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比兴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比兴寄托
关于李清照词的存留情况,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本文依据的是陈祖美的版本1。
据笔者统计,李清照47首词中,出现的花意象包括梅花、菊花、海棠、桂花等,共有34首。
其中,有6首词中的花意象只是作为单纯的植物出现,没有寄托意义。
除此以外符合比兴寄托的28首词,将其统称为李清照的咏花词。
其中既包括《庆清朝》(禁幄低张)、《多丽》(小楼寒)等通篇咏花词;也包括《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孤雁儿》(藤床低帐朝眠起)等花意象只是局部出现的词。
李清照的咏花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朗润之先生早在1935年的《红豆》上就发表了《李清照与黄花》,论述的是李清照的菊花词;之后刘逸先生则在1961年5月的《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何事关心问海棠》,论述的是李清照的海棠词;其后张文生、郭慧英等都发表过相关文章对李清照的咏花词进行分析论述。
2论文多从李清照咏花词的思想情感、词中体现的女性意识、咏花词与李清照生平遭际的关系或者是对某一类具体咏花词进行分析等几方面入手,从比兴寄托的角度切入论述的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就着重分析李清照咏花词中的比兴寄托。
比兴寄托,指的是运用比兴的手法,在意象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衍发或引申出来的意义。
本文按照李清照咏花词中通过比兴寄托所表现的情感的不同,将28首咏花词大致分为四类:借花的意象表现少女惜春、伤春情怀;以花品喻人品,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性和审美理想;用花自况,表现对自己身世之悲的感伤;托花言志,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
一、借花的意象表现少女惜春、伤春的情怀
李清照的一生大致以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的死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的前期,特别是出嫁之前,囿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少女特有的情思,通过描写落花来表现少女的惜春、伤春之情是比较常见的。
这样的作品有4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这些作品中,不管是败落的海棠、梅花还是梨花,其实词人要表现的是看到花被风雨摧残,而由此生发的对生命、对时光的感叹。
春花本是一种普通的自然之物,但是它漂亮的外形、艳丽的色泽、或清新或浓郁的香味,容易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当看到这种美好的事物衰落或遭到破坏的时候,容易生发出一种惋惜之情。
春花又是一种时间的象征,在时间的推移中花开花落,它伴随的这种时光的流逝感和生命的衰败感也往往会触动人内心的情愫。
因为不想看到自己的花容月貌像这落花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所以对落花的命运,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和共鸣。
由于作家的这种情感共鸣和相似的表达方式,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借落花表现惜春、伤春情怀的审美习惯。
以《如梦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起句写“雨疏风骤”的时节,突然而至的暴风骤雨对百花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整首词通过李清照与侍女的对话,展现出词人对窗外经过一夜风雨洗礼的百花的担忧,通过一个“问”字将词人心中的惴惴不安表露无疑。
而侍女的“却道海棠依旧”,恰恰表现出侍女对窗外情形的漠视。
词人以责问的语气反问侍女:“知否,知否?”最后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将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怜惜之情表现了出来。
其实,不管是前面的风声、雨声还是被风吹落的海棠,都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女主人的伤春意绪。
可见,将春天的落花与人的伤春、惜春情感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词中的表现是借花起兴,引起词人内心对时光和生命感伤的情感共鸣。
另外三首《浣溪沙》词中,也是借败落的梨花以及江梅来表达一种幽居少女的惜春伤春的情感寄托。
二、以花品喻人品,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性和审美理想
李清照用花品来比喻自己的品格或理想的有6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庆清朝》(禁幄低张)、《鹧鸪天》(暗淡青黄体性柔)、《多丽》(小楼寒)、《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满庭芳》(小阁藏春)。
用花品比人品,是对《离骚》“香草美人”传统的一种继承。
而屈原“香草美人”传统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进了古代“比德”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早就存在“比德说”。
后来这种“比德”文化的适用对象不断扩展,再结合中国文人的特定审美习惯,松、竹、梅等花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品格或气节,成为某一类人或某一种品格的代名词。
这6首词中,《渔家傲》和《满庭芳》是咏梅词,《庆清朝》是咏芍药,《多丽》是咏菊花,《鹧鸪天》和《摊破浣溪沙》是咏桂花。
词人是要借助花的高洁品格来象征自己坚贞不屈、淡雅高洁的品质。
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词赞美桂花,主要以桂的色淡香浓,来比喻人的内在美更为可贵。
一开篇写桂花的外形,虽然看起来颜色“暗淡”、“青黄”,却香气浓郁。
“情疏迹远只香留”,就可以算是“花中第一流”。
可见,李清照更多地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美。
结尾的“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更深化了主旨。
词人通篇以桂花作比,用“情疏迹远只香留”来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既是对桂花品性的肯定,更是对自我审美理想的强调。
李清照《渔家傲》中的“梅花”意象,也是一种人格精神的比附。
上阕运用拟人的手法,用“玉人浴出新妆洗”作比,将梅花含苞待放的形态作比于刚刚沐浴完毕的美人,清新脱俗,是对梅花高雅芳洁品性的高度赞扬。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讲道:“借梅花以发抒,而不借它花者,则以莲出污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性格相符。
”3李清照笔下的梅,已不单单是自己的伴侣,更是自己的人格写照。
在岁月的流逝中,她爱的不仅是梅的洁白,还有她迎风斗雪的孤傲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而梅的这种品性与李清照的人格又是统一的。
所以,不管是对桂花、梅花的描写,还是对菊花、芍药的赞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以花作比,以此抒发情感寄托,形神兼具。
三、用花自况,表现对自己身世之悲的感伤
花在李清照的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词人的情感寄托。
李清照借花来寄托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对丈夫思念的词约有10首,包括《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等。
李清照用花自况,表现身世之悲的写法,多表现为在对各种花意象的描写中寄予的深意。
以《玉楼春》为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这首咏梅词,上片写词人发现这株江梅突然间花苞都要绽放,由此及彼,担忧“南枝”的梅有没有开。
“红酥”、“琼苞碎”“蕴藉”将梅的色香和精神巧妙的表现出来。
下片勾勒了一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妇人形象,也就是词人自己,“憔悴”、“闷”、“愁”将词人这种百无聊赖、殷切盼望的焦灼心情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株江梅就像老朋友,与词人患难与共,因此对其倾诉自己的惆怅和苦闷;此外,以梅起兴,看到枝头梅花含苞待放,却担忧着“南枝”梅的命运:一旦明朝风雨到来,这些还未开遍的花苞恐怕都难逃厄运。
同时,以梅作比,通过对梅命运的关注,寄寓词人因为受到新旧党争的诛连而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这才是最深层的情感寄托。
肖瑞峰在《李清照作品赏析集》中,也表达了对这首词深层寄托的看法:
……在无法排遣的幽伤中,作者视梅花为同调,引梅花为知己,不仅以微吟相狎,而且举杯相邀,试图共饮一醉。
“未必明朝风不起”,既是邀饮的劝语,也袒露了作者对梅花及自己未来的命运的忧心:一旦狂风来袭,便不免香消玉殒。
除此之外,《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对这些词的理解,都需要透过对景物的描写,结合比兴的技巧,来发掘隐藏的深层寄托。
四、托花言志,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
李清照中年经历了“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和赵明诚的去世,这对李清照的
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期的创作中多表现出伤时念旧和对故国的悼念。
李清照借花寄托故国之思的词有8首,包括《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等。
以《菩萨蛮》为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斗牛。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这首词写于词人避难江宁期间,适逢正月初七“人日”节。
一二句先简笔勾勒室内外情景:“归鸿声断”是词人的听觉感受,“残云碧”是词人的视觉观察,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
紧接着出现了两次时间转换:先由目送归鸿的白昼转入烛灯已明的夜晚;又由夜晚转入了曙光初现的黎明。
最后两句是情感的加深之笔,以花作比:“描写在晨光之下,倚楼远眺,但觉西风劲吹,春寒料峭,四周萧然,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也是呼应首句,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
”4刘瑜也在《李清照词欣赏》中写道:“词的本旨是写女主人公对故国乡关的深情怀念,但全词共四十四个字,不着‘愁’、‘恨’、‘思’、‘念’、‘故乡’一字,而把缠绵的乡国之愁蕴蓄在所写的景象和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真是浑涵得奇。
”5
结尾两句的“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从字面理解:春寒料峭之时,西风劲吹使得寒气不得消解,百花难以开放。
以此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这些花的命运,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法,增强了词的韵味和寄托。
徐北文点评道:“此句并非单纯的早春景象的描摹,而是寄托遥深,感喟无穷。
因为金人的残酷统治,侵略者铁蹄的践踏,虽然春天来了,但沦陷区及家乡的景象依然目不忍睹。
结句余韵娓娓,意味深长。
”6用花自比,由花的遭际到人的遭际,到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这种逐层深入的递进,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魅力。
此外,《清平乐》(年年雪里)、《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等,或是以花起兴,或是以花作比,通过对花意象的描写,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这种比兴寄托之法的运用,使词的情感表现更加自然,同时也增加了情感的蕴藉性和韵味性。
咏花词,是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
情感表现过程中比兴寄托之法的运用,不仅更好的配合了词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还有力地增强了词的情感性和蕴藉性,留给读者一种真实和自然的情感体验。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娇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7总而言之,李清照通过对比兴寄托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借助花这一特殊的意象,将自己切身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都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极大的增强了其咏花词的艺术美感和情感表现力,对后世咏花词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陈祖美编著《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华书店,2003
[2]代表性的如:张文生,李清照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J],《锦州师院学报》,1987,2;郭慧英,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J],《船山学刊》,2007,3
[3]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8
[4]潘君昭《读〈菩萨蛮〉》,《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162
[5]刘瑜《李清照词欣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64-165
[6]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07
[7]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