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工厂之路研究述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工厂之路研究述评

21世纪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学界对中国“世界工厂”争论颇多,且争论主题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对国内“世界工厂”概念、发展对策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思考该领域纵向深度研究。

标签:世界工厂;国际分工;制造业;研究综述

[一、世界工厂概述

(一)国内文献分析

自2001年起,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大量学者开始研究世界工厂。以“世界工厂”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截止2015年1月6日共1242篇文献,其中2002--2003年成果最为丰富,此时学者争论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的差距和意义、中国世界工厂和英美日世界工厂的区别。大量学者通过论证认为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但具备发展成世界工厂的条件。2004年--2007年,则通过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探寻中国成为真正世界工厂的战略和对策。2008年文献数量出现拐点,这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及提倡节能减排有关,经济危机爆发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锐减、大量企业破产,中国世界工厂有休克现象,有学者认为其会转移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或重回美国。此时学界关注世界工厂的转移、中国是否应保持世界工厂地位、中国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路径研究。

(二)世界工厂转移过程概述

英国自蒸汽革命后,纺织冶金、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行业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变,通过海上贸易将大量商品销往世界,产出占世界一半成为首个“世界工厂”。美国电力革命后,电力、电动机取代煤和蒸汽机成为新的能源和动力;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使生产力水平上升,19世纪末在重化工业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工业产出赶超英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后,美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工业比重下降;而日本通过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后再改进,使其某些行业技术领先,产出和出口巨大,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全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就是英美日三国,每一个世界工厂的出现都伴随有产业、技术革命和分工方式改变。到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进步产生远程制造,各发达国家注意到中国具有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纷纷到华投资设厂;于是中国在某些制造业产值和出口领先世界,2001年日本首次宣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只是“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与其他世界工厂相比明显不同。首先英美在形成世界工厂时整个工业产出居全球首位,日本则是重点行业领先,而中国仅某些低端行业领先;其次英美日在形成世界工厂前首先是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而中国缺乏关键重大技术和融资环境,因此中国无法生产高端商品,只能作为产业链低端加工制造者,大部分生产皆由外资控制,造成中国GDP较高、GNP却不见增加的局面〔1〕。目前学界对世界工厂也没有统一界定,一般认为

世界工厂必须是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产品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差别化优势,出口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学者认为应制造业整体产出全球领先,部分学者则认为制造业重要行业产出领先即可。李萍、罗宁认为拥有先进技术水平,产品研发能力强,劳动者素质高,工业企业规模大,世界市场份额大等特点才能称之为世界工厂,中国除某些市场世界份额较大外,其他特点均不具备,因此不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2〕。

二、中国世界工厂国内研究现状

国际学界早期对中国“世界工厂”主要有中国威胁论、崩溃论和有利论。日本学者认为大量外资到华建厂会导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工业霸主;且中国工业品和东盟国家相似,入世后贸易壁垒降低会成为东盟国家最大竞争对手。国内学者不同意此观点,首先是中国有利论,其次认为中国当时还未成为世界工厂。英美日曾形成世界工厂,未曾威胁世界发展,反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外资进入中国是利用中国的资源要素低成本优势,是正常的资源配置结果。

(一)研究初期: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

1.中国不是世界工厂。一般认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和品牌缺乏、企业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因此中国只是作为打工仔,获取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费。大量学者通过中日、英美日对比得出世界工厂的条件,最终都得出中国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一段距离,但有发展成世界工厂的条件。

2.中国是否需要成为世界工厂。对于是否需要将中国打造成真正世界工厂,观点不一致。第一种观点是中国的经济高增长率和比较优势一定能造就世界工厂。第二种观点是否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不能强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一直是明显的,中国产业资本较少、研发能力欠缺,销售网络狭窄。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过度引进会将我国工业主权转交给跨国公司,形成中国制造、外国赚钱的局面。因此只能适当采取产业政策鼓励外资进入,同时培育具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第三种观点是中国不能以“世界工厂”为目标,长期“世界加工厂”模式会使技术创新动机消失,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为代价取得的。短期可能因资源、成本优势而获利,资源、成本优势丧失后,中国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经济将面临严重打击,因此不能仅依靠制造业促进经济增长。

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学者则主要从中国经济增长率、FDI数值、制造业产值和出口值在全球的排名来说明。出现分歧的關键在于“世界工厂”的定位,但不论是否承认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位置看法一致,认为中国在技术、产品结构方面与其他世界工厂相比有所欠缺

(二)中国世界工厂研究进展

后期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大量学者从制造业整体现状分析,得出中国世界工厂存在过度消耗、破坏环境等问题;或分析单个因素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影响,或结合英美日的发展经验分析中国世界工厂的转型等。邝梅和单连枫(2006)从要素市场角度得出我国还没有成为真正世界工厂,并提出相关市场制度改革建议〔3〕。2008年后世界分工不断细化,冯昭奎(2008)通过中日对比得出中国在企业数量和行业产出值、出口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不断缩小;但在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较弱;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4〕1.世界工厂是否转移。欧阳言非(2008)认为越南和印度等国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具优势,吸引了大量西方和港臺资金及内资流入,中国世界工厂时代将结束。〔5〕李智彪(2012)认为中国丧失比较优势后,世界工厂地位难以维持。要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将世界工厂外移到非洲,这样既能形成非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改善中非经贸关系。〔6〕唐凯千、鞠杨(2013)等指出虽然大量制造企业向周边国家投资,但中国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及制造业生产数据说明中国仍是全球制造业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也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高端制造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会使中国专注于高端制造业发展,进而向更高层次世界工厂迈进。〔7〕

2.中国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研究。从产业链和价值链解读世界工厂,产业链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是价值链两端--研发和销售,要促进中国世界工厂转型升级,就要从制造中心变为研发中心。研发的前提是要了解市场,相对西方我国消费市场明显开发不足;要改善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促进企业创新;而中国消费市场巨大,潜在需求不断向现实需求转变、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市场〔8〕。

经济危机严重打击过度金融化国家,实体经济较强国家影响则不大;因此西方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开发战略。如果成功外资将从华撤出,中国加工组装业经济增长点将消失,不过西方再工业化需要较长时间。中国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改变世界加工厂模式、调整产业结构。〔9〕刘志彪(2011)认为在当前价值链主导者压制下,中国企业又缺乏技术和相关机制难以转向价值链高端。〔10〕巩爱凌(2013)通过中国土地、劳动力等市场价格的扭曲论证了在当前世界工厂模式下难以转型,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摆脱相关市场市场扭曲。〔11〕

三、简要评价

通过整理的文献发现,有关世界工厂的研究、争论很多。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对制造业进行现状描述和比较分析,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再工业化和绿色经济的提倡使学界再思考世界工厂,其中仍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现阶段对世界工厂分析的重点应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世界工厂模式升级,让中国成为世界实验室、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市场、世界投资者。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描述中国世界工厂发展现状及意义,缺乏深入理论分析和未来模式转变的方式、目标的研究。中国多数区域制造业属于来料加工型或外资主导型,但也存在某些区域通过本地力量发展壮大,如义乌模式、温州模式等;可分析这些地区模式对中国世界工厂出路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