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汇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

纹枯病: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华丹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

根腐病: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俗称“黑脚病”,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一般发病田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甚至绝收。

黑穗病:分为腥黑穗和散黑穗病,其中腥黑穗是国家检疫对象。

1、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 caries (DC.) Tul.

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 foetida (Wallr.) Liro

称小麦光腥黑粉菌。腥黑穗病株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

病穗较短、直立、初灰绿色后变为灰白色。颖片略向外

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粗短,初暗绿色,后灰白色,

外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褐色粉末,即病菌的

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有机物,

所以叫腥黑穗病。

2、散黑穗病病原菌为Ustilago nuda (Jens.) Rostr.称裸黑粉

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散黑穗病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

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

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穗抽出前,膜已破

裂。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个裸露的穗

轴,在穗轴节部可见到残余的黑粉。病穗上的小穗在大

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小穗受害,而上部

小穗能结实。病菌主要危害穗部,偶尔在叶片和茎秆上

也会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小麦叶枯病: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后扩大并愈合成不规则的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病部散生黑色小粒,可致叶片枯死。

小麦虫害: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吸浆虫、蚜虫、麦叶蜂

1、金针虫:俗称江米虫,幼虫体呈黄色,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秋季9--10月是危害期。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分,切断输导营养的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

2、蝼蛄: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蝼蛄喜食刚发芽的种子,植物的根部,危害幼苗,不但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丝丝缕缕状,还能在苗床土表下开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失水枯死。

3、蛴螬:幼虫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蛴螬

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

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

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

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

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

夜间到表土层。

4、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因虫种而不同。卵多产在土表、植物幼嫩茎叶上和枯草根际处,散产或堆产。3龄前的幼虫多在土表或植株上活动,昼夜取食叶片、心叶、嫩头、幼芽等部位,食量较小。3龄后分散入土,白天潜伏土中,夜间活动为害,常将作物幼苗齐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垄。有自残现象。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5 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

1、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2、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黄色。卵长o.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为害症状: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生活习性:

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cm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温20℃上下,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