领的张作霖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选择在方城内建造自己的“大帅府”。

观察“帅府”的位置便可以看出其优越的地理环境:选址故宫之南,与帝王共享风水宝地;许多重要机构设立在官邸周围,例如行政公署、交涉署、各大银行等均靠近“帅府”北侧;位于方城南端且靠近大南门,在危机之时可作为逃脱之路。

大帅府建筑历史风貌调查

大帅府建筑历史风貌调查

大帅府建筑群建筑风貌历史调查大青楼大青楼建成于1922年,是一座三层仿罗马式建筑。

在上世纪20年代的沈阳,大青楼与故宫里的凤凰楼,并称为城里的最高建筑。

但大青楼看着似乎比凤凰楼略矮一些,也远没有凤凰楼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

当时张作霖贵为东北的最高统治者,实业开遍黑土地,家财何止万贯,他完全可以把自家的新楼建得比凤凰楼高几米,从而成为奉天的最高建筑,以昭显自己在东北的最高地位。

但为什么抢惯风头的张作霖这次却委屈自己,建了一所与凤凰楼等高的住宅呢?帅府东院扩建工程是1918年开始的。

此时的张作霖刚刚经过几年的打拼,如愿登上东三省巡阅使的宝座。

1919年8月5日,东三省的军政大权都落入张作霖手中,张作霖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然而并非高枕无忧。

急欲扩充实力,图谋中原的野心使他在关内树立了很多强敌。

1918年年初,秦皇岛军火大劫案,使张作霖与北洋政府总统冯国璋和参与购买武器的地方势力阎锡山、陈树藩等结下了大仇。

1920年,张作霖以直皖战争调停人的身份进入北京,又与吴佩孚结下仇怨。

纵观当时的局势,关内各派势力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又经常为了各自的利益勾结在一起。

只有张作霖孤悬关外,被众强敌视为卧榻旁蛰伏的一只猛虎。

当年朱元璋向朱升讨问大政方略时,朱升说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当时张作霖的身边,有许多如王永江等才高谋深之士,也有不少宿耆大儒,他不可能不知道朱升所讲的这9字名言,凭他的聪明,自然也会对“缓称王”的含意有着深刻的理解。

故宫的凤凰楼,是当年满清的皇宫,是皇权的象征,你建一座比凤凰楼还高的宅邸,很容易让关内的强敌抓住“谋篡”的把柄,从而兴起讨逆之师,为自己惹祸。

当然,这只是猜测,但有一件事,却很能说明张作霖当时的心理。

1919年11月10日,张作霖在奉天召开“东三省巡阅使张公召集奉天五十六县乡耆会议”,到会者共330人。

会上,张作霖登台演说,告诫各乡耆“应负息事宁人之责,否则外患方殷,国复多乱,恐奴隶牛马之事,不久见之矣。

沈阳各旧址介绍

沈阳各旧址介绍

(1)沈阳“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位于沈河区惠工街92号,现为沈阳台商会馆用房。

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过去时:该楼又称“杜公馆”,建于1923年3月,是在张学良支持下,由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先生创建的当时最大的一家民营窑业公司。

办公楼正面三层、两翼两层呈“ V”字形。

此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46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洋式门脸”+“中式后庭”。

屋内有木楼梯,第二层屋外有走廊,在西南角处有一半圆形大门,原来的地下室因不适用被填上。

有资料显示,从前面看,小楼原有的门柱顶端饰有“爱奥尼”柱头,二楼两侧窗外饰有葫芦瓶栏杆,正中三楼原本有塔楼,后被大火烧毁;若从小楼后面看,又是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两翼楼体上原饰有木栅栏和雕花镂空栏杆。

杜重远,吉林省怀德县人,1911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8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窑业。

1923年冬回国,在大东边门外小二台子创办了肇新窑业公司(原沈阳日用陶瓷厂)。

肇新窑业公司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宗旨,首先开展机械制砖生产,将日本陶瓷挤出东北市场,杜重远成为新兴民族工业的佼佼者。

肇新窑业公司的办公楼作为民族企业家办公楼,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1923年,留日归来的杜重远决心投身实业以振兴中华,设法筹资创建了位于二台子占地20亩的肇新实业公司。

从此,沈阳有了第一家华资机制砖瓦工厂,有了从传统青砖大瓦向红砖水泥瓦的转变,打破了砖瓦市场由日本资本独霸天下的局面。

数年后,肇新又增资扩建,引进德国设备开始了中国机器制瓷业的先河。

肇新事业蒸蒸日上,其砖瓦产品不但为正在扩建的东北大学土建工程所包销,而且也为惠工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等提供了大量的工民用建筑材料。

肇新的青边瓷碗碟不仅成为关内外畅销的日用瓷器,而且也挽回了日本资本把持的瓷业利权。

大连日资大华瓷厂不得不停业转产,瓦房店、沈阳的一些日资瓷厂不得不转产耐火砖。

肇新,是留学生学成返国兴邦创业的成功范例,是沈阳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文明的成果。

沈阳张氏帅府

沈阳张氏帅府

办公室
霖老家辽 南习俗,在房舍东北角都修有祠堂、家庙,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也不例外,张作霖尚武, 尊崇关帝,因此在家庙的正中殿建有关羽 塑像,两侧是关平和周仓,四季供奉香火, 每当张作霖出兵打仗都要事先来拜一拜。 正殿东侧一殿,是张家的祖宗灵位。西殿 供奉有关关公的书画。
会客室
张作霖简介
•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 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 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 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 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 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 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 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 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 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 北。 •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 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垂 花 仪 门
• 二进院呈长方形,周围有起台回廊。二进院是张 作霖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房7间,中间一间为过 厅。门前,修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 上书“望重长城”。这是当时的乡绅送给张作霖 的,颂扬张作霖威望象长城一样厚重。正房东三 门依次是张作霖的卧室、办公室。西三间是会客 室和书房。东西厢房各5间,东厢房中间为厅,南 屋为秘书长室,北屋为内收发室。西厢房是一般 秘书室。正房东三间原是张作霖居住和办公的地 方,现在里面展出的是张作霖的蜡像。

走进大帅府

走进大帅府

[清风满韵]系列走进大帅府如皋蒋文祥自1998年以来,到沈阳参加有关张学良学术研讨会十多次,也有机会多次走进大帅府。

大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实际上是“大帅府”与“少帅府”的合称。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

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三进四合院、大青楼、小青楼、还有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

三进四合院建于1914至1918年,是大帅府的群体建筑中心。

位居中轴,坐北朝南,呈“目”字型。

飞檐挑脊,画栋雕梁,朱漆廊柱,石鼓柱础,是砖木结构的仿王府式建筑。

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正门前院是一个东西长百米,南北宽16米的长方型大院,两侧开有东西辕门。

正门影壁上嵌有一块“鸿禧”二字的汉白玉。

影壁四角刻有凤凰和雄狮。

正门中间为门洞,内侧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治国护民”。

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东厢房是帅府的账房处,负责掌管帅府内的各项财务开支;西厢房是帅府的承启处,负责禀报、引见前来帅府公干或拜访的文武官员。

二进院呈长方形,比前院略大,方砖铺地,周围有起台回廊四合。

30根廊柱环列于鼓形柱础,绘栋彩方,庭院幽雅,是张作霖办公和会客之所。

二进院正房东西两侧山墙有回廊,各有角门通往三进院,东侧回廊外的围墙开一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小青楼。

角门被花园假山所隐蔽,是帅府花园中的曲径通幽一景。

三进院与二进院形制相同,是帅府的内宅,张作霖的家眷大都在此居住。

1922年大青楼建成后,张作霖搬入大青楼办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楼,三进四合院便改成巡阅使署办公处。

大青楼是帅府的标志性建筑,为仿罗马式建筑。

因该楼采用青砖青瓦建造,故称大青楼。

楼高37米,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

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外部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

张作霖别墅观后感

张作霖别墅观后感

张作霖别墅观后感
张作霖别墅是一所保存较为完整的近现代建筑,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

该别墅建于 1923 年,是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为其妻子治病而修建的。

别墅建筑风格典雅,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观张作霖别墅,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建筑的美感。

别墅内的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个细节,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在别墅内,我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如张作霖的手稿、妻子张学良的日记等,这些资料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某个重要片段。

参观张作霖别墅,也让我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

别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别墅内的走廊、楼梯、洗手间等细节设计,都体现了建筑师的匠心和精湛技艺。

在建筑面前,我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和建筑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参观张作霖别墅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收获的经历。

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处展现人类智慧和勇气的重要场所。

我相信,这次参观会深刻地影响我的思想和行为,让我更加珍惜历史和文化,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智慧遗产。

沈阳张氏帅府前广场调查研究

沈阳张氏帅府前广场调查研究

沈阳张氏帅府前广场调查研究帅府广场是张氏帅府建筑群的一部分,位于沈阳张氏帅府的入口处。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

其坐落在沈阳的中心地段大南门附近,北临故宫,南临南顺城路,东西面均是商业住宅用地。

始建于1914年,1933年建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广场面积大概占其中的四分之一。

以广场为集散场地,通往帅府建筑群的各个部分,同时其也是一个文化场地。

帅府广场平面的基本布局是在矩形的绿化空间中嵌入的倒梯形的硬质铺地空间。

倒梯形的长边就是张氏帅府建筑群主入口。

这种倒梯形的空间形式作为纪念性的广场是常用的一种手法,优点是可以形成一个视线的引导作用,对于本案,可以将我们的视线很好的引导到广场中间的张学良将军的铜像上。

但同时,其在主要干路上的可见角度较小(如图→),游客比较容易错过。

并且售票处与主入口相距稍远,导致客流不知该去向何方。

帅府广场的整体空间围合相对封闭,梯形广场的短边处与主要道路相接,这就导致了,帅府入口被掩埋在了树林深处,调研期间发现经常有游客找不到帅府入口。

故这样设置虽保证了市民广场的安全性,减少了来往车辆对市民活动的影响,但却使帅府的入口被隐藏了起来,两者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并且这片广场上市民活动与帅府的游览人流相互混杂,不利于管理。

张氏帅府广场的空间尺度多是小尺度与小尺度之间的关系。

广场上植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广场中心雕塑的尺度感多不是很大。

这样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出亲切宜人的小尺度空间环境。

但是在整个广场上,很难几乎没有能够供游人或者市民休息的地方。

这便与其亲民性相悖。

(如图→)张学良将军的雕塑是整个广场的中心,该雕塑以最能代表张学良将军精神气质的照片,作为创作原型。

为了取得视觉最佳效果,遂将张学良将军身材加高了一些,并对衣纹进行了精练概括,选择了挺拔向上姿势。

其表情眉头微锁忧国忧民、目光深邃凝视远方、嘴唇紧闭刚毅坚定。

(如图→)帅府广场的铺地主要是选择的是青石板材,青石板材的耐久性和耐磨性以及抗冻性和抗防滑性都比较的好,经常用作广场的地面铺地。

大帅府简介

大帅府简介

张氏帅府内容简介张氏帅府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地处清沈阳故宫南侧,为一方形大院,是奉系军阀首领、东北军统帅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

张氏帅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氏帅府始建于1914年,占地3.6万平方米,是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名人故居。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少帅府”,为三进四合院,共有房舍74间。

在伪满时期,张氏帅府的建筑多被毁坏,园内杂草荒芜。

建国后,政府曾多次进行重建和修葺,现以大青楼和小青楼向游客开放,可参观的有著名的老虎厅、豪华的宴会厅、东北政务委员会以及张作霖起居室、张学良夫妇卧室、张学良办公室等。

由于张氏帅府曾是本世纪初东北地区的重要政治地区,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与我国的近代历史息息相关,因此这些房间都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多个重大事件的“见证者”。

建筑特色——张氏帅府按照建造的时间和使用可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二者之间以院内的青砖墙为界,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以及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等,西院则是后期建筑,在“九·一八”事变前尚未竣工,后由日本人继续建造。

张氏帅府的四合院是建筑群的中心,为三进式院落,坐北朝南,依次分别是砖雕“寿”字影壁墙、正南门、门房、过道门、传达室、电话室、卫士房、东西厢房,此为第一进;仪门(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张作霖下属八大处的办公之地),这是第二进;第三进院子中有张作霖夫人、姨太以及小姐们的起居室,还有祖先房、东西厢房(分别是会客室和办公室)。

小青楼和大青楼均位于东院。

小青楼楼高两层,为中国古式建筑风格;大青楼是张作霖议事和接待要员的地方,楼高三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

一、历史事件20世纪20-30年代,张氏帅府中曾发生过多起震惊中外的事件:张作霖在此成为“东北王”;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在被炸伤后医治无效而最终死于小青楼中;张学良将军在这里宣布“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并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交通乘213、215、222、227、237路公车均可抵达。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

近代沈阳建筑风格
沈阳曾是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城,因此在当时的建筑风格上以宫廷式建筑为主。

而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则在20世纪初期开始了一系列
变化,这些变化与近代沈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20世纪初期,沈阳成为了日本帝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因此日
本式建筑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沈阳铁路站、长春街商业街等建筑以其典雅的日式建筑风格广受欢迎。

此外,民居建筑也开始采用日本式的风格,如南塔街区的日式住宅群。

20世纪30年代,沈阳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出现了一些转变。

一些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建筑如奉天大学礼堂、沈阳市民会馆等建筑开始出现。

这些建筑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采用新颖的设计手法以及现代化的材料来呈现建筑魅力。

1945年,沈阳开发区开始兴建,这里的建筑风格也大不相同。

这个时期,采用了国际化的建筑风格,例如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剧院等建筑。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沈阳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如沈阳奥体中心等建筑相继落成,与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近代沈阳的建筑风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与沈阳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

- 1 -。

民国奉系军阀时期的沈阳城市园林建设

民国奉系军阀时期的沈阳城市园林建设
时 ,满铁 附 属地 的公 共 园林 绿地 和城 市广 场建 设 , 虽丰 富 了沈 阳的城 市 园林 绿地 景 观 ,但也 极 大地 改 变 了原 有古老 城 市的 面貌
『 关键词 1 民 国奉 系军 阀 城 市公 园 城 市广 场 私家 宅邸 园林 【 Ab s t r ac t 】 I n mo d e r n t i me s i n S h e n y a n g d u r i n g t h e Wa r l o r d p e r i o d ,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o y a l c e me t e r i e s
w es t er n cu l t ur e w as l f our i s h ed i n t hi s per i o d an d en r i ch t h e i m age of l an ds c ape. M ean wh i l e,t h e publ i c gr een s pace and u r ban s qu ar e of t he S ou t h M anch ur i a R ai l w ay Z one,n ot on l y en r i ch ed t he ur ban gr een s pace l ands cape i n S hen y an g but al s o dr am at i cal l y ch an ged t h e f eat u r es of t h e
Chi na P e r i o d Du r i ng t h e Re pu bl i c o f


Z h a n g J i a n


李竟翔
L i L i

基于现状病害分析的张廷枢公馆保护研究

基于现状病害分析的张廷枢公馆保护研究

基于现状病害分析的张廷枢公馆保护研究摘要:历史建筑是既有城市住区更新改造中具有一定保护要求的特殊建筑类别,历史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是实现历史建筑保护、降低后期修缮干预及成本的重要手段。

以近代沈阳历史建筑张廷枢公馆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害现状及分析病因,并基于病害分析,提出修缮工作建议,以期为沈阳市同类型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提供应用参考。

关键词:沈阳;历史建筑;病害;保护张廷枢公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四经街7号,现沈阳市第126中学校园内西北侧。

该文物建筑是沈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奉系重要府邸建筑之一。

原始建筑功能为东北军高级军官张廷枢的官邸,建筑设计采用“砌体-混凝土楼盖”混合结构体系,部分楼地层采用木楼地层结构。

这是近代沈阳商埠地内独幢居住类建筑的典型特征,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建造技艺向现代建筑技术转型的特征。

1、张廷枢公馆建筑概况(1)建筑形制张廷枢公馆旧址主楼(地上二层、半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400㎡,建筑高度13.7m。

现状为地上二层单体建筑,主入口朝南,次入口布置在东西两侧。

平面大致成对称式布局,以中间大空间为中心组织两侧功能空间,地下空间部分为附属及服务用房。

为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建筑,在风貌上揉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建筑形式。

a.主立面采用集中式构图,以四棵成对的罗马塔司干巨柱式承托三角形山花形成巨大的入口柱廊,柱廊中部为柯林斯式弧形阳台栏杆,下部为伸向户外的弧形大台阶;山花上部又加入具有巴洛克式样的女儿墙和涡卷造型,构图丰富、光影效果强烈。

b.门廊柱式为简化的罗马塔司干巨柱式,柱子高度8.15m,柱径0.85m。

柱身高度为柱径(母度)的9.5倍,基座高度为柱径的2倍,檐部高度为柱径的1.5倍。

柱身收分曲线柔、富有弹性,整体挺拔高耸。

c.檐部造型丰富,檐口水平构图、挑出较远,檐部高度约占建筑总高的1/7-1/8。

d.立面门窗套及腰线采用具有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符号,窗楣、窗台、发券线脚等造型丰富,比例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及建筑风格研究
摘要:在殖民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共同影响下,近代的沈阳社会体现着半封建半殖民的特殊性质。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使沈阳建筑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奉系军阀大量官邸作为沈阳近代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本文通过对沈阳城市内的奉系军阀官邸的调查,发现其在沈阳分布的特点,总结归纳其建筑风格。

关键词:近代奉系军阀官邸建筑建筑风格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已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历史时期。

在东北,殖民者的侵入和奉系军阀的统治,使得沈阳近代城市形态以及建筑风格复杂而多样。

在沈阳拥有的大量近代建筑中,军阀官邸作为民国初期军政要人的豪宅,更能体现中国当时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特点。

近代军阀官邸是沈阳近代建筑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近代军阀官邸更是一种凝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脉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奉系军阀官邸在沈阳城市内的分布
1.1奉系军阀及其官邸建筑
奉系军阀为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将领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杨宇霆、张宗昌等。

东北易帜之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主掌大权,并促成国共二次合作。

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统治。

在其统治期间,不少将领在奉天购买地产建造自己的官邸。

现统计出奉系军阀在沈阳的25座官邸。

这些官邸主要集中在沈阳城市内的“商埠地”,共有17座。

其余8座分布在方城的北面和南面。

唯独张作霖大帅府建筑群处于方城之中(图1)。

1.2奉系军阀官邸在沈阳城市内的分布特点
1.2.1 方城内官邸
作为奉系军阀首领的张作霖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选择在方城内建造自己的“大帅府”。

观察“帅府”的位置便可以看出其优越的地理环境:选址故宫之南,与帝王共享风水宝地;许多重要机构设立在官邸周围,例如行政公署、交涉署、各大银行等均靠近“帅府”北侧;位于方城南端且靠近大南门,在危机之时可作为逃脱之路。

1.2.2 分布在方城外老城内的官邸
老城内的官邸主要分布在方城之外北部、东偏南和南部,而西部没有。

由于老城内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官邸数量较少,占总数的28%。

杨宇霆公馆位于方城外东南的大东区,原因是他身为东北兵工厂(位于大东区)的督办,为管理工厂和上下班之便选择在老城内建造官邸;同样道理,常荫槐主要负责奉系铁路,为了方便对他所修建的东站进行管理,大力整顿铁路交通,常荫槐将公馆建在接近郊区位置。

1.2.3 分布在商埠地内的官邸
商埠地内的官邸均分布在正界,数量较多,占总数的68%。

商埠地“东临青年大街, 西靠和平区和平大街东侧, 南至南运河, 并由中山公园南侧, 南京街、南八马路、斜向沈大铁路,北倚和平区皇寺路至沈阳纺织厂后墙的铁路。

在开辟之后划分为正界、北正界、副界和预备界。

”正界位于商埠地中心偏北,是商埠地较早开发的区域,地理环境较为优越,许多外国人在此区域置地建房、开办工商业、设立外交机构等。

同时随着各种商业逐渐发展,市政设施逐渐完善,正界成为奉系军阀们眼中建造官邸的风水宝地。

1.2.4 奉系官僚们在铁路附属地的官邸建设情况
铁路附属地内的城市建设的速度较快,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治安条件(有自己的警察机构,相当于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吸引了许多奉系军阀的视野。

根据《为汤玉麟宅地事郑家屯公所长致奉天地方事务所长函》[ 辽宁省档案馆,省社科院主编. 九一八事件前后的日本与中国东北——满铁秘档选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8。

]记载,汤玉麟具有一定亲日倾向,成为日本平息反日风波所希望依靠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汤玉麟以日本人“古畑タス”的名义,在奉天弥生町租用三块毗连的土地,用以建造房屋。

可以猜想在奉系高官中,有不少人也使用日本人的名义在附属地内租用或购买土地,既可得到实惠的利益也可避免汉奸之嫌。

另外,许多中方社会名流也竞相在附属地建造或租用民宅,从侧面说明了附属地的优越性。

2. 建筑风格分类
2.1 传统中式四合院风格
传统四合院是由传统建筑样式的正房、东西厢房和院墙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轴线对称,形式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园。

在奉系官邸中张氏帅府的中部建筑群和孙烈臣公馆属于传统四合院形式。

从分布情况看,传统四合院集中在方城和老城内,而在商埠地没有这种类型的官邸建筑;从官员的背景,可以看出传统型的官员比较偏爱传统中式四合院;从建造时间看,多建造于20世纪之初。

2.2 西洋复古主义风格
西洋复古主义风格分为三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风格;一派
为哥特式建筑复兴风格;一派为折衷主义风格。

古典复兴风格建筑严谨地遵循古典建筑的建筑样式,又称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却不专注于任何一种建造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又被称为“集仿主义”。

汤玉麟公馆、万福麟官邸、于济川公馆、张廷栋寓所等均为此类建筑的代表。

复古主义风格的官邸分布在商埠地,建造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这些官员均为奉系军阀的重要成员,官邸建筑彰显豪华气派。

2.3洋风建筑风格:
“洋风”建筑风格指由中国工匠移植或嫁接到沈阳的西方古典建筑样式,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并追求”纯形式”的美。

代表性建筑有张作霖的大青楼。

主要体现在张氏帅府建筑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1918~1920间开始建造。

2.4 中西合璧风格
“中西合璧”建筑在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仅在建筑外观上融入西式风格的手法。

小青楼、王维赛公馆为典型代表。

典雅的小青楼正面采用传统的两层回廊,前檐出廊的风格,朱红油饰,门楣绘彩为中国传统风格;而在各立面门窗洞口,上有砖拱,中间镇石,窗台采用石条,从楼体的建筑形式、门窗的砌筑风格却都体现了西式建筑手法。

这种风格主要分布在方城和老城之中。

2.5 对新建筑的探索
对新建筑的探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杨廷宝设计的张学良官邸红楼群,结合欧洲建筑探新运动的手法,并积极探索本土化的新建筑形式。

在古典主义要素中已经加入了一些现代的特征,使用简洁的装饰、现代的结构。

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地方材料的应用和材质的设计表达。

另一类是坡顶住宅风格,它的特点除了明显的坡屋顶外,同样使用简洁的装饰。

对于新建筑的探索是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如张学良官邸的赵四小姐楼。

2.6 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重视实用性、经济性。

刘多荃寓所(由德国人设计)、富保衡住宅、黄显声住宅,这些住宅不仅有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使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类官邸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造于商埠地之中,它们的主人思想开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参考文献
[1]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许峥.沈阳近代建筑概说: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4月第11卷第2期:105-107
[3]王肖宇,陈伯超,魏来. 沈阳“西洋古典式”住宅建筑探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7年3月:4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