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上教版“定篇”选文的深入论证、质疑和若干建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上教版“定篇”选文的深入论证、质疑和若干建议上节通过统计,发现了上教版教材“定篇”选文在宏观方面的一些缺陷,本节将深入论证一些类别或单篇的选定,提出必要的质疑并随文提一些建议。

结合表1和表2,可以说上教版“定篇”的选文仅仅完成了30%左右的任务。

先秦时期的选文是比较完备的,立论于驳论俱备,基本满足了高中年龄层学生所应该达到的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了解的需要,故而先于下文详论。

《论语》七则为学生描述了“仁”的核心思想的某些层面,包括孔子对于教育学习的重视,呼应了《劝学》一篇,同时也展现了儒家倡导的生活方式。所不足的地方在于仅仅将“仁”作为一种必要的行为准则来讲述,回答了士大夫应该如何对待“仁”的问题,没有涉及其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回答“仁”是什么的问题,《诸子喻山水》中,隐约有些论及,但也还不十分明了,两者不能形成默契配合,是一大遗憾。

《孟子》二章展现了“义”的内涵和“义”的养成,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是非常精当的选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展现了孔子心中“礼”的至高境界。(此篇义理稍有他说,兹略证实之。刘次源说:“浴沂,言祓濯于沂水而后行雩祭。盖三子者之撰,礼节民心也。点之志由鼓瑟以至风舞咏馈,乐和民声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故孔子独与点相契。”1可见本文的确是谈礼制。)

以上三课,是上教版教材选文的独到之处,同时三课言简意赅,展示了先秦的文章风格,也应该肯定。但,三课全部放在了第六册,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似乎有“倒悬”之嫌。

《秦晋殽之战》选自《左传》,我们知道它于《春秋》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性质与《公》、《谷》不同,且选文不谈道德,仅论战事,内容上不分贤愚,将若干迷信之词也收入课文。正应了“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2的议论。昌黎先生《进学解》说:“春秋谨严,左传浮誇。”不幸我们教材的选篇坐实了这两个批评。从“定篇”的功能角度来说,本文今可作为文学素养的培养,若真如此,可能老教材《烛之武退秦师》论题更清晰、文风更务实,更体现先秦文理特点。根据本文前章结论,它更适合作为“定篇”选入。

先秦时期的“定篇”在儒家文化批判方面也选了很有针对性的篇目。

《庄子》固有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的确是批判儒家思想非常深入的著作。教材所选《秋水》云:“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又云:“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有力地批判了孔孟之道。尤为可贵者,课后设计了讨论这一批判之词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矛盾。与《论语》《孟子》等篇密切配合。可以说是“定篇”选篇的典范。

《诸子喻山水》功能极不明确,从文后练习来看,教材的编制者并不是将之作为“定篇”收入课文的。文中老子的观点也不能和儒家思想形成碰撞,可以说教材内容是不充分的,教师应该以之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等,都可以和《论语》七则中的内容形成矛盾冲突。编制者囿于山水的譬喻,也存有改进的余地。

《国殇》的功能更近于文学素养的培养,配合《诗经》的两个短篇,基本反映了先秦文学发展的主流,完成了其应有的任务。从比例上来看十分恰当。

秦汉部分的选篇则是喜忧参半,相比先秦部分,已显不足。

汉代是我国历史研究和著述的一个小高峰,班马等人先后有绝响传世。教材选择了三篇史传和一篇史论,可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大致文章特色,是为一喜。

从具体教材内容来看,除《苏武传》很好地阐释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内涵,具有极

强的历史延续感外,《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虽是名篇,但是徒有文辞,前者还稍有三分道德教化的作用,后者纯为展示历史英雄人物的斗争,没有明确的文化素养培养的功能,作为“定篇”并不合适,这恐怕是历来沿袭讹谬,随意选篇所致。是为一忧。

贾谊的文章本身未必合适,虽然国学大师章太炎承认他是汉儒,4但今世学者王凤云认为他“以礼为本、儒法并用”5,不过,从教材内容角度来看,《过秦论》确实与《苏武传》配合得相当理想,一者论仁,一者取义,一者立论精彩,一者立身精彩,很好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在汉代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过》的文章形式是否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存在不同的看法。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与鼌错》云:“唯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6章太炎也说:“汉世之论,自贾谊已繁穰,其次渐与辞赋同流,千言之论,略其意不过百名。”7可见其文章未必能够体现汉代文风的精髓,相比班马,略逊一筹。是又为一忧。

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在教材中完全没有体现,汉代儒道相争,本来极有文章可做,诸如天人感应等正邪参半的儒家新思想,也值得分析批判,王充《论衡》更有总结性的味道,且文章思辨色彩很浓,同时,其《问孔》、《刺孟》两篇,又正好涉及了教材本已选入的内容,(指“富与贵”和“浩然之气”两篇)故本文稍作推荐,望教材编制者考虑。

魏晋时期的选篇,全在集部,已经不甚妥当,在“定篇”的文化功能方面,则又逊于秦汉。

这一时期教材内容凸显的儒家思想在于“孝道”,作为儒道核心的仁义礼信没有谈及,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儒道中断的印象。《陈情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李密本身也的确十分孝顺,《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8但是由于之前的选文没有涉及孔子对于“孝”的阐释,“孝”在教材中成了虽有史实支撑,却是奇峰突出,无本无源的一个概念。

《孔雀东南飞》有很强的批判意味,但存有疑问的是,此文批判的封建家长制,到底是何时形成的,儒家思想如何会发展出这么一种糟粕,教材内容毫无反映。

《陈》与《孔》的配合,应该是非常合适的,一者正面论孝,身体力行,一者在爱情与孝道之间矛盾挣扎,形成了很好的结合,可惜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编制者没有在练习中抓住这一结合部,设计出有利学生批判思维的习题,十分可惜。如果能在两课练习中编入关于“孝”的其它观点,比如《礼记》“孝道先意承志,喻父母于道。”之类作为启发,则更加完善。

《归去来兮辞》和《饮酒》都重在文学素养的培养,配合另外两篇,很好地反映出魏晋时期重辞赋,好玄理,标榜出世的文风特色。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玄学化,仁义之精华式微,同时门阀氏族制度的兴起,使得三礼的重要性反而高高在上,正是一个人而不仁,如礼、乐何的时代,本来应该有诸多批判的余地,教材内容却毫无体现,实在是一大纰漏。

唐宋阶段选文最多,却是最无可论证的一部分。李杜诗篇选了不少,文学素养的培养成了主要功能,文风体裁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时代特色。相对而言,文化功能就显得单薄了。

《伶官传序》和《训俭示康》是历来的“定篇”,前者所指明的义理有几个层面,第一,国家兴亡系于人事;第二,为国者必须谨慎忧劳,不可贪图玩好。而这正好与《训》形成呼应,《训》其中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又与《论语》七则的选篇具有很明确的承袭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观念的沿袭。但是《伶》文中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虽然也是孔子历来倡导,但是也因为之前的教材内容没有铺垫,又成了和《陈情表》类似的无源之水,教师必须准备充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