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风情音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思路]:《西南风情》这一单元民族音乐文化可谓琳琅满目,本人设想分几个板块进行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抓住民歌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从民歌中感受西南民族风情。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特“民族化”的民歌,还在此基础上与创作的新民歌牵线搭桥,让本课在选材上有一个亮点,让本课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3、通过尝试用丰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教学难点]: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蝉之歌》、《什么水面打跟头》、演唱《爱我中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
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
1、侗族大歌《蝉之歌》
(1)[听一听]:欣赏《蝉之歌》
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②无指挥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
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侗族大歌的特色。
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悟音乐离不开聆听,只有多听才能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美感。本环节通过完整欣赏全曲,让学生在了解侗族大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民族风情。另外,增加“音响特点的分析”正好可为下面的问题“《蝉之歌》属于侗族大歌的哪一类?”作铺垫。
(2)[讲一讲]:侗族大歌
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设计意图]:插入题外话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设计意图]:简介侗族大歌的分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哪一类?不作进一步的拓展。
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
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弹舌二声部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侗族大歌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融入到侗族的民族风情中。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两句俗语来结束此次的侗族民歌之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饭养身,歌养心。”
2、壮族民歌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么少数民族民歌除了合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形式这条主线,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壮族。
(1)欣赏《什么水面打跟头》
A、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知道这是西南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若学生“民族”答不上来,也可先问下一问,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唱歌的主角叫刘三姐,再引入到壮族)
生:对唱壮族
师:对唱是壮族民歌最重要的一种演唱形式。
B、师:同学们可知唱歌的女主角是谁?
生:答
C、简介歌仙刘三姐
相传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三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至今,广西柳州、桂林、阳朔等地仍有她的遗址和遗迹,宜山、阳朔、贵县、苍梧等地还将其事迹列入县志。
D、简介壮族歌圩
壮族人民爱唱歌,童年开始学唱歌曲,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他们不仅在家里唱、平时唱,而且还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及嫁娶、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依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对唱是主要活动方式)。“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2)、创编活动:
利用《什么水面打跟头》填词对唱(因先前学生只欣赏了一遍,故教师可把旋律再教唱几遍)
学生作品:什么布头剪不断哎(瀑布)
什么开花节节高哎(芝麻)
什么鱼儿不会死哎(木鱼)
……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体验对歌的乐趣。
结语:我们同样也以一句壮族俗语来结束此次的壮族民歌之行:“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设计意图]:与“侗族之行”呼应,条理显得较清晰。
3、《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一首学唱歌曲,但却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本节课加入这个内容,重点并不是学唱,而是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新民歌就融入了西南民歌音调,由此来拉近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