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的危害与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烯酰胺链球菌
近日四川省资阳、内江两地发生的猪链球菌病致人死亡的事件,近期,四川省资阳市相继发生了以急性起病、高热、伴有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关专家初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截至7月29日12时,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163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3例,临床诊断99例,疑似51例。这些病例中,治愈出院11例,病危24例,死亡32例。除资阳市和内江市外,还在成都市发现了12例、自贡市发现8例、遂宁市3例、泸州市1例、绵阳市
1例。病例分布在资阳市、内江市的4个区(县),发病患者共涉及40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委会)。目前,当地疫情处理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省资阳市相继发生了以急性起病、高热、伴有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关专家初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
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人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平均潜伏期为2至3天。多数病例发病急、临床表现重,约50%病例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疫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发生地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主动搜索病人,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千方百计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卫生部和农业部立即派出联合工作组协助当地卫生、农业部门紧急行动,确定定点医院,培训医务人员,广泛开展排查,搜索可疑病人和可能感染猪链球菌的生猪。同时,加强健康相关知识教育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意识。要求当地居民不要宰杀、加工病死猪,防止疫情传播。
卫生部、农业部将继续加强与四川省及疫情发生地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做好猪群和人间疫情的调查、防控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卫生部、农业部分别已将疫情及防治工作进展及时通报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感染猪链球菌并引起发病的情况比较少见,1968年丹麦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导致脑膜炎的病例。目前全球有200余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报告,地理分布主要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
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临床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败血症型常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起高热,肢体远端部位出现淤点、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呼吸窘迫综合
征(ARDS),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等,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刺激症阳性等。该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可发生感知性耳聋、运动功能失调,肺炎、继发性大脑缺氧等并发症。猪链球菌病属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有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的特点。有时甚至可呈地方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人感染猪链球菌并引起发病的情况比较少见,1968年丹麦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导致脑膜炎的病例。目前全球有200余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报告,地理分布主要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
感染直接因素:
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直接因素为宰杀、加工病死猪。
人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平均潜伏期为2至3天。多数病例发病急、临床表现重,约50%病例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临床表现症状:
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
临床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败血症型常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起高热,肢体远端部位出现淤点、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S),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等,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刺激症阳性等。该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可发生感知性耳聋、运动功能失调,肺炎、继发性大脑缺氧等并发症。
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产褥热以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幼令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有些为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中需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等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6,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园形突起小菌落,不同菌株有不同溶血现象。
(三)生化反应
能发醇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汗或1%去氧胆酸钠所溶解。这两种特性用来鉴定甲型溶血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
(四)抗原结构
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
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统族特异性抗原,是细菌壁的组成成份。对人致病的90%属于A族,其次为B族,其它族少见。
3.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M、R、T、S等四种不同性制质的抗原组份,具有型特异性。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同族链球菌可根据表面抗原不同进行分型,如A族链状菌可据此分为60多型。
(五)分类
1.根据对红细胞的溶血能力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链球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