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
•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NA离子通道开放,内流,后膜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CL 离子通道开放,内流,后膜超级化(或K 离子外流,NA离子通道关闭)
局部电位是指低于阈电位的电位活动
经典突触传递的特点
• 单向传递 • 时间较久 • 产生局部电位,可叠加产生动作电位、 • 可塑性:突触受已进行过活动的影响而发 生效能的改变。如:突触易化,长时程增 强(LTP),长时程增强(LTD),强直后增 强(PTP)等
一:经典突触传递方式 • 1.突触前过程: •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膜外Ca2+ 内流→ 胞内Ca2+ 增加→ 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量子式释放递质 • 2.突触后过程:
• 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 控通道→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离子跨膜流 动→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产生突触后电位
电突源自文库传递
• 1.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的膜紧贴在一起形 成的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 • 2.此种结构突触连接处的膜不增厚,突触间 隙仅为2~3nm,抗阻很低,邻近突触两侧 轴浆内无突触小泡存在,膜上有允许带电 离子和局部电流通过的水相蛋白通道。因 此电突触无前膜后膜之分,传递一般为双 向,而电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信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 递的
组员:李世昌 梅志诚 王家坚 介鹏渊 周喆 郑剑桥 罗家骐 肖鸿 灿
• 传递方式 • 1:经典突触传递 • 2:非定向突触传递 • 3:电突触传递
突触
• 突触类型:轴突(一般)→(树突,胞体, 轴突) • 串联性突触(如两个化学性突触组合) • 交互性突触(如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 混合性突触(多个混合)
电突触传递的特点
• 1.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 2.两神经元间膜距仅为2~3nm • 3.膜两侧无囊泡,但有水相通道蛋白质,允 许带电离子通过 • 4.双向传递,无突触前后膜之分 • 5.电阻低,传递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 使许多神经元同步性活动
三种突触方式的比较
经典突触传递 非定向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定向突触传递
• 曲张体:在非定向突触传递中,神经元的 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 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内含突触小 泡。
• 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 被释放出来,以扩散方式到达突触后成分,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成分的活动 发生改变。
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
• • • • • • • • 1.无突触前后膜结构 2.无一对一关系 3.曲张体于效应细胞距离 一般 大于20nm,远者可达 几十um,传递距离远,耗 时长,大于1秒 4.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 效应细胞有无相应受体
突触间隙宽度 突触前后膜 信号传递方向 传递速度 突触传递的支配方 式
20~40 nm 有 单向 0.3~0.5 ms 一对一
大于20nm 无 多向 大于1s 一个曲张体支配多 个效应细胞
2~3nm 无 双向 最快 一对一
现实应用影响
1.破伤风感染常引起痉挛性麻痹;肉毒梭菌感 染引起柔软性麻痹。(破伤风毒素阻断中 枢神经递质释放,而肉毒梭菌毒素则阻滞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递质释放) 2.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 末梢重摄取,从而加强递质对受体的作用; 3.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等可以抑制胆酰脂酶 活性,是乙酰胆碱持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