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特点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探究宽恕产生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情感心理学视角下,结合情感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的产 生机制,从被冒犯者的角度确定了影响宽恕发生三个因素:受害者认为冒犯者是否故意(行为意向)、 受害者认为冒犯事件的严重程度(伤害程度)和受害者认为冒犯者是否进行了诚恳的道歉(道歉诚 恳)。根据情绪的产生机制,将此三种条件整合为“情境评价”的“三要素模型”,并通过系列行为实 验和脑电实验验证宽恕产生的心理机制。其次,为进一步验证“事件—评价”是宽恕产生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通过“认知重评”的方式来对宽恕的心理产生机制进行验证。根据宽恕的产生机制,本研究中 的“认知重评“主要涉及对被冒犯者对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的重新认知与评价,让受害者重 新认识到事件中冒犯者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以及冒犯者的道歉诚恳度,进而宽恕冒犯者。同时通过采 用想象体验的实验范式,以自编的日常生活中的冒犯情境故事为实验材料,借助多参数生物反馈仪来考 察个体对冒犯情境的重新评价后情绪是否发生变化,藉此验证宽恕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而为接下来的宽 恕的脑电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5.探讨宽恕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研究已表明,个体对伤害情境的严重性的评价是影响个体是否宽恕的重要因素。那么,不同宽恕 特质个体在面临相同伤害情境时,他们对伤害情境的内部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什么?不同宽恕特质个 体的脑电特点是什么?不同宽恕者对伤害情境的加工是一个快速的自动加工,还是需要更多深层次的认 知加工参与? 遗憾的是,国内外鲜有对宽恕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的,在零星的有关宽恕神经机制研究 中,多采用自我想象、回忆及判断任务上,研究对象多以身心疾患群体为主,其任务内容是要求被试通 过想象(回忆)与侵犯相关的经历,将其情绪或认知与虚拟情景相联接,进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缺 乏外部效度。 本研究采用情景诱发范式,选取“情境评价”三要素中的“伤害程度评价”来考察不同宽恕能力的 个体对伤害程度不同的情境进行加工时脑电反应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宽恕的神经机制,为宽恕的 有效培养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二)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梳理,综合分析,构建青少年宽恕的概念内涵 和结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采用推演与思辨的方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相关文献资料中找出 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中,在对宽恕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系 统梳理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宽恕产生的心理机制。 访谈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青少年学生、部分中小学教师、相关专家和部分心理学博士的个别访 谈、专题座谈等方式收集资料。 问卷法:本研究通过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宽恕问卷》,实施大样本测查,揭示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特 点。 实验室实验法:本研究通过系列实验验证青少年宽恕的产生机制,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青少 年在面对宽恕情境时脑电方面的差异。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一、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1.明确宽恕的内涵 本研究结合文献法和问卷访谈法对宽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通过文献法,我们认为中国文化 情境下的宽恕既可以是一种无条件宽恕,也可以是一种有条件宽恕;接着我们对368名青少年的宽恕观进 行了半结构访谈,访谈主要涉及2个问题:第一,你认为什么是宽恕,请给宽恕下个定义。第二,你出于 什么理由宽恕对方?访谈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认为宽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站在对方立场 上思考问题,原谅对方给你造成的伤害,不再有负性情绪,而是心态平静;部分青少年认为主动宽恕别 人是很难做到的,宽恕一般都是在老师、朋友、家长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下才会宽恕别人,还有部分青 少年认为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要主动宽恕别人,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结合我 国学者卢家楣对宽恕概念的界定,从情感心理学的视角,我们认为宽恕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是指能够原 谅别人且心安的一种情感,是情感素质的一部分。宽恕分为深层宽恕和表层宽恕。深层宽恕是指自己能 够主动地原谅别人且心安的一种情感;表层宽恕是指在外在(老师、家长、朋友、社会期待等)要求下 能够原谅别人且心安的一种情感。 2.编制青少年宽恕问卷 宽恕研究地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测量工具,所以宽恕研究的前提和重要任务是编制可以对宽恕进 行科学评定的有效可行的工具。由于宽恕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对宽恕概念的理解也出现了多元化,在此 基础上所编制的宽恕问卷更是种类繁多。问卷的多样化,势必影响研究结论的一致性,导致宽恕研究在 某些方面出现了不一致,分歧甚至是矛盾。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目前进行宽恕研究所采用的问卷大多是直接采用国外的,部分是在简单修订基 础上的采用的,尚没有学者编制适合于中国文化情境的青少年宽恕问卷,这直接妨碍了我国宽恕研究的 顺利有效进行。因此,对于宽恕的研究,一定要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充分发掘中国的传统宽恕心理 学思想资源,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国人对宽恕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编制适合中国文化情境 下的宽恕问卷,这是进行宽恕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需要和必由之路。此外,纵观以上工具,我们发现或维 度过于单一,或题项太多、或问卷条目本身存在矛盾或存在浓厚的宗教色彩。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信、 效度比较好的全面测量青少年宽恕的工具。鉴此,本研究在综合以往青少年宽恕研究工具的基础上,结 合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特征,构建青少年宽恕的维度,编制适合考察我国青少年宽恕的工具,并对其信度 和效度进行分析。 3.揭示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特点 从国内有关宽恕心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宽恕心理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生的,鲜有 对青少年宽恕心理进行研究的。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只有十几篇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遗憾的是 这些论文中,也都是以青少年时期的某一个阶段,如以儿童或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也都是直接 搬照或修订国外问卷,研究内容也大多对宽恕的相关或影响因素,宽恕与健康的关系的探讨等的研究, 没有一篇是跨越整个青少年阶段进行宽恕发展研究的。可以说,对于我国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尚处于 空白状态。
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特点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8-09-17 阅读次数:4252 作者:周炎根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周炎根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特 点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研究”(CEA130144)。课题组成员有:陶琳瑾、罗俊龙、乔虹、张岩、邓漱梅、黄 俊、刘贤敏、唐晓晨、仲云香。
wenku.baidu.com
由于宽恕教育的缺失,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因一些细 微的人间冲突引起的。人际冲突之所以会引起暴力事件发生,根本原因还在于宽恕教育的缺失,冲突双 发缺乏一种宽恕的能力与策略。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给冲突双发身心都带来巨大伤害,对和谐校园与和 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不良影响。因此,了解青少年宽恕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宽恕心理,对 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