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相激,风生水起word精品文档8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问”相激,风生水起

新?n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让学生终身都会学习。但是我们的课堂现象,大多还停留在教师低效、单调的“导”“引”上,教师只会“徒劳地问”“无意义地问”,甚至不是问地“问”,名曰“启发式”,实则为“填鸭式”“灌输式”。学生则大多数是被动理解,无权、无机会发问。这样,不仅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讨厌语文课,更重要的是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课堂学生问题的有效、高效生成,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怎样有效课堂提“问”、学生怎样才愿意发“问”。

一、教师怎样有效运用课堂提问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提问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使提问达到启发的效果,比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当,缺乏针对性,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甚至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对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置可否,不了了之,等等。心理学研究证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过易,学生便会无所追求,只有表面的热闹活跃,没有真正的思考;问题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瞎猜,甚至失去信心,觉得努力白费,没有成就感。如果提问无针对性,无内在联系,随意性太强,或者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惰性会加强,更加依赖教师,不愿意动脑思考。根据长年的教学心得,我认为教师课堂提问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教材的内容

教师必须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能使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和帮助,师生共同解疑,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马说》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感情,我在教学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理解文章中作者感情最好的方式是读,你能用哪些语气试着读出来?”十多分钟下来,我没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靠一个“读”字,作者的愤懑、嘲讽、希望被重用、自信等感情跃然纸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那天上课老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有一位教师上《三峡》这篇课文,是这样提问的:“你最喜欢文中所描绘的哪幅画面?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授课教师说开始在自己学校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文中所呈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他上完之后发现教学氛围、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这两个问题提出的目标都是引导学生去欣赏文中四季景色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去鉴赏写景的文章。这两个问题教学的目标是一样的,那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质疑的欲望更强烈,参与课堂的兴趣更浓。确实如此,当教师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都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的主问题提出后,学生也由此产生许多质疑:“为什么作者描写四季的景色时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先描绘的是夏季的景色?为什么先写山?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班级,不要说熟悉,连认识都谈不上,但学生却如此的积极,迫不及待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课堂提问包含很多玄机,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引导学生自己释疑,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保护学生质疑心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把握好学生的实际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掌握了这些情况,教师方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既能照顾全体学生,又能兼顾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在执教《观沧海》时,把班上学生分成了三个自由组合团队,分别是背景知识队、朗读队、赏析队。课堂上各个团队尽显特色,各领风骚。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孔乙己死了,那把他推向坟墓的幕后凶手有哪些?请你当一回小法官,来审判审判那些嫌疑人,是什么导致孔乙己最终走向坟墓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坟墓,并让学

生一一找出凶手,并从文中找出证据。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涨。有的说孔乙己的死与丁举人有关,有的说孔乙己的死与众人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的说孔乙己自己也是把自己推向坟墓的凶手。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既了解了人物性格,也了解了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到的描写方法,更是深入地理解了造成他们这种性格的社会原因。这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对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教学内容也较好地掌握了。其实,这堂课我的重点备课点是学生心理,他们年少,对当法官审案断案非常好奇,都希望有成就感,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只搭上一块思维的跳板,他们就会飞得更高更远,课堂就会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

3. 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恰当的提问与启发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产生于下列时机: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时。教师应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一天,我讲《背影》一课,有位学生的爷爷从偏远的乡下步行30多里山路,拄着竹棒,带病给他的孙子送衣物,那个爷爷在教室前出现的时候我们都惊讶了,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大家的思维拉了回来:“有谁愿意把课文中父亲给儿子送桔子的文段真情地朗读一遍?”教室

安静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这个学生不是平时朗读最好的,也不是最活跃的,而是平时极少发言、性格内向的。这个学生是个孤儿,和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