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
陈易
摘要:生态建筑是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论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建筑的
本质,分析了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目前在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方面
的欠缺,并从加强生态教育与宣传、重视科研工作和建立鼓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
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现状;对策;可持续发展;生态哲理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类已经越来越体会到需要把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
展思想贯彻于各行各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筑界当然也不例外。
自从本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公害事件以来,已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ecological
architecture)的实践,尝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以期达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境界。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
步。
目前对“生态建筑”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不少情况下,生态建筑又被称
(green architecture)和“可持续发展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之为“绿色建筑”
但人们的普遍共识是:生态建筑的目的就是希望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
矛盾,希望在当代与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生态建筑的本质就是尽量减少对自然的
伤害,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生态建筑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树立
生态文明观,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思想,以生态伦理重塑相
关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达到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尽量不伤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能长期满足人
类健康地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
同样,生态建筑对于当代建筑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专家
学者都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进行研究。
我国学者顾孟潮先生在八十年代就
提出了“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的观点;九十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
的深入人心,建筑界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思想将推动建筑学的新发展。
1996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的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对推动生态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理论探讨的同时,我国亦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实践探索,例如:西北地区的传统窟洞改造、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上海地区的高层生态建筑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进行总结与提高,以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1.在生态建筑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导
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
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质与宗旨。
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反对“伪可持续发展建筑”,反对“伪生态建筑”的观点。
当然,生态建筑本身是一新生事物,对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亦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述。
但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因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常运行而造成的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人类要做到轻轻地触碰地球(touch earth lightly)。
因此,从这一中心内容出发,生态建筑至少应涉及:节地、节能、节约资源和原材料、减少废弃物、无毒、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等基本内容。
当然要在一幢建筑
本课题研究得到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编号00QG14048),2000年同济大学文科发展基金和2000
年上海浦东新区城建系统青年科技发展基金的资助
陈易: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物内完全、全面地达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但至少应该向这些方面努力,这样才称得上生态建筑,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赶时髦的招牌。
随着对生态建筑研究的深入,国外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一些定量的指标,希望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评估生态建筑,使生态建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
当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研究,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指标体系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同时亦可以相信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也将走上理性的轨道。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我国建筑界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有益作用。
但不少论文主要偏重于介绍国外的理念及实例,在如何把国外的原理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方面尚有欠缺,当然这一状况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
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早,加之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充足的经费,因此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显著,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然而,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
例如:由于北美的不少城市人口少、占地达,因此他们常偏重于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而达到节能、节地的目标;而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普遍偏高,因此就不能盲目照搬北美的经验。
又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
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所以,我们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把他们的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此外,对于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的成功经验亦需加以总结提高和发扬光大。
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乃至某一地区特点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2.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的不足
我国在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和西南少数民
只能是一种理想。
有关生态建筑的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回顾我国的生态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展了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有点地方甚至在幼儿园也开展了试点,以便从小培养儿童爱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此外,各种宣传媒体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宣传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全民生态意识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关部门应该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成果,为生态建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
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如:美国的LEED标准、荷兰的ECO-Quantum标准、加拿大的BREEAM标准等,发达国家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同时,国外对建筑的生态技术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节能、材料无毒性、循环使用人体排泄物、雨水再利用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与尝试,产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专利。
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另一方面也应该通过引进、整理国外的生态技术,争取尽快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为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例如:不少发达国家在政府机关办公楼设计中,一般常常会加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带头作用而鼓励
投资者建造生态建筑;有的国家则通过一些生态建筑的优越性,鼓励开发建设更多的生态建筑;国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开发商建造生态建筑、鼓励使用者使用生态建筑的建议。
……总之,他们希望通过正面的鼓励机制来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
按照学者们的研究,天-地-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要求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在其变化既成之后尽量注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乾朴》)这种反映人与天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当代生态学中的很多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它们都十分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朴素的生态哲理已经绵延数千年,贯穿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理论乃至日常生活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当然也不例外。
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
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就以住宅建筑节能而言,将符合我国新标准的采暖住宅建筑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采暖住宅建筑进行对比,我国住宅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墙约为发达国家的2.6-3.6倍,屋顶约为3.2-4.2倍,外窗约为1.4-2.0倍,门窗空气渗透约为3-6倍,我国采暖住宅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为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倍左右。
就材料的无害性而言,发达国家已经制定出一些针对不同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手册,以备顾客查阅,而我国目前尚未见到类似的可供查阅的资料。
此外,在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等方面也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廿一世纪议程》,并以此作为我国社会、
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建筑界也已经把生态建筑作为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社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随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日趋了解,我国的建筑师一定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创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孟潮:《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建筑师》,第33期,1989年6月。
[2]杨善勤、郎四维、涂逢祥编著:《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
[3]陈易:《生态建筑和生态环境设计的发展与对策》,《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1期。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5]Register, Richard, 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North Atlantic Book, 1987.
[6]Rousseau, David & etc.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sign Principles: Porpoise Bay, Sechelt,
B . C,1994.。