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 复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淑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对个体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步定型时期,即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既具有健康的一面,但人格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令人忧虑。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确定青少年人格教育的任务;做好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预测和控制;关注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人格成长;加强研究,探索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人格健康人格教育

近年来人格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语,人格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涉及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在心理学中人格指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那些心理特征的综合,属于探讨完整的个体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人格具有一系列特征,人格的特独性指人格是特定的遗传、环境、教育和生活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理特征;稳定性指人格一旦形成,即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保持一致;整合性指人格是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矛盾统一性,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份是个体的认知方式、性格、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其中的自我意识又具有本质性意义;社会性指人格为社会人所有,又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获得和变化,总是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功能性指人格品质的具体作用,“人格决定命运”,也可以说人格是人一切精神和行为活动的依据,人生成败的根源。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人格教育的较佳时期。在人的生命全程中,人格发展经历着开始形成——初步定型——趋向成熟——稳定——再适应——再认同的不同阶段。青少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其间人格中的几个核心成份随年龄的增长而初步稳定,比起小学毕业前的11、2年,其可塑性逐渐下降,但还远未稳定成熟,所以这一时期是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一个较佳时期。一是培养健康人格和矫正不良人格的余地较大,二是此时期如能养成健康人格模式则会有利于青少年终生的实现自我、奉献社会与幸福生活。

从当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的、健康的一面需要通过教育弘扬、巩固和维护,另一方面青少年人格发展不足、成熟度低、问题人格发生率高、表现复杂及少数青少年人格的畸形发展,又需要通过教育进行矫正和改变。

近年来人格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中一个热点问题,从党和政府的文件到百姓日常的议论,从学校到家庭,人们到处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讨论这个问题,但仍较难形成共识,人格教育一直处在概念模糊、目标随意的状态。

笔者多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兼做心理咨询辅导,通过教学中的学习和对教育、咨询、辅导实践的反思,以为下述几个方面或许可作为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健康人格教育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和统筹协调。据此,在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中我们的主要理念应当是:

人格教育是对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在教育中首先要把青少年看成人,看成未成年人,看成有潜能的正在发展的有美好前景的人,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未来承担着重大责任和义务,也能做出贡献的人,而非社会的负担、家庭的麻烦、老师的“压力源”。

人格教育要坚持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人格教育和培养中,应作到首先善于发现、肯定、欣赏和爱护青少年人格发展中那些积极的、健康的、理性的、闪光的、社会化的品质,而不是总盯着他们的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更不是一叶障目,以局部的人格问题否定一个孩子或否定一代青少年。

人格教育是人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重视研究和适应孩子的需要和动机及其差异,重视其基本需求的满足,但人格教育的本质乃做人教育、立人教育,是引导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将青少年的人性中本能的欲望和能量引导到社会文明的方向,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的教育。

人格教育是适应现实的教育,又是人生教育、生涯教育。即青少年人格教育必须适应其年龄特征、现实的发展水平及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又必须立足于孩

子的终生发展,培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应使之能适应自身终生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格教育是健康性教育,更是发展性教育。青少年人格教育必须面对其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做到创设各种条件预防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问题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消除,对人格障碍也应耐心地去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全面系统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正面的培养和发展,是潜能的开发,而不是“治病”。

人格教育是外在行为的教育,更是内在品质的培养教育。青少年人格教育需要关注其行为的社会规范性与健康文明性,需要规则和行为强化,但内在的品质养成却是根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过程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格发展的内外品质的统一性。

人格教育中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十分重要,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过程更重要。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个体自身的主动性在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中具有动力和调控的双重作用,在不良人格的矫正中更需要青少年自身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二、正确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人格健康,概而言之即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但关于人格健康的具体标准,心理学中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由于其学术观点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准确的意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健康意味着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平衡。马斯洛则认为健康人格的标志是自我实现并描述了自我实现的人的十几个方面的特征。在卡尔罗杰斯看来人格健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与自我经验的协调,即机能充分发挥的、健全的、幸福的人,并描述了健全人的心理特征。我国学者杨国枢、王登峰等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发现,中、西方对人格健康的理解虽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对人性的积极关注,但又存在有诸多差异,西方文化重视的是人格平等,个体人格,独立性人格,通过认知和家教促进人格发展,偏重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中国文化重视的是人格不平等,群体人格,依附性人格,通过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发展,偏重于道德人格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他们经过多年反复具体研究探讨,提出了中国人健康人格结构的七个特征,即;①外向性(活跃、合群、乐观)、②人际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